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17

  ..續本文上一頁謂如來有我相我見。

  又如本經說此無上甚深之法,而著衣乞食,示同凡夫。豈可因此遂疑佛是凡夫?長老處處代衆生請問,亦豈可看呆,謂長老真不明般若。世間多有以觀世音菩薩是男身,是女身,懷疑者。夫法身大士,本無有相。其所現身,皆是隨機應緣。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救度之。楞嚴、法華詳說此義。豈可視同凡夫,局定爲男爲女?即以大士往因言,多劫勤修,何身不有?亦豈可舉一世之身,以概多劫之身乎!佛經中類此之事,以及兩相抵觸之言句,甚多甚多,皆當如是領會也。

  (二)思惟者,作觀之義。作觀亦譯思惟修也。上所引法華兩頌,(四句爲一頌。)是承其上文我以佛眼觀一句而來。兩頌所說,蓋謂觀照衆生根機耳。當知作觀之時,非無念,非有念。少知作觀者,便能了然此中境界。與思索妄想,絕不相同。豈可誤會思惟爲作念乎!總而言之,有生可度,有法可說,是約相說。佛作此觀,正所謂寂而常照也。然而正當現如是事相時,即複了不可得。故又曰無法可說,無生可度。則是約性而說也。雖觀而亦無所觀也。照而常寂也。故將所引法華兩頌,與此中所說者,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亦即即權之實,即實之權之義。當如是通達也。若執一疑一,便是執相疑性,執性疑相。執寂疑照,執照疑寂,此正凡夫知見,正所謂鈍根癡盲,與微妙第一之智慧,不能相應者也。故學佛必須開佛知見。佛知即是知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見即是不執一異。若執一疑一,正是執一執異矣。故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子)次,釋成。

  【“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實無略逗,此二字是徹底的。謂實無作念之理也。何謂實無是理,其義甚多,略說其四:

  (一)若有度生念,便有所度之生,能度之我。能所者,對待之相也。便是分別,便是執著。佛證平等一真法界,故稱如來。若有分別執著,何名如來?故謂如來作是念,實無是理。此約平等法界明義,亦是約如來邊說。

  再約衆生邊說之。(二)何謂衆生?不過五蘊集合而已。是緣生法,緣生體空。若有度生之念,豈非不了緣生。執五蘊法爲實有乎?有法執,便有我執,曾是如來而有我法二執乎?故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實無是理。此約緣生體空以明義也。

  (叁)衆生之所以成衆生,以有念故。衆生之所以得度,以無念故。是故度生雲者,惟令離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則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故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實無是理。此約離念名度以明義。

  (四)佛度衆生,不過爲衆生之增上緣耳。而衆生自己發大心、行大行實爲主因。若無主因,雖有增上緣,生亦無從度也。是故衆生得度,實衆生自度耳。佛無此見,是佛度衆生也。故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實無是理。此約因親緣疏以明義也。

  總此四義,故有衆生如來度者,佛實無此念也。此句是順釋其故。若字下,複反言以釋其故。有者,謂有念也。若有此念,便落能所。能度,我相也。所度,人相也。所度不止一人,衆生相也。此念繼續不斷,壽者相也。苟有一念,四相具足。如來正令發心菩薩,除此四相。而謂如來有四相。其誣謗如來,可謂極矣。所以切誡莫作是念也。此中正破如來作是念之邪言。故但約如來邊,(即前說四義中之初義。)以明無能、無所、無我之義,意在令學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實無有我耳。

  (癸)次,明本無聖凡。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流通本多是名凡夫一句。唐人寫經,南宋藏經,及古德注疏中,皆無之,大不應有。

  此科是釋明無能度、無所度之所以然也。此中我字,若但作我人之我會,固無不可。然義淺矣。須知我字,正承上文我當之我來,蓋指佛言。我則非我,意顯平等法界,佛即非佛耳。正明無聖之意。蓋佛之稱,顯其證果耳。如來之稱,亦爲顯其證性耳。一真法界,離名絕相。那有此等名字。且一真法界,一切諸佛、一切衆生,同體之性之異名也。因其同體,故曰一如。故曰平等無有高下。若此中有佛字者,便有高下,便非平等,便有名相,便非空寂。故依如義而說,所謂有佛有聖者。便非有佛有聖。但凡夫之人,只知取相,不達一真法界,以爲有佛有聖耳。平等法界,佛尚無存,豈有能度可說乎。且既是平等同體,不但無聖而已,又豈有凡?故所謂凡夫者,約如義說,便非凡夫也。凡尚無存,豈有所度可說乎。無高無下,平等平等,此之謂性體一如。(足見後人妄加是名凡夫句,真是畫蛇添足。)

  無聖無凡,正是無有高下之所以然,故曰平等。性體本來如是平等。所以佛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蓋度即無度,成即無成也。所以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所以佛眼觀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此皆約性體平等義說也。

