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27

  ..續本文上一頁我見,垢也。離我見,淨也。然曰垢曰淨,猶爲對待之相。而清淨自性之淨,乃是絕待。絕待者,垢淨俱無是也。故離我見者,離亦應離。若存一能離所離,仍落對待相中,而非絕待之性矣。則我見終未盡淨也。是以本科教令破我不可枝枝節節爲之。當徑向一念不生處契入。則我見之垢,既爲假名而本無。于是離我見之淨,亦複遠離矣。何以故?既無垢,那有淨?垢淨俱離,是真清淨。

  諸法空相下叁科,初科是約身明義。次科是約世界明義。此科則約妄心明義。我見者,妄心也。合此叁科,正是顯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義也。

  又複。凡夫執身爲我,執世界爲我所。我及我所,皆起于見也。故身與世界,是所執。見,是能執。而叁科之義,則是顯明能執所執之相俱空,並能空所空之念亦空,是之謂諸法空相。亦即發揮不生法相,法相本無之義也。故下科即以不生法相雲雲結束之。

  全經千言萬語,無非爲破我人四相。而相起于見。至此則說明我見等爲緣起假名,本來性空。此義正所以總結全經也。蓋說此經,原爲破我。今將破我發揮至究竟處。便是全經諸義之總彙處也。

  上雲:菩薩通達無我、法。又雲: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至此更窮至徹底。何以故?向不生處契入,則我見本無。豈先有我而後無之。又豈有所成之忍耶。菩薩應如是徹底通達,乃究竟無我,究竟成忍耳。故下科以發無上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法相本無,爲結。菩薩,即是發無上心者。通達,即是知見信解。其義直貫至經初。經初所言應如是降伏其心,但應如所教住者,無他。爲令證一切法相本來不生耳。于是全經之義,收束得點滴不漏,圓滿無余。

  (壬)次,結成不生。分二:(癸)初,正明不生;次,不生亦無。

  (癸)初,正明不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正與經初諸菩薩摩诃薩句相呼應。即謂發大心之菩薩,應如是知見信解也。開經以來所說發廣大心,起廣大行,不取法與非法之相,乃至發心不住,說法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無非令其知見信解如是如是。蓋必如是知見信解,方爲通達無我、法。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也。

  後半部開章以來,但說發菩提,不說心字者,所以遣其執著此是菩提心之見也。苟執于法,便落我人四相,便非菩提心,故應遣也。至此則諸法空相矣。菩提心現前矣。故此處不曰發菩提,而曰發菩提心矣。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雲雲,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如是,乃爲菩提心。即以結束前來遣蕩不住發心之意。在令開如是知見,起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雲爾。豈令不發菩提心哉。

  得此一結,前來所說者,義蘊無不畢宣,氣脈一齊貫通,精神極其圓足。譬若畫龍,點睛飛去矣。以文字論,亦神妙之至。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凡上來所說色聲香味觸法、身相、叁十二相,乃至世界、微塵之境,布施持戒等大願大行,以廣度衆生、莊嚴佛土,乃至離相、離念、離我見之行,生實信、生實相、成就第一希有、最上第一希有,以及得福德、得功德、得成忍、名須阤洹,乃至名菩薩、名諸佛、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果,一齊包舉在內。如是二字,即指上來所說種種義。上說諸義,不外緣生性空。

  而最後究極無住以成證一大科中。初明平等法界顯成法無我一科,所以究極性空不礙緣生之義也,性空不礙緣生,故成平等之法界;次明諸法空相結成法不生一科,所以究極緣生不礙性空之義也,緣生不礙性空,故即諸法而空相。

  由是觀之。如是二字之意味,即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因其皆是一如,故知見信解如是者,不生法相也。不然,法相並不斷滅,何雲不生哉。可見不生雲者,正從如是出。非以畢竟不生爲不生也。故下文即以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表示之。當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也。是之謂無上覺心。細意參之。

  知,見,解,叁字字義,原無大別。然叁字連說,則意各有指。大有區別。未可儱侗視之。佛經中此類句法頗多。皆當如是辨其意味。知其所指。切不可不求甚解,忽略過去。甚至以爲語言重覆,則大誤矣。

  然則此叁字何指耶。嘉祥謂,知是世谛智,見是第一義谛智。達天謂,知是比量,見是現量。今謂宜依無著論。論雲:“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叁摩提故解。”此義是明叁者皆智。但以依止方便不同,故立叁名。

  奢摩他,此雲止。止者,定也。智從定生,名知。觀此,是知爲真谛智矣。定則萬緣俱息,了了證知。故曰知也。此與本經前以叁際心不可得,諸法緣生即空,開佛正知之義恰合也。蓋知約內證邊說也。

