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10

  ..續本文上一頁名言甚多,無此直捷了當。宗下棒喝交馳,無此彰顯明白。願與諸君共勉之。

  (卯)次,明諸法緣生。分二:(辰)初,約福報明無性;次,約法施明體空。

  此一大科標題,含義甚多。先當一一說明,入文方易領會。上心行一科,是約內心明義。此諸法一科,是約外境明義。外境之事相甚多,故曰諸法。諸法多不勝數,將從何處說起。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則可以赅攝一切法矣。蓋福報之義明,非福報之事,便可例知。布施即攝六度,六度即攝萬行。而布施中則以法施爲最。若法施之義明,所有六度萬行,皆可例知也。法施是善行,善行之義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也。

  至于緣生二字,當分條以說之。頃言含義甚多,指此言也。

  (一)內典中因緣二字,有時分說,有時合說。分說者,因是因,緣是緣,不容混也;合說者,說因即攝緣,說緣即攝因。蓋親因謂之因,疏因即是緣,故可合說。此緣生一言,乃合說者,所謂因緣生法是也。因緣生法者,謂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緣,從無無端而起者也。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因緣生法,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而福德及具足身相,是約果報明義。法施,是約因行明義。既一切法不外因果,故攝一切法盡。

  (二)諸法緣生者,謂一切法本來無生。但由因緣聚會,假現生相耳。此意,蓋明諸法是假相而非真性。以性乃本具,萬古常恒。非由因緣聚會而生者也。故標題曰無性。言其但有相而無性也。當知佛書所言性,皆指心體之性言。與俗書所謂物性性格等說,絕不相侔。而一切法既皆爲假現之相。可知一切法之當體,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絕非實物矣。故標題曰體空。此體字指當體言,猶俗語所謂本身,非謂性體也。是故緣生之義,即顯其有相無性,當體是空耳。福德及具足身相,顯無性義便;法施,顯體空義便。故分配言之。由是可知,說緣生,無異說不可得。而說不可得,亦無異說緣生。何以故?心之行動,亦緣生法故。所謂無明緣行是也。夫衆生處處執著,一言執著,便有能、所。就能執一面言,無非妄念;就所執一面言,便是諸法。今告之曰:汝以爲有能執者耶?心行叵得,能執之意,當下即空也。又告之曰:汝以爲有所執者耶?諸法緣生,所執之法,亦複當體是空也。如此開示,正是將衆生執見,從根本上推翻。若發覺者,通達此理,我見可冰銷矣。何以故?我見之起,起于執實,既認妄念爲真心,又以諸法爲實有,遂致我見不能遣除。故欲遣我執,最妙觀空。佛稱醫王,又稱空王,即謂能醫衆生執實之病耳。

  (叁)緣生與不可得,皆明即空之義。如上所說,固已。然而大旨雖不異,而含義之廣狹則不一。蓋不可得之義,但明即空。緣生之義,既明即空,兼明即假。妄念爲成凡之由,將欲了生死,證聖果,必須斷念。故只宜說不可得,不宜說緣生。諸法固不應取著,亦不應斷滅。故只宜說緣生,不宜說不可得。何謂即空即假?當知一切法,只是緣生,本來是空。此所以言即非也;然而既已緣生,不無假有,此所以言是名也。故法與非法,皆不應取也。且以一切法雖體空而緣生,乃是即假之空。所以雖絕非真實,而事相俨然。此衆生所以難出迷途也。以一切法正緣生卻體空,乃是即空之假。所以雖事相俨然,而絕非真實。此行人所以亟應覺悟也。雲何覺悟?空有不著是已。雲何而能不著?要在離相離念。必離相離念,乃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四)前言心行及諸法兩科,是開示一超直入之修功。然其中亦有雖不異而不一者,不可不辨。蓋直向心行不可得處契入,是契入空寂之性體;若直向諸法緣生處契入,則是契入如實空如實不空之體相用。亦即契入寂照同時之性德者也。然而得體方能起用,不空須自空出。若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故學人于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于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總之,心行叵得,應離念也。諸法緣生,應離空有二邊相也。前不雲乎?離念爲離相之究竟,離相乃離念之方便。故用功當以離念爲主。若離時,空有二邊相,不必說離而自圓離矣。雖然,諸法緣生,即空即假之義,離念者,亦不可不通達之,以爲補助。當知心性本空有同時。故唯心所現之諸法,亦無不空有同時。今觀諸法緣生即空即有,即無異觀心性之即空即有也。若但知離念,而不知修此觀。恐墮偏空,而不能達到寂即照,照即寂也。故于說心行叵得之後,複說諸法緣生。此理更不可不知也。是乃佛之正知,當如是開之也。

