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P17

  ..續本文上一頁末世希有則可,竟以爲絕無其人,且相戒塞路,不但輕視衆生,且顯違佛旨矣!世尊戒長老莫作是說,無異戒怕者莫作是說也。以及此數科中,佛與長老皆特特向後世鼓舞勸導,是皆懸知怕者之過慮而開示之者,真親切有味也。

  又此中舉第一波羅蜜之名爲言,及說非與是名,更有一義,不可不明。蓋以般若一名,容易誤會,是專就般若一度而言。而第一之名,本是顯其貫徹余五度而立者。就此明義,則不可執著,易得明了也。且曰第一非第一,則諸度總一般若,非離諸度而別有般若之義更明。其曰是名者,既諸度莫非般若,則第一之稱,豈般若所得專有。既非專有,故雖是而爲假名,此明其不可執有也;而因般若之第一,遂令度度皆成第一,故雖爲假名而甚是,此明其不可執無也。總以明般若與諸度不能相離而已。故此科既約般若闡義,下科複約他度闡義也。說法之善巧也如是如是!明義之周密也如是如是!

  此科經文中要義,今再撮其最要者,歸納爲數句,以便記憶。曰:此科最要之義,是治怕般若者之病也。其病有二:一是怕空,二是怕高。今闡明般若非離余五度而別有,而余度皆是行門,可見般若雖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實行,則般若之絕非偏空明矣,複何必怕哉!又闡明余度離般若,不爲波羅蜜。質言之,即不能到彼岸。可見般若誠高,然而非學不可,則般若之關系重要明矣,又豈可怕哉!警策之至,謹記勿忘。

  (醜)次,約余度明。分二:(寅)初,正明;次,引證。

  (寅)初,正明。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余度者,除般若外,其余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也。法法皆應離相,則法法不能離般若。今于余五度中,獨舉忍辱爲言者,以忍辱最難離相,其不能離般若,更易領會。故特舉此度闡明其義,以概其他。故標科不標忍辱而標余度,正以佛之說此,意在令衆生舉一隅而以叁隅反也。如是標判,乃遵佛所說,依義不依文也。

  上約般若明,是從正面闡明離相之真實義。蓋人但知般若是談空離相,著相者因而生怖。今闡明並般若之相亦當離,則是並空亦離也。且般若即在余五度之內,不能獨存,而余五度皆是實行之法,則所謂離相者,乃是法相、非法相一齊離也。若明此義,則盡可放膽修學般若矣,何必怕哉。

  此約忍辱明,是從反面闡明不可不離相之真實義。觀下文所說,若行忍辱法,而不離忍辱相,便生嗔恨。嗔恨正與忍辱相反。是闡明行忍辱法者,若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嗔恨生。嗔恨一生,則忍辱之功行破矣。便成非法相矣。從此可悟所以必令離法相者,正是令離非法相耳。妙極妙極。若明此義,則定要用心修學般若矣,不能怕矣!如此闡發,般若之精義,徹底呈露。則般若斷斷不可不學,更可恍然矣。

  此闡義數科經文,將般若之理,及應學般若之理,闡發得精極、圓極、透極、亦複細極。務宜靜心領會,領會得一分,便得一分受用。且此數科,正上來所說諸義之結晶。此處之義,若能洞明。則上來諸義,便一一雪亮于胸中矣。

  上科之後,接說此科,更有一意。意在以忍辱之不能離般若,證成上科,般若非離余度別有之義也。蓋余度既皆須有般若,可見般若是與余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也。總之,般若爲諸度母,是諸度乃般若子。若無子則無母可名,若無母亦無子可名。母子實互相助成。故般若與余度,必須互相助成,豈可離乎。般若,空也。余度,有也。今說般若與余五度不能離者,是令學人體會,空、有本同時也,故不能離也。

  空、有同時,所以當二邊不著,會歸中道也。尤有進者,以母子論,固應互相助成。然而子實從母而生,無母便無子。故互助之中,仍應以母爲主。六度亦然,余五度無般若,不爲波羅蜜。故余五波羅蜜,實從第一波羅蜜而生。故于互助之中,亦仍以般若爲主也。以般若爲主者,以空爲主也。以空爲主,所以雖不應壞有,仍不應著有也。所以雖會歸中道,而中亦不著也。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叁昧爲究竟,以無智無得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蓋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雖一切法,熾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無所生。此之謂大自在;此之謂大受用。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賴乎此。此是般若究竟義,下半部正明此義,今乘便略露消息者,以示般若是佛法中的徹始徹終之義,非學此不能入門,且非學此不能究竟,奈何怕之耶!

  且由此可知,若專談二邊不著,圓融中道,尚非佛法之究竟義也。何以故?非空之又空,必有所著。不著邊,必著中,尚何圓融之有。況大空叁昧中,並圓融二字亦不可得也。當知必不可得,乃得圓融也。何以故?不著圓融,乃得圓融。絲毫有相,便不圓而不融矣。然則般若之義,究竟如此,豈止入道之初門,奈何判爲大乘始教乎?而般若貫通諸度,諸度離之,非波羅蜜。可見有一法離乎此者,便不能圓滿。則是般若之義,圓滿之極,超過一切法門,亦可知矣。奈何不許其純圓而判爲別兼圓乎?