  毗缽舍那,此雲觀。觀即是慧。智從慧出,名見。觀此,是見爲俗谛智矣。慧則差別事相,無不洞見,故曰見也。此與本經前以五眼、是沙、不執一異、開佛圓見之義正同。蓋見約外照邊說也。

  叁摩提,此雲等持。謂定慧均等也。定慧均等,名之曰解。可見解是由定慧出。亦即知見二者之總名耳。此亦與前深解義趣之言義同。

  長老本得無诤叁昧,定力已足。但慧未均等。迨聞甚深般若,智慧增上,故能深解。長老涕淚悲泣,正自愧其向來定多慧少。今幸聞深經,而得定慧均等。所以感極而泣也。

  既曰解,又曰信者,何故?須知信爲入道之門,功德之母。信者,契合之意。因其契合如是,故能知如是,見如是耳。解爲知見之總名,故曰如是信解也。因其于一如皆是之理,契合無間,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也。(如是知句,明其定力。如是見句,明其慧力。如是信解句,明其定慧均等之力。信字貫通叁句。不生法相句,是由上叁句所生之功效也。)

  何以故?有定有慧,契合一如。可見其于言說、名字、心緣諸相,一切皆離。諸相皆離,便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別智。智無分別,即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也。總之,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方便修足,便證本不生。其功行全在知見信解上。不生是其功效。本不生上,著力不得。著于不生,便是生也。下科正明此義。

  (癸)次,不生亦無。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此明上言不生法相之所以然。須知所謂不生法相者,非有法相而不生,亦非畢竟無法相。乃是一切法相,本爲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所謂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既本性無,則不生亦亡。何以故?生即無生故。乃爲真不生義。若不了其有即是空,而注意于不生,則正是生,何雲不生哉?故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此正降伏,此即無住。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則雖法相熾然,初何嘗生。以本性不生故。則不降伏而降伏。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又複生即無生,則亦滅即無滅矣。可見說生滅,說不生不滅,猶是對待而說。實則即生滅不停時,本來不生不滅。不但生滅不可說,即不生不滅亦不可說也。當悉心觀之。

  曰如來說者,如來是法身。法身即實相。故約如來,而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以顯無相無不相之義也。總之,此科是明即法相而無法相,即生而無生,非以不生爲不生也。此義是明非但生之念無,並不生之念亦無。正是爲一念不生寫照,爲本不生寫照,爲下文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寫照也。如如不動者,生即無生之異名也。

  又複此科亦正是結顯經初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之義。故科判曰結成。非但結本科也。全經義趣,至是而包舉無遺,首尾完成矣。

  結成本科者,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生法相也。一合相不可說,不生法相也。我見即非而是名,不生法相也。蓋令即來去而無來去,即一合而無一合,即我見而無我見。何以故?徑向未起念之心源上覺照,而契入本不生故。至若經初所說,度無度相,乃至心若虛空雲雲,非不生法相乎?發起序中所明,世尊示同凡夫,四十九年行所無事,非不生法相乎?其他諸說,皆可以此義貫通之。所謂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也。總之,千言萬語,無非爲令即諸相而無相,以證生即無生而已。故曰全經義趣,包舉無遺,首尾完成也。上來正宗分已竟。

  (乙)叁,流通分。

  流通分之判別,古人見地,各有不同。智者將前結成不生一科,一並判入流通。蕅益宗之,名前科爲付囑流通,名此科爲校量流通。雲何演說下,爲流通方法。佛說是經已之下,爲流通相貌。嘉祥但判佛說是經已以下,爲流通。慧淨、圭峰、及清初達天皆宗之。窺基亦似同此,但不用序、正、流通字,別立名稱耳。惟清初有溥畹者不然。著有心印疏。其疏于是名多坐實,因其約叁谛說故也。獨有超勝之見,不能爲其他所掩者。即從此科起,判爲流通分是也。何以言其超勝耶。經曰雲何爲人演說,此句已明明揭示弘揚此經之法。判爲流通分,恰合經旨。故此次科判依之。

  (乙)此科分二:(丙)初,示勸流通;次,正結流通。(丙)初,又二:(丁)初,示流通益;次,示流通法。(丁)初,又二:(戊)初,引財施;次,明法施。

  (戊)初,引財施。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阿僧祇,此雲無數。今不止無數,乃是無量之無數。以充滿無量無數世界之七寶布施,其福德之勝可知。引此財施者,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持用二字,用在此處不嫌其贅者,何耶。以其意在引起下文之持于此經來也。意明行布施同而福德不同者,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也。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持無量數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乃至四句偈者。財施只救人身命,法施能救人慧命故。法施救人是徹底的。然非謂財施可廢也。正明財寶如幻如化,而凡夫貪著其事。不知貪欲無窮,財寶有盡。若明佛法,則知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