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8

  ..續本文上一頁亦成撥無因果。須知雖說空說假,其實空假不一不異。明得此義,便爲中道。非空假外,別有中道。空即法性,真谛也;假即法相,俗谛也。此中五眼一科,即是明真谛法性。法性本來如如而皆是,何必執一。河沙一科,便是明俗谛法相。法相本來隨緣而無定,何必執異乎。八不、十不、十二不等,但是開合不同耳。若詳開之,可至無量句。若約之又約,則不一不異,便攝一切。故此中開佛圓見,但約不一不異明義也。

  今再略言八不之義,所以貫通一切經論之理。當知佛所說法,不外真俗二谛。俗谛法相,雖變化無常,而爲世俗所共見,故謂之俗。真谛法性,則常恒不變,而爲諸法之本體,故謂之真。佛說二谛,皆用八不之義以說明之。名爲谛者,明其事理確實不虛也。一切衆生,所以輪回生死苦趣無邊者,無他,由迷俗谛八不之義故也。一切聲聞乃至權位菩薩,所以有變易生死、無明未盡者,無他。由迷真谛八不之義故也。總之,但因于此八不義谛,迷有淺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紛纭,叁乘之差別。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即爲令衆生了二種生死。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種種法,不出真俗二谛八不之義。故此義貫通一切經論也。

  不字有二義:(一)破義,破其著一切相也。(二)泯義,泯相顯性也。然破有二義,不但破著有並破著空。泯亦有二義,不但泯相顯性,亦複泯性顯相而令圓融也。

  今試舉不生不滅句,說其綱要,且以不一不異句貫通之。先約俗谛言。世俗中人,莫不執謂實生實滅。佛告之,皆非實也。但由因緣聚合,假現生相。因緣散時,假現滅相而已。汝性何嘗生滅。乃但執相而昧性,汝所以有輪回生死之苦也。此約俗谛顯中道。中道顯,則非俗谛而真谛矣。所以治著有之病也。

  再約真谛言。二乘聖賢,權位菩薩,又執不生不滅。佛告之曰:不生不滅者,對治凡夫著生滅相耳。安可去一執,又生一執。須知性相不二,空有同時。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滅,爲假生假滅。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不生假不滅也。汝既見性,正好現相,隨緣度生。且性本不離相,乃但執性而厭相。汝所以有變易生死之苦也。此約真谛顯中道。中道顯,則爲最上乘,一佛乘矣。所以治著空之病也。

  以不一不異貫通之者,俗谛執生滅,則生與滅不一也。不執而不生不滅,則生與滅不異也。真谛執不生不滅,則不生不滅與生滅不一也。不執而性相不二,空有同時,則生滅與不生不滅不異也。蓋既空有同時矣,則不生不滅時,無妨現生滅。雖現生滅,卻是不生不滅。此之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則一異俱不可說。並不一不異之名而俱泯矣。由是觀之。可知一切皆不可執,亦毋庸執也。故八不諸句,爲化除執見之妙義。而不一不異之義,則可以貫通諸句也。

  此諸句義,皆是顯法法皆如者。法法皆如,是中道圓融第一義。故八不諸句,亦是中道圓融第一義。但法味不同耳。何以言之。法法皆如,是圓顯。所謂表诠。天臺華嚴兩宗,依此義而建立者也。八不諸句義,爲般若之綱宗。則是以遣爲顯。所謂遮诠。叁論宗依此義而建立者也。禅宗亦是宗般若之遣蕩者,但不講教義耳。須知必先遣蕩,方顯圓融。即如本經,必于離相離念之後,方說法法皆如。佛旨可見矣!何以故?執見未遣,豈能圓融?且著于圓融,亦非圓融也。起信論所以明不空須自空出也。建立圓宗而說圓義者,並非不說遣蕩之義。但說遣蕩,亦帶圓味。宗遣蕩者,如叁論宗等,亦非不說圓融之義。但說圓融,亦帶遣蕩味。故其說如快刀利斧,無堅不摧。讀之如冷水澆背,發人深省也。慨自般若教義,不明于世。即智度論,叁論宗諸書,從來鮮過問者。故隋唐以來,惟禅門出人最多。其故可深長思矣。須知學人若不克從遣蕩用功,徒記誦得無數圓義,何能破其情執。情執不去,又何能達乎圓融。本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正的的指示般若爲入佛之要門,成聖之階梯也。此事關系法門之盛衰,關系學人之成敗,極其重大。故不覺一再痛切言之。

