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二:(一)既念彼佛,複以所修各種善根,回向求生者,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即未能離相見性,但以蒙佛攝護之力,故得不退。(二)既念彼佛,且能觀佛真如法身者,畢竟得生,而住正定。此是能離相觀性,故得生便住正定。住正定者,言其已登初住也。所謂上品往生,到即花開見佛,悟無生忍者是也。是故吾輩若離相與念佛同修,仰蒙本師及接引導師十方諸佛護念之力,則一推一挽,順風揚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然則前次所說般若、淨土同修之法,幸勿忽也。
起信論所說,觀佛真如法身,不可局看。經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既是離相而觀性,(觀法身者,觀性之意也,亦離相之意也。)則觀佛法身,即是自觀本性,當如是知。細觀此結成無住發心一科,不但回映經初答降伏中之義。並亦回映答住中之義。(即應如是降伏其心,及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兩大科。)語意甚明,毋庸繁述。
前答降伏中之義,是令發離相大願。答住中之義,是令修離相大行。合之,正是教令應如是發心。可見前文,表面似但答降答住。實連發心之問,並答在內矣。此義,得此中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一語,爲之點醒,乃更明顯。又此結成無住發心一科,雖將開經以來所說者,一並結成。卻止是結成觀門。故下科又將行門中統攝六度之布施,特別說之。不但結成前文無住布施之義,且以示觀行二門並重,不能相離也。而先說觀,次說行者。又以示一切行持,應以觀慧爲前導也。理既精嚴,說複善巧,當靜意領會之。
前雲:前之發無住心一科,爲開經後所說諸義之結穴。今此結成無住發心一科又爲總結穴。何謂結穴,總結穴?其義雖已說明,然猶有未說到者,茲再補說之。因是要義,不可不知。不然,亦可不說矣。
前發無住心一科中,應生清淨心一語,爲開經後種種離相義之結穴也。何以故?離相原爲證性,令清淨心現前故。不現前,便不能轉凡成聖故。故曰應生清淨心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爲開經後所說空有不著義之結穴也。何以故?空有二邊不著,必須止觀並運故。蓋無所住,則心空而寂,此之謂止;生其心,則心朗而照,此之謂觀。即宗下所謂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如此,則定慧平等,方與如實空如實不空之本性相應。(換言之,定慧平等,乃能空有不著。)乃能證得寂照同時之妙果。佛菩薩證此妙果,所以遍界分身,而未嘗來往。不作心意,而妙應無方也。此種大用,實由修因時,止觀並運,空有不著來。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兩“應”字要緊,謂必須如此,乃得與本性相應,與妙果相應。兩“不應”字亦要緊,住塵生心,則合塵而背覺矣。性德果德,皆不相應矣。(此科中兩應字,兩不應字。亦當作如是觀。)迤逦說來,說至此處,又爲前義之總結穴者,以其說到本源故也。此義前曾說過,然但說得修六度是證果之因,發心是起修之因,此不過本源之一義耳。當知所謂本源,非止一義,故須補說。
上請示名持一科,已說到斷念。此科則是教以最親切最初步之斷念方法,故曰說到本源。
上第一波羅蜜一科,明法法皆般若,即是明法法皆應離相。忍辱波羅蜜一科,是明離相乃能成忍,然但說理。此科則又教以最親切最初步之離相方法,故曰說到本源。蓋斷念是見性之源,而離相又是斷念之源也。總之,此科及下科,皆的示以用功要門,豈止道理精微圓妙而已。若但作道理會,豈不辜負經旨。明得此科之修行方法,下科便能應用。故今就此科言之。
曰發心,曰生心,發、生二字要緊。謂起心動念時也。心字更要緊,菩提心,無所住心,真心也。住塵生心,妄心也。一應一不應,是的示學人當于心源上領會。于起心動念時觀照。勿令錯亂修習也。故曰最親切,最初步。蓋如此開示,是令運用般若正智,以除妄念,俾昏擾、擾相之心,漸得安住之入手功夫,故曰最初步。且如此用功,甚爲切實,易得進步。何以故?知得成凡之由,成聖之路,從緊要關鍵上下手故。故曰最親切也。
何謂成凡之由耶?當知一切衆生,由于無始,未達一法界故,名曰不覺,亦名根本無明。以無明不覺故,遂爾動念。念起,便于心中顯現能所對待之相。于是人我等等分別計較,從此繁興。愈著愈迷,愈迷愈著。此起惑造業受報之由;亦即成凡之由也。知此,則知成聖別無他路,唯有離相息念,以除其人我等分別計執而已。何以故?就地跌倒,須就地爬起故。
發菩提心,便是發覺初心。菩提者,覺義故。無始不覺,由于迷真著相。今若不知離相,何雲發覺?知此,則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之義洞明矣。可見此義,亦高深,亦切近。約高深言,須至妙覺,相始離盡。然而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故初發心時,便應如是而知,如是而學。約切近言,著相則背覺合塵,是成凡之由;離相則背塵合覺,乃成聖之路。故一切學人,于起心動念時,便應在離相上切實用功,斷不容忽。
