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5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法矣。此義不明,則佛法亦非佛法矣。故報身法身不一不異之理,不可不明。

  明乎不一不異,則知非有法、非無法,非有相、非無相,非有得、非無得;而諸法如義,以及無實無虛,一切皆是等義,便可徹底了然。何以故?因其不一,故成諸法而無實,所以曰即非也;因其不異,故爲一如而無虛,所以曰皆是也。知于不異中見不一,則雖一如而不礙其爲諸法;知于不一中見不異,則雖諸法而不礙其爲一如。且不一時便不異,不異時便不一,故曰無實無虛。明其虛實皆不可說,故皆曰無也。又複不一,故雖是而曰名。不異,故雖名而曰是。雖不一而實不異,故既曰是名,又曰皆是;雖不異而實不一,故既曰皆是,又曰是名。總而言之,相雖不一,性則不異。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性固不異,相仍不一。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也。世尊因報身與法身不一不異,最爲明顯。而不一不異之理,可以會通上叁科所說諸義。此所以最後又舉報身明之。俾法法皆如之義,徹底圓彰也。

  前解分中舉報身言者,是證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得此報身之果,猶曰非身,是名。是佛不住此身也。故菩薩修因時應無所住,然而非無此勝妙大身也。此身正由六度萬行福慧之所莊嚴也,故修因時應無住而生六度之心。此中則是以報法二身不一不異,顯成法法皆如之義。故所說雖同,而命意不同。

  此法法皆如一大科,極顯果德。顯果德,爲明因行也。故下科接以明因焉。

  (癸)次,明因。分二:(子)初,正遣法執;次,令達無我。(子)初,又二:(醜)初,約度生遣;次,約嚴土遣。(醜)初,又二:(寅)初,標遣;次,征釋。

  (寅)初,標遣。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如是,指上法法皆如一大科,謂佛爲菩薩准繩。勿謂法法皆如,是佛所證,非我所及。當知佛能如是證者,由其因地如是修。故一切發覺初心之菩薩,亦應如是體會法法皆如之義,而于法無住也。

  如是二字,既通指上科,則如字便可作諸法一如會,是字便可作一切皆是會。合而觀之,便是無實無虛。一切諸法,無實也;皆是一如,無虛也。蓋謂菩薩修因,爲克勝果。果報身如,亦應因地心如。必須與一切諸法之無實相應,而一法不執;複與皆是一如之無虛相應,而一法不廢。且不執時,即不廢;不廢時,即不執。如是如是,虛實俱無。則因如是者,亦必果如是矣。

  菩薩亦如是句,是度生嚴土兩科之總標,皆應如是也。雲何度生?離相行六度是;雲何嚴土?亦離相行六度是。所謂福慧莊嚴也。故應廣行六度,而一法不廢。更應不著六度之相,而一法不執。不廢不執,方有菩薩資格。故皆應如是。若作是言下,反言以明。若不如是,便失菩薩資格矣。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此與前文所說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正複相同。前曰當生如是心,明明爲世尊教令如是者。今乃曰則不名菩薩,何耶?此中義蘊深細,略分叁層以說明之:

  (一)須知前令生如是應分盡責心者,遣其自以爲是菩提之心也。然不著菩提矣,而又自以爲盡責。雖換一面貌,而取法仍同也,住相仍同也。分別執著,依然故我,如何其可?故仍斥之曰:則不名菩薩。則字緊切。少有此念在心,菩薩資格便失卻矣。必須微密觀照,微密勘驗,層層入細,遣之又遣。直令此心一念不生,淨無點塵;滅度無量,若無其事。庶幾與一如之義相應耳。少有念在,便已著相,便已取法,便是分別,仍爲我見也。

  (二)前之開示,不但令知度生爲應盡之責,以遣其著于菩提已也。且令應知此責終未能盡,所謂度一切衆生已,衆生既無已時,責又何嘗能盡?是並遣其能度之見也。更令應知度亦等于未度,所謂無一衆生實滅度者。是又遣其所度之見也。開示之語,是徹底的,是圓滿的。今此公將開示的話,忘了兩句。只牢牢抱住頭一句。豈非俨然自以爲能盡此責,且大有所度乎。我當滅度無量,其一種自矜自負,目空一切之態,宛然在目,豈是菩薩?此病必應痛遣,故直斥之曰:則不名菩薩。世尊如此說之,複有深旨。蓋令讀經聞法者,必須徹底貫通,不可挂一漏萬,不可執偏概全,不可斷章取義也。

  (叁)此人複有大病。病在作是言也,無論大言不慚,是所不應。即令言能副實,而動自標榜。其著于名聞,心不清淨可知。且言爲心聲。作如是言者,因其作如是念也。念猶未息,了生死且未能,而謂菩薩如此乎!世尊言此,是令發大悲心者,應于離念上加功。妄念不息,真心永障。有悲無智,豈能度他。且念雲何起?起于人我分別之見之猶存也,故不名菩薩也。

