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9

  ..續本文上一頁恒河,而說其中無量之沙,複由無量沙,而說爲無量世界。此科又由無量世界,而說其中不可說之衆生,然後由不可說衆生,而說其不可說不可說之心。所以如是層遞以說之者,既以顯不一之義,以跌起下文之不異。且以引起如來悉知耳。以至不一之事而悉知之者,豈差別之知見所能悉知哉,世尊蓋以如義知之耳。故曰如來悉知。此義與下如來說相應,總以示菩薩應如是知也。如來悉知其爲何?下科何以故下,正明其義。衆生之心究如何,再下科所以者何下,正明其義。

  (辰)次,釋明非心。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諸心,指上科若幹種心言。非心句,約性言,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是名句,約相言,謂如是之心,特假名爲心耳,暗指其是妄心。妄心即下文遷流心。遷流便有相,故曰是名。名者名相也。此處不宜將真妄點破,只可渾含說。因是妄非真,下科方說出所以然。此處說破,下科便成贅文。

  何以故?自問也。問:衆生若幹種心,如來何故悉知耶?如來說下,自答也。答謂:雖曰若幹種,而如來知其實可概括爲一種,曰:皆是非心,但爲假名之心耳。看經文表面,似但說明如來能悉知,並未說出何故悉知者然。實則悉知之故,已影在其中。其故何在?在如來二字。蓋如來者,諸法如義。如者,真如也。真如者,同體之性也。已證同體之性,便成大圓鏡智。所以一切衆生起心動念,佛心鏡中,了了分明。且佛心無念,故知動念者,皆爲非心。此悉知之故也。上科曰如來悉知,此科曰如來說,正明其依如義而知,依如義而說也。

  昔唐代宗時,西方來一比丘,衆稱之曰大耳叁藏。自言有他心通。代宗請南陽忠國師(禅宗大德。)試之。坐少頃。師問:老僧今在何處?答曰:在西川看競渡。少頃,師又問。答曰: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寂然少頃,再問,即不知矣。師呵曰:他心通在甚麼處!他心通者,知他人心中之事也。忠國師先故起念,忽在西川,忽在橋上,以試之。迨後寂然,是不起念。念既不起,遂無從知。以此事爲證,如來悉知,更何待言。

  須知凡夫心念,雖鬼神亦知之。所謂機心才動,早被神知。若微細念,則惟菩薩羅漢能知。佛則無不悉知也。忠國師呵斥之語,不解意者,以爲不信他心通。非也。呵斥之意,不出二種。當知神通不可執,執之,輕則賣弄生害,重則著魔發狂。此以理言也。忠國師弟子甚衆,代宗亦其弟子。矜奇好異,人之恒情。倘大衆看重此等事,既足爲修行之障,且恐爲法門之害。此以事言也。此大耳叁藏,通必不高。若其高也,起微細念亦能知。即不起念亦能知其未起念也。何致忠國師寂然,便惶然不知所雲。通既不高,而在衆中,自言得通,迹近賣弄,顯違佛敕。(佛令弟子,非遇不得已,不許顯神通。)國師斥之者,意在于此。當知叁明六通,是學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時,不宜注重此事,恐走入魔道。無明盡時,神通自得。得之之後,亦不宜辄與人知。恐爲捏怪者所借口,後患甚多也。

  上來由沙、而河、而沙、而世界、而國土、而衆生,事相種種不一,而歸結之于衆生心。非但示心外無法已也。蓋說河,所以喻心念之流動。說沙,所以喻心念之繁密。說沙爲河,喻心念從微而著。說河之沙,喻心念由總而別。由河沙而說到世界國土衆生,喻衆生心念既流轉不停,(如河。)複膠固不化,(如土。)既細瑣無比,(如沙。)複馳骛無極,(如世界。)有任運而起者,(如河沙等。)有施設有成者,(如國等,)有源流,有本末,有通,(如世界。)有別,(如國。)有別中之別。(如衆生。)所以言若幹種心也。如上所說,凡有兩重不一不異。外而山河大地,內而五蘊色身,其事相至不一矣;而爲衆生心所現物,則不異也。又複衆生心念多至若幹種,不一也;而皆爲非心,則又不異。此皆發覺者所應了知。然此兩重不一不異,尚不過爲下文作引案耳。總而言之。不一不異諸句義,既顯法法皆如,即是顯無有定法。令行人當于一切法上,活看活用,不生拘執。故佛時而說一,以顯其不異;時而說異,以顯其不一;時而一異俱說,顯其雖不一而不異,雖不異而不一。時而一異皆非,顯其並不一不異亦不可說也。無非爲遣情執。遣之又遣,功行至于俱不可說,則證諸法一如矣。其說有無諸句,皆是此義。總以明處處不可著,以治衆生處處著之病而已。無論世出世法,皆應依此觀,依此義行。

  (辰)叁,結成叵得。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叵得,即不可得。過去心叁句,唐慧淨法師注中初句過去,次句未來,叁句現在。無著菩薩論亦然。次序雖異,大旨無關。