然而離一切相,包羅廣大,從何入手?不應住色生心兩句,即指示入手方法也。方法雲何?要在不令心中有色聲香味觸法幻相顯現。現即遣之,不令住著。須將不應二字,微密提撕。一念起時,當提起正念曰:從無始來,由住塵生心故,貪嗔競起,有我無人,墮落惡道,不知次數;即生善道,旋複墮落;輪回之苦,無量無邊。向苦不自知耳。今幸聞法,亦既知之,何仍于心現起,不畏苦耶!自尚如此,何能利他耶!是大不應。一也。
複作念曰:迷相則成衆生,離相則名諸佛。一升一降,一聖一凡,只在一轉移間。其間間不容發。今學佛矣,于此間不容發之際,全在當機立斷。斷斷不容此等幻相,于心停住。稍縱即逝矣,何名學佛耶!是大不應!二也。
複作念曰:今從何來,令心不淨,是大不應。叁也。
當知有所便有能。心中所現之幻相,非他。即生于能現之妄念耳。是故上來責所現之不應,加以遣除。無異責其起念之不應,加以遣除也。然則提起正念,便是斬斷妄念。如快刀之斬亂麻。何以故?同時不能有二念。正念提起時,妄念自除故。可知說此兩句爲離相之方便者,正爲離念之方便。親切極矣。知得如是提起正念,便是發覺初心。故曰初步也。
上作之叁念,一層深一層。(一)是以沈淪之苦作警告。(二)是以力求上進爲鞭策。(叁)是反照心源,令趨本寂。隨提一念,或兼提,可相機行之。起心動念時,如是綿密用功,庶幾對境遇緣時,較有把握耳。
然欲起心動念時,正念提得起,必須平時(即未動念之時。)亦不放松。故複說應生無所住心。此句是令平時心于塵境一無所著也。此須用前次所說般若、淨土同修之法,以爲方便。常令其心,等虛空遍法界,超然于一切有對待的塵境之外。即複提起一句佛號,令佛與念,水乳交融,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蓦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攝之。
常令其心等虛空遍法界超出塵外者,性體本如是故,虛空無相不相故。常作此觀,令此心空空洞洞,則念佛時便易得力。水乳交融者,即前所謂不分別誰是念,誰是佛,但令念即是佛,佛外無念是也。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者,我與彌陀,本與十方諸佛,法界衆生,同一性海,無彼此,無差別。故今如此一念念佛,便念念上與諸佛菩薩光光相照,同生歡喜;下與一切衆生,息息相通,同蒙攝受。則是念念上求,念念下化,故同成一大光明海也。
又複我心佛心,既同一性海,則亦不分別極樂世界在虛空法界外,在虛空法界內;亦不分別極樂世界在心內,在心外。故同成一大光明海也。但蓦直念去者,不分別有好相,無好相,得速效,不得速效。但如是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
更須勤提應字,以振作之,不令懈怠。常作念曰:所發何心耶?衆生待救方殷,諸佛相期甚切,若少懈怠,則所發心,便成妄語,努力努力。以爲策勵,此是應門。若起他念,則依前不應門中所說叁種正念,自呵自責。並將若心有住則爲非住二語,懇切提撕,綿綿密密,不令間斷。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此義前雖略說,以是要義,故複徹底說之。
極槳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願往生者,淨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颢現故。(所謂心淨則土淨也。當知淨土淨心,本來不二,但約攝受衆生言,無以名之,強名曰土耳。)求生淨土,尚有多義,不可不明。今略說其最要者。
(一)在凡夫位,應舍染趨淨故。(凡夫分別心未除。若無趨舍,不能振作。此正前所謂隨順世間因果對待之理,令種絕待勝因,以克絕待勝果。乃佛法之妙用也。至生淨土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衆生,何嘗住著淨土之相。可知修因時,令舍染以趨淨者,不過借爲出生死海,滿菩提願之過程耳。)
(二)親近彌陀,成就信根故。(由凡夫修至正定聚,須經無數劫。若不親近佛,誠恐退心,此求生淨土之重要原因也。)
(叁)行菩薩道,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淨土,以救癡迷著相之苦衆生故。(尚應現起,何礙求生?且今之求生,正爲速證無生,乃得現起無邊淨土也。)
(四)二邊皆不可著故。(一切染幻,尚應空有不著,何況淨幻。蓋知心淨則土淨,不著有也。求彌陀之接引,不著空也。何以故?非仗他佛之力,自佛不易現前故。)
(五)得體應起用故。(二乘以有體無用被呵。故大乘修行,應體用具足。當知求生淨土之義,質言之,即是求證淨心之體,現起淨土之用耳。蓋一切衆生見其往生瑞相,自然發起信心,所以求生淨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之用。不但親近彌陀之後,能有現起無邊淨土之妙用已也。
(六)性體空寂,無相無不相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