  (寅)次,征釋。分二:(卯)初,釋無法;次,釋無我。

  (卯)初,釋無法。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

  流通本,作實無有法名爲菩薩。唐人寫經及肇公慧公注本,皆無實字,應從之。未見古本時,于此句義,亦囫囵看過。及見古本,猶以爲實無有法名爲菩薩,與前之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句法相同。有一實字,未嘗不可。乃靜會前後經義,始知絕不相類,始知原本之妙。蓋前明四果無念,皆是透過一層以見意。因問辭皆曰能作是念我得果否。故答辭曰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蓋謂雖名爲入流。然心中尚無所謂入,豈有所謂流。則絕無我得入流之念可知。斯陀含、阿那含,說法一律。故下皆接曰是名某某。以顯所謂入流也,一往來也,不來也,皆是假名。初無此念也。阿羅漢之義爲無生,言其證無生法忍也。既是一法不生,故曰實無有法。蓋謂其心並法亦無,豈有所謂無生。然則名爲無生者,但假名耳。豈有此念乎。故曰名阿羅漢。此中是明不名菩薩之故,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見,便是取法。取法便著我人等相,乃是凡夫。故有法名爲菩薩,斷斷無之。無須透過一層,方能顯意。故句法與前別也。無有法名爲菩薩句,有兩種讀法:

  (一)無字略斷,下六字一氣讀之。經意蓋謂,何故不名菩薩耶。因反言以釋之曰:有法名爲菩薩,佛無此說也。故下緊接曰: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人衆壽。以明有法便著我人分別,便違佛說,便是凡夫。所以無有,有法名爲菩薩者。蓋以本科之無有法名菩薩,釋成上科不名菩薩之故。又以下科之法無我,釋成本科無有法名菩薩之故。所謂展轉釋成也。

  (二)七字作一句讀。如唐圭峰法師疏雲:無法名菩薩,豈有我度衆生。蓋謂尚無名爲菩薩之法,豈有我度衆生之相。意顯上文我當度衆生之言,是取著度衆生爲成菩薩之法也。晉時肇公注雲:菩薩自無,何有衆生。自無者,尚無也。意謂菩薩衆生皆是假名,尚無能度之菩薩,何有所度之衆生乎。則不應取著度衆生也明矣。觀此注意,法字更看得活。猶言沒有法子名爲菩薩耳。總之,古注多明大義,不斤斤于前後上下之詞氣語脈。故讀古注,亦當遺貌取神,善于領會也。

  (卯)次,釋無我。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是故者,承上起下。蓋欲釋成無法名菩薩之故,乃申明佛說一切法無我之理也。佛說一切法無我人衆壽。當知衆生之見,無非分別。分別便有能所對待。約能見言,便是我;約所見言,便是人;能所之見差別叢生,是爲衆生。此約橫言也。能所之見,繼續不斷,是爲壽者。此約豎言也。

  分別妄心,多不勝數。以能所橫豎收之,罄無不盡。本經所以于種種見種種相中,獨舉此四爲言也。然分別起于著我,故開之爲四,合之則惟一我見而已。殊不知一切法本來無我,無差別也。

  此佛說句,含義甚多。當作兩種讀法以明之:

  (一)說字斷句。謂一切法無我之理,爲佛所說也。凡一切法,皆是緣會則生,生即無生。蓋所謂生者,不過緣會之幻相耳。安有實法。故曰生即無生。此佛常宣說者也。生即無生,那有我人差別乎。當知凡有我人差別者,病在凡夫之取著。一切法中,安有此事。故前雲: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壽也。若其不取,則無能無所,一相不生矣。然則菩薩曰我當滅度衆生,便是取著六度之法。便我人對待,四相宛然。此凡夫耳。豈名菩薩。故有法名爲菩薩,決無此理。

  (二)法字斷句。謂佛說之一切法,本無我人差別也。此中又當開兩義說之。(甲)凡佛所說,皆是說其所證。而佛所證者,唯是諸法一如。故佛說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對待分別之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者。覺此覺性,可名菩薩。若存有法相,便是我執,便成對待,便是分別,何名爲覺。故有法名爲菩薩,揆之佛說,初無此義也。(乙)佛說一切法,皆是令聞者無人我,無法我,除分別心。因一真法界,本無我人等分別,有此分別,乃成衆生。佛爲度衆生而說法。所以一切法,無非說一真法界之義,令除我執者。故一法不應取,取即著我人衆壽。菩薩者,學佛者也。若取著六度等法,何名學佛乎。何以故?有法名菩薩,佛無此說故(此中不曰如來說,而曰佛說,正爲顯因果一如之理。佛,果人也。菩薩,因人也。果人既如是說,因人當如是學也。)總之,一切衆生,性本同體,本無爾我對待之分。故說衆生,則菩薩亦衆生。說菩薩,則衆生亦菩薩。衆生本來是佛,況菩薩乎。

  且生本無生,何所謂度?度亦自度,何名度生。譬如頭然,手必救之。雖至愚者,亦無不救之理。然而決無能救所救之分別者,知能救即是所救,所救即是能救故。菩薩與一切衆生,亦複如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人衆壽,令聞者當觀同體之性也。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豈非我見人見衆生見乎?此見一日不除,非壽者見乎。分別如此,執著如此,是于性本同體,諸法一如之義,完全隔膜,顯違佛說,尚自居爲菩薩乎?乃曰當度無量,恐叁五衆生亦不能度也。何以故?既已我爲我,衆生爲衆生,則遇受其度者,勢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勢必輕視憎嫌。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爭競猜忌。展轉情執,自縛自纏。汝自己方且向煩惱惡見稠林中走入。尚曰度衆生乎?尚得名菩薩乎?所以有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