  上言六度互助,尤有要義,不可不知。蓋般若者,理也,智也,所謂觀門也。諸度者,事也,境也,所謂行門也。于說第一波羅蜜後,更說余度者,所以明理事從來不離,觀、行要當並進,而境、智尤須雙冥之義也。故據文似乎別起,考義實爲一貫。本經文相,大都如是。所謂文不接而義接。若視爲各不相涉,則大謬矣!

  流通本有是名忍辱波羅蜜一句,此是明清間人所加,見乾嘉時孫氏刻本。其注語雲:“古無此句,然據理應有。”殊不知此處但說非者,正爲下文闡明忍辱若不離相,忍辱法門便破壞無存作張本。以顯必不能離般若之義。若忽加一是名句,橫梗其間,下文何以故句,如何接得上。故著此一句,上下文氣,便一齊松懈。反將經中旨趣,一齊隱晦。而雲據理應有,不解所據何理也,真無知妄作也。當知佛所說法,豈可濫自增減,膽何其大。即令流傳有誤,亦必須確有考證。且所考證者,更要義意實是完美精當,方可據以校正。豈可明知爲古本所無,而任意加之乎。凡欲刻印經書作功德者,不可不知此理。若此人所作,不但無功德,其罪過甚大。因自憑私臆,擅改佛說,誤法誤人故也。此事可爲千古炯戒,故不憚剀切言之。

  梵語羼提,其義則爲安忍,亦曰忍辱。安忍是總名,忍辱是別名。忍者,忍可,謂一心正受也。安者,安住,謂其心不動也。辱者,毀辱,即虐待之意。今先說總名之義,則別義自見。

  人必能忍,而後其心安住不動。若爲所動,便不成忍。故一言及忍,便含有安住不動之意在。學道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應心安不動。故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應一心正受。約出世法言,凡修一種法,而能正受安住,即名爲忍。如修諸法本不生觀,而得妄念不起,是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矣,故名之曰無生法忍。亦名證無生,或悟無生。證字是形容其忍可,悟字是形容其心安理得也。約世間法言亦然。如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即古人所謂堅忍。威武不屈,非謂頑強對抗。乃是身可殺,志不可奪之意。志不可奪,便是心安不動。此即所謂忍辱也。此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皆是表其心安于正,不爲所動也。故曰堅忍。由是觀之,可知安忍是統括一切之名。所謂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當正受安住是也。而忍辱則安忍中之一事耳。故曰安忍是總,忍辱是別。要知凡舉忍辱爲言,是意在以偏概全,以別明總。何以故?世間最難忍者,莫過無端受辱。此尚須忍,其他可知故。經論中,或用總名,或用別名,殊不一律。大約玄奘義淨兩法師所譯,皆曰安忍。他人譯者,多用忍辱。每有人疑是兩法,或議其優劣,實則總別雖若不同,而用以顯明正受安住之義,則無不同。正不必于此等處分別優劣。茲乘便詳釋兩名之義,以便貫通。

  經文不曰忍辱,而曰忍辱波羅蜜,便是顯示忍辱時能行般若。何以故?若無般若,不稱波羅蜜故。而能行般若,便是能照性而離相,故曰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也。何故應離相,下文正釋其義。

  (寅)次,引證。分二:(卯)初,引本劫事;次,引多生事。

  (卯)初,引本劫事。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何以故者,自己設問忍辱應離相之故也。引事實者,欲以證明忍辱必應離相也。歌利王事,即在本劫。本劫名爲賢劫。以有千佛出世,一切賢聖甚多,故得此名。

  劫字有兩義:(一)謂極長時間,(二)謂劫難。今是初義。所謂本劫者,指大劫言。每一大劫,分爲四中劫,名成住壞空。世界之有成住壞空,猶衆生之有生老病死也。每一中劫,又分爲二十小劫。每一小劫中,衆生壽命極短之時,大多數只有十歲。此時衆生惡極,生活苦極。養生之物,幾皆不生。所生者皆害命之物。是皆惡業所感也。故此衆生之數,亦複少極。經言彼時南贍部洲人數,共不過一萬而已。苦極思善,漸漸回頭,壽命亦漸漸增長。然增長甚不易,以其回頭向善,並非猛晉,乃是漸漸趨向爲善之途耳。大約經過百年,始增一歲。由是逐漸增長,至普通壽命有二十歲時,已經過千年之久矣。衆生見爲善之能得善報也。于是爲善者日多。養生之物,亦漸繁殖,人數亦漸漸加多,每百年增一歲。每百年增一歲,增至普通壽命有八萬四千歲時,增至極處矣。亦快樂至極處矣。樂極又複生悲,因善心漸減故。于是每百年減一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減至極處矣。又複回頭向善而增,則入第二小劫矣。而其一增一減,仍複如是循環。劫劫皆如是照每百年增一歲,從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又每百年減一歲,滅至十歲。依此推算,每一小劫之時間,爲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八十小劫爲一大劫,則一大劫之時間,爲十叁萬四千二百八十四萬年。然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