  叁論宗既宗般若。故學般若者,叁論諸書,不可不一究心。即不能遍讀,必須讀其一二種,以嘗法味。庶幾般若大旨,易于領會。如大智度論、大乘玄論、中論疏等,最足破人固執,開人悟門者也。但義既幽深,文複淵奧,惟在熟讀靜領,以參究之。雖然,若謂參究上舉諸書,便于般若義趣,無不洞了,則又非也。當知八不諸義,不過般若之綱宗耳。般若中曲折深微之致,非克從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何能洞明。此理又不可不知也。蓋大綱不異,而細微則不一也。不但此也。即以前八會、後七會,所說般若,持與本經校,亦複如是。綱宗大旨,彼此不異。微妙義味,彼此不一。所以一部經有一部經的宗旨,有一部經的說法。豈能一通全通。當知佛說是佛境界。所謂諸法實相,惟佛與佛方能究竟,諸大菩薩尚未究竟,何況凡夫。所以華嚴會上善財所參五十叁位善知識,皆曰我惟知此法門,余則不知,乃是實話,並非謙詞。所以古德如智者、嘉祥、賢首諸位,平生只宏揚數種經論。蓋學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處、真處。後學所當學步者也。不但叁論八不諸句義,只能明般若之綱要。細微旨趣,仍在學人自領。即令今有一人,將本經義趣,著書立說,一一宣陳。然得此一書,不過多一助力而已。亦仍在學人自領也。何以故?此人即令已成菩薩。而佛之境界,終不能究竟。即令頓悟同佛,竟能徹底宣揚。而讀其書者障若未去,仍複未能徹底領會。仍須向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而後乃能契入耳。即如此不執一不執異兩科所明之義,聞得之後,必須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證,更須以此法印向自心上印證,向未起心動念處印證。如此,庶有通達之可期。若但聞說此兩科之義而得明了,只能謂之明了,不能謂之通達。此理尤不可不知。通達者,四通八達,毫無障礙之謂。故若于自心上,于一切法上行之少有障礙,便非通達矣。下明正知,正是說一榜樣,令學人遵照,以不一不異之見地,向心行處及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達而無我者也。

  (寅)次,明正知。分二:(卯)初,明心行叵得;次,明諸法緣生。

  心行者,心之行動,謂起心動念也。諸法,謂外境也。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也。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但衆生外爲境相所迷,內爲心念所擾,不能證得。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叵得者,不可得也。性體空寂,本無有念,故曰不可得。諸法莫非緣會假現生相,本來無生,是之謂當體即空。是故約心行及諸法言,不一也。而約叵得及緣生言,不異也。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當如是知也。如是而知名曰正知者,以其是依無上正等正覺之所證知者而知故也。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卯)初,明心行叵得。分叁:(辰)初,喻衆明知;次,釋明非心;叁,結成叵得。(辰)初,又二:(己)初,引喻;次,悉知。

  (己)初,引喻。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有如是等流通本等上有沙字,古本無之,可省也。將明正知,而承上圓見中河沙之說以爲引端者,意顯向下所明之義,非執一異之凡情俗見者所能了知。必先開其圓見,不執一異,乃能開此正知也。且以顯向下所說當以不一不異之義通之也。將說衆生妄心以及諸法,而必假設譬喻,以沙喻河,複以喻河中之沙爲言者。意顯妄心及一切法,層出不窮,牽引愈多,不可勝數也。且以顯妄心法相,如幻如化,莫非假有也。皆是親切指點之語。若視爲無關緊要有如贅辭,則孤負經文矣。

  啓口說一于意雲何者,將欲開其正知,故先探試其見地。其意直貫至不可得。非僅探問多否。如者,顯其是譬喻之辭也。一恒河中所有之沙,已無數可計矣。如是等,指無數沙。謂設有恒河其數與一恒河中所有之沙相等,猶言無數恒河也。是諸恒河,指上句無數恒河。言無數恒河所有之沙。其數豈有量哉,佛世界,即謂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爲一佛教化之區域,故曰佛世界。如是,指上句無量言,謂無量世界也。甯爲多不,問可算得是多不?甚多世尊句,長老答辭。此科但設喻,爲下文作引。蓋以無量數之沙比喻世界之多者,皆爲藉以顯下文衆生心多,如來悉知耳。

  (己)次,悉知。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經中凡標佛告句,皆鄭重之詞。令讀經者,鄭重向下所言也。爾所者,如許也,指上文無量言。無量國土猶言無量世界。但世界是通名,國土是別名。今將言衆生,故言國土,不言世界。何以故?舉國土之別名爲言者顯衆生有種種差別也。所謂十方刹土,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是也。蓋謂無論是何族類色身等差別衆生,大而天人,小而蝼蟻,其心無不悉知。

  上科不但言世界而曰佛世界者,亦含深旨。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衆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爲之攝持。以衆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衆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猶之動植飛潛之得生成,全受日光之賜而不知者同也。語雲:雷霆雨露總天恩。天之有恩,實由佛之施恩也。試觀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衆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總之,此經一字,一句,一名詞,一稱謂,皆含妙義,不可忽略。世界國土,已多至無量。則其中之衆生,其數之多,那複可說。何況衆生心乎。真所謂不可說不可說矣。何以故?既是衆生心,則念念不停。即以一衆生言,其心之多,那複有數。況不可說之衆生心耶。故以若幹種概括之。若幹種者,言其差別之多,無數可說也。上科由一恒河,而說其中無數之沙,由無數沙,而說爲無數恒河,由無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