  何故說平等義?爲令發心菩薩通達此義。應以無能、無所、無法、無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證也。由此可知修行人雖應發願轉凡成聖。然發願已,即須將凡聖之念抛開。若不抛開,聖凡永隔矣。何以故?聖之成聖,凡之成凡,正由一無念,一有念故。起念,便有高下,便非平等故。古人開示修行,有一句最好。曰:但蓦直行去。蓦直者,絕無瞻顧之意。行人只要明了道理,認准方向,便一直行去。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與道相應,與性相應,速能成就。否則反不能成也。古人又有警句曰:古廟香爐去。謂應萬念灰冷也。聖凡尚不挂念。其他可知矣。

  (壬)次,約性相明非一異。分二:(癸)初,總顯如義;次,別遣情執。

  (癸)初,總顯如義。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此約性相明非一異一科,爲全經緊要眼目,而義蘊幽深,非逐層細剖,不易明了。

  觀,與見不同。約如來現身言,曰見;約學人修觀言,曰觀也。問意蓋謂,可以觀想有相之應身,即是觀想無相之法身不?一有相,一無相,當然不可。然而應身原從法身顯現。無相之無,本非是畢竟無。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是也。則又未嘗不可。雖然,若執以爲可,未免取相,而有著有之過矣。故下有初遣取相明非一一科之文。然若執以爲不可,又未免滅相,而有墮空之過。故下又有次遣滅相明非異一科之文也。試看長老所答,可以增長見地不少。再聞佛之所遣,更令人豁開心眼多多。須知開經以來層層遣蕩,屢說即非是名,無非爲防學人著于一邊。此處明性相非一非異者,正是說明不應著于一邊之所以然也。

  于意雲何?探驗見地之辭也。前已屢次探驗矣。今更探驗者,因此處不曰見,而曰觀。問意極細,回不同前也。蓋正恐學人聞得諸法如義,及是法平等者,儱侗颟顸。未能深入精微,而自以爲一如平等矣。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裏。故更須探驗之,而開示之也。

  欲說答辭,有二要義,必當先明。(一)般若會上,佛令長老轉教菩薩。(見大般若經。)可見長老久已與佛心心相印。般若義趣,早已深知。此經故示不知者,代衆生請法故也。(二)甚深之理,本無可說。今不得已,于無可說中而言說之。一人一時,不能說兩樣話。故寄于二人,用問答體說之。則甚深義趣,較易明顯耳。依上兩義,故長老所說,無異佛說。一切經中當機人,皆應作如是觀。不但此經爲然。此是要義,不可不知。

  如是如是句,若但作應諾之辭會,不但淺視長老。經中所含深旨,亦不顯而晦矣。何謂淺視長老耶?且如初次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長老即答身相即非身相。二次問,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又答即非是名。第叁次問,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皆答以不應。何此中忽又執相如此?長老固是代表衆生,然而既明忽昧,于理不合。所以如是句,實非應諾之辭,乃是說理。

  如者,諸法如義也。是者,一切皆是也。前不雲乎?前半部中,無一答如是者。後半部答如是處,皆表精義。如明五眼中,每答皆稱如是。此明肉眼非定肉眼,乃至佛眼非定佛眼。總之,五不定五,一不定一。不可執一也。正所謂諸法一如,一切皆是。意顯惟如則皆是,不如則皆非是。故每答皆稱如是。次問說是沙不,亦答稱如是者,此明如來說是沙,乃以如義說是,非同凡夫之說是也。再問福德因緣,亦答稱如是者,此明法法皆是緣生,體會得緣生性空,則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故下接雲: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意顯惟其緣生,始有多福之可得。亦惟其緣生,應不執著緣生相,而會歸一如性。則雖法法皆是緣生,亦即法法皆是佛法矣。此外皆未答如是。至此,複答稱如是者,意亦同前。而兩稱之者,令人當重視如字。必其能如,而後方是耳。

  其意蓋謂叁十二相,亦諸法之一。諸法皆是真如,豈叁十二相不是真如。但必應會得如義,方是。何以故?若領會得性相一如。既不滅相,亦不執相。則觀叁十二相應身,即是觀如來法身也。若違如義,勢必執相以觀性,否則滅相以觀性,則無一而是矣。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應作一句讀之。總以明依照如義,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則是也。長老之意,蓋謂觀不同見。心中作叁十二相觀時,本是無相之相。如來現叁十二相,亦是相即非相。今了其無相之相而作觀。則既非取相,亦非滅相。正與實相無相無不相之義合。亦即與諸法如義合。亦即與如來合。故曰: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意顯既一如矣,觀相即是觀性也。

  長老答意,實是甚深,實是甚圓,實與佛旨相應。而下文如來更加破斥以遣蕩之者。以長老所明如義固是。但其中尚有微細之理,不可不認清辨明。否則勢必至于儱侗颟顸,未見謂見,認驢鞍喬,爲阿爺下巴矣。此義實關緊要,乃爲一般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