  (五)上說性與諸法空有同時之不異。然其中亦有不一者,不可不辨也。蓋真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真空者,離名絕相故;真有者,常恒不變故。彼一切緣生法不然,本無是物,但現假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者也。(克實論之。尚不足言真空,只可謂之假空。因諸法之空,是由假有形成者耳。既非實物,空有俱說不上。茲姑隨順古義,說爲真空假有。)因其本空,故說假有。因其假有,故知本空。爲欲明其空有是相待相形而成,故曰空有同時耳。不似真心,離名絕相之空,常恒不變之有,皆是絕待。其同時並具,初非由于相待相形而成者也。故謂之真。故能爲一切法之體。又複真心既萬古常恒,故曰本不生。若一切法亦名本不生者,乃因假現生相,形成爲本來不生耳。實則本無是物,無所謂不生也。故本不生之名雖不異。而一真一假,亦複不一。

  或曰: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此心蓋指妄心而言。然則佛菩薩既無妄念,而能現種種境相,不知何由而成?答:佛菩薩實無有念。種種境相,亦實由心而現。此則由于因地發大悲願隨緣度衆。故證果後,雖不起念,而藉夙昔悲願熏習之力,便能隨機感緣,現諸境相。此義散見諸經論,及大乘止觀。故修因時,必須悲願具足,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熏習成種,乃能于大定中隨緣示現耳。上說諸義,皆行人所應了知。不然,必疑證果後何以念猶未淨。或疑無念則無所現。或疑真心與諸法同一即空即有,同一本不生,何以爲諸法之體耶?茲姑乘便一言之。

  (六)開經以來所說諸義,得此心行叵得,諸法緣生兩科,乃洞明其所以然。蓋說叁空,說一切皆非,等等句義者,以心行不可得故也;說二邊不著,說一切皆是,等等句義者,以諸法緣生故也。故此開佛知見一大科,實爲全經最要部份。前後所說,無非開佛知見。信者信此,解者解此,修者修此,證者證此。合信解行證,方將開字功夫做了。信是初開,而解、而行、而證,乃究竟開也。

  (辰)初,約福報明無性。分二:(己)初,明福德;次,明報身。(己)初,又二:(午)初,明福德因緣;次,明緣會則生。

  (午)初,明福德因緣。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世界寶施,前曾說過。就已說者發明緣生之義,有微旨焉。蓋示上來所說一切法相,皆應以緣生義通之。中論雲:因緣生法,即空即假。當知不但所生法,即空即假也。因緣亦複即空即假。因緣即空即假,故雖不著相,而應行布施。前所以言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因緣即假即空,故雖行布施,而應不著相。前所以言應布施不住于相也。所生法即空即假,故雖當體是空,而緣會則生。前所以屢言是名也。所生法即假即空,故雖緣會則生,而當體是空。前所以屢言即非也。

  此科是總明緣生之義。何謂總明?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福德即布施因緣所生法也。故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果並說,故曰總明。則下報身但約果言者,便可例知果必有因。法施一科似但說因,亦可例知因果無盡。蓋必能施、所施,及聞法施者,各有因緣,且一齊聚會,乃有此法施之事發生。是此一法施,乃無數因緣聚會所生者也。而將來各各所得之果,則又由此一法施之因緣所生。豈非因果無盡乎!

  布施等爲佛門大事,尚不離緣生,不離因果,則其余一切法可知矣。故約此數事言之,以示例焉。所謂總明者,複有一義。本科但泛言福德,而下科則言報身。證得報身,可謂福德多矣。本科泛言布施,下科複專約法施爲說。皆無異爲本科指實者。故亦可判本科爲總明,判下報身法施兩科爲別明。

  前半部中,長老答辭,多言不也。即不答不也,亦從無答如是者。後半部惟開佛知見中,答如是最多。(此外只有答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一處,言如是。)此經字字皆含深義。可知凡答如是,決非泛言。實承前已說者,表示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耳。前言一如皆是,是明融相會性。此諸法緣生所明之義,亦意在融相會性也。長老深解義趣,故先答如是。繼之曰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正指示行人,應領會諸法緣生道理,以通達乎一切法皆是一如耳。蓋緣生道理,即空即假是也。觀照即空即假,以契入如實空如實不空,則融諸法之相,而會一如之性矣。

  前雲: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今雲:得福甚多。甚多者,不可思量也。經旨趨重下科。此科所說,不過爲下科作引案耳。故不住相一層,此中未言,而下科言之。

  (午)次,明緣會則生。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科是佛正意。說上科,正爲引起此科來。此科辭旨深細,須分數層明之。

  上科已明福德是緣生法矣。既由緣會方生,豈得有實。有實,便非緣生矣。若非緣生。福德便無得之之路。以一切法,從無無端而得者也。故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者,因也。無者,無實也,正對上文有實言。謂因爲福德是緣生法,即空即假而無實之故。一切衆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緣,則因緣聚會,福德便生矣。聚會者,成熟之意也。故曰: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也。

  經中兩說字,著眼。意顯表面說福德,骨裏是說布施也。何以故?若執福德有實,是不知其爲緣生法矣。不知爲緣生,便不知在因上注重。若不修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