  此科說明非心之所以然也。過去、現在、未來,名爲叁際。際者,邊際,界限之意。過去非現在非未來,現在非過去未來,未來非現在非過去,各有邊際,故曰叁際。心念既有叁際,故謂之遷流。遷流者,言其心如水之前浪後浪,相推而前,遷移流動而不息也。此即色受想行識之行。行者,行動,遷流之意也。蓋因其心念,刹那不停,故曰遷流。因其遷流,故有過去、現在、未來。然而過去則已去,現在又不住,未來尚未來,故皆不可得。克實言之,只有過去、未來,並無現在。蓋刹那刹那而過去矣,那有可得。不可得者,明其當下即空也。若夫真心,則常住不動,絕非遷流。但因衆生無始來今,未曾離念。念是生滅之物,故成遷流。故爲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也。生滅心是妄非真者,以真心本不生滅故也。既生滅之不停,那有實物,故曰是名爲心也。

  上科明圓見,是令不明理而自是者,明了無是非是。尚是說不可執之當然。此明正知中,則明不可執之所以然矣。故曰所以者何。即如此科之意,蓋謂,汝于一切法取執者,在汝意中,必自以爲我能取。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叁際遷流,當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叁言不可得,真乃錐心之語,直令我見無安立處。楞嚴經曰:“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當知衆生從無始來,認妄爲真,遂致生死輪轉者。因一切唯心造,性淨明體。輪轉之苦,實由其心生滅輪轉故耳。蓋一言及相,必有生滅。重在心不隨相而動,(動,即行也,所謂遷流也。)便除一切苦矣。所謂了生死出輪回者,心了耳,心出耳。

  故修行第一步,便當明了此理,辨清孰爲真,孰爲妄。其實極易辨別。淺言之。分別執著者,妄也;不分別執著者,真也。深言之。真心無念,起念即妄。(由行緣識,故起念爲分別執著之根。)所謂修證者無他,除妄是已。妄雲何除?離念是已。離念則分別執著自無,真心自見,生死自了。離一分,見一分。離得究竟,見亦究竟矣。一切衆生,所以認妄爲真者,由于不知其是不可得。何故不知?由于心粗,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刹那相續。若知其是刹那相續,則知是遷流而不可得者矣。既不可得,執之何爲?且自以爲能執,而實無可執。徒增業力而已,真愚癡可憐也。此理惟佛知之說之,而爲修行人所急宜覺悟者。故明正知中,首先便言此事。以其爲成凡成聖之關鍵故也。由是觀之。本經雖離相離念並說,實歸重在離念。不過以離相爲離念之方便耳。迨至念離,則見相即見性。盡管隨緣現相,廣度衆生,毫無障礙矣。何以故?心念既離,其于相也,不離自離故。

  此科之義,一深無底。上說不可得,是約妄心明義。殊不知佛說此科最大宗旨尚不在此。宗旨雲何?在令學人,即妄證真,頓契無生也。何以言之?叁際遷流之心,所謂無明緣行也。無明者,不覺也。一切衆生,初不覺知念念遷流,故隨而分別執著。分別,便成第六識。執著,便成第七識。則行緣識矣。此中言如來知者,令學人當如是知也。知者,覺也。且告之曰:遷流之心,當下即空,實不可得。正是令學人速覺,當直下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則湛湛寂寂,當下便是常住真心。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矣。故此科之義,是明至圓極頓,直指向上之法門也。

  昔二祖問初祖安心法。祖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吾與汝安心竟。正與此中所說,同一法味。當如是知,勿負佛恩也。故上科皆爲非心是名爲心句義,亦可兼明真心。蓋真心無名無相,唯一空寂。說爲真心,亦非心也,但假名耳。古德所以雲:說似一物即不中也。

  由是觀之。此科亦具兩重不一不異。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爲不一;皆不可得,是爲不異。又複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知其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矣。合之上科所說,共爲四重。當知佛之委曲說此四重者,開示修觀之方便也。方便雲何?先觀河沙等器界根身諸法之不一,而銷歸于衆生同具而無異之心。既而進觀心念有若幹種之不一,而銷歸于諸心所不異之皆非是名。更觀心之所以皆非者,由有叁際遷流之不一也,則銷歸于叁際不異之不可得。當知不異者,如義也。步步由不一觀不異,則步步趨向真如矣。即複深觀遷流心常住心,雖曰不一,不過性相之異耳。則離相會性,而銷歸于本無可得之大空,尚複何異之有。則寂寂明明,明明寂寂,一念不生矣。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豈非一超直入之修功哉,妙極妙極。今爲諸君一一拈出。

  若能依此義以修觀行,一日千裏,尚何待言。當知四重之義,重重深入。而步步由不一入不異。即是步步除分別執著,亦即步步無我。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尚複何存乎。真無我之妙法也。菩薩不向此中通達,便向何處通達?

  此一大科,爲開佛正知,是令開佛之正覺也。故聞如是教,便應如是開。如是開,便是如是覺。如是覺,便能如是證矣。圓頓大法,孰過于此。下諸法緣生一大科,亦複如是開之覺之。而一是向心行上開覺,一是向諸法上開覺。雙方並進,則心境皆亡,我法俱空矣。正所謂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而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矣。教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