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故欲得不著,必須無念。今曰無有邊者,是明其尚未能絕對無。但能以無字對治其有邊耳。蓋言是人正在無住離相上用功,以求證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之法身性體。故接曰不可思議。性體無變無異,故此語亦複仍舊以表示其不變不異。將無有邊、不可思議合讀,正是發離一切相,以正念真如之直心也。叁心齊發,是爲信心不逆。既于此經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便有利益衆生之功,長養菩提之德。何以故?因其能行一超直入之修功,求證體用圓彰之性德故。無論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故曰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成此叁心齊發之功德,方足以紹隆佛種。故接曰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爲者,便是之意。若是當來得成,今尚未成者,何雲便是耶。合上說種種義觀之,足證妄加一得字,顯違經旨矣。
荷擔者,直下承當,全力負責之意。既曰如來,又曰無上正等覺者,如來爲性德圓明之人。無上菩提,爲覺王獨證之法。許其荷擔此二,蓋許其爲承繼佛位之人,堪任覺王之法也。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其義同前。其上曰人能,即謂信心不逆之人也。如是人等,等字與上皆字相應。如來悉知悉見,此中無爲字,亦無以佛智慧字,則如來悉知悉見之意,猶言常寂光中,印許之矣。上來教義、緣起、荷擔叁要。生福、滅罪、功勝供佛,無不由之。雖說在生福文中,意實統貫下文,當如是領會之。
(寅)次,反顯。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此科文字,乍觀之,似無甚緊要,實則字字緊要。其中含義精深,頭緒繁重。蓋得此一科,上說諸義乃更圓滿,可見其關系緊要矣。華嚴經雲: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茲當一一剖而出之。
何以故句,不但承上科。直與立喻一科以下一氣相承。此其所以頭緒繁重也。小法,謂小乘法,兼指不了義法。正是無上深經反面。樂小法,又是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之反面。故曰反顯。謂藉反面之義,顯正面之義也。
樂者,好樂,契合之意。即不逆之所以然。因其好樂契合,所以不逆也。著我之見,即是我執。既有我執,種種分別隨之而起,故曰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此極斥小乘語也。從來皆謂小乘我執已空,但余法執未除耳。今直斥之曰著我見,殊令小乘人頹然自喪,悟樂小之全非矣。此真實語,並非苛論。蓋小乘已空我見之粗者,即執五蘊假合之色身爲我之見,此其所以不受後有也。然因其執有我空之法,(即指五蘊法。)故謂之法執。當知我空既未忘懷,謂之法執可,謂之我見未淨亦無不可。此前所以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壽也。又複執有我空,即墮偏空。偏空即是取非法,是執非法以爲法也,仍爲法執。此前所以又雲: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壽也。故今直以著我見斥之。痛快言之,心若有取,誰使之取耶?非他人,我也。故無論取法、取非法,皆爲著我。此前所以雲: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也。不過較之凡夫我執,有粗細之別。何嘗淨絕根株哉。世尊言此,乃是婆心苦口,警策樂小法者,急當回小向大之意。
此外別含深意,有二:
(一)前來皆雲我相,至此忽雲我見。見之與相,同耶異耶?答:同中有異。無論著見著相,著則成病,是之爲同;然因有能取之妄見,乃有所取之幻相。故著見,是著相病根,是之謂異。由是觀之。但知遣相,功行猶淺。必須遣見,功行乃深。何以故?妄見未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淨除故。此經前半部多言離相。相即是境,故總科標名曰約境明無住。後半部專明離念。(念,即見也。)念起于心,故總科標名曰約心明無住。此是本經前後淺深次第。今于前半將畢時,乘便點出見字。以顯前後次第,緊相銜接。並以指示學人,修功當循序而進,由淺入深。此爲世尊說著我見雲雲之深意,一也。
(二)克實論之。凡事物對待者,皆有連帶關系。所以前半部雖但曰離相,骨裏已在離念。何以故?著相由于著見。若不離念,無從離相故。不過但知離相,不及直向離念上下手者,其功夫更爲直捷了當耳。前來已屢屢將此意暗示,但未明說。如曰應生清淨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若心有住則爲非住,以及疊問四果,能作念否,並請示名持中所說,皆是指示離念的道理。其他類此之說不具引。然則何故不明說耶。因一切衆生聞般若之明空,已經驚怖生畏,若此經一啓口便說斷念遣見,其驚畏更當何如!不如但雲離相,步步引人入勝。至後半部,乃始露骨專明此義。使鈍根人,不致膽怯無入手處。所以前半部語句,義味渾涵,可深可淺,隨人領解。淺者雖只見其淺,但在離相上用功,不能徹底。然藉此亦可打落妄想不少,未始無益。而深者仍可見其深,不礙一超直入。今則前半部將完矣,不能不將真意揭出,使見淺者向後不致畏難,見深者亦知所見非謬。並以指示學人此經前後所明,祗是一意。不過前半亦淺亦深,後半有深無淺。此又說著我見雲雲之深意,二也。由此可見說法之善巧,攝受之慈悲矣。
既樂小法,于此深經,機教不相應。如世尊將說法華,五千比丘群起退席,不能聽也。執見既深,聽亦何能領受。聽且不能,遑論讀誦。受既不能,從何解說。故曰: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以上就本科明義已竟。
所謂反顯者,顯何義耶。顯經功耳。前雲: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又說緣起勝、荷擔勝兩科,皆所以顯經功也。可謂無義不彰矣,何須更顯?雖然,恐聞上來所有言說,或有未能融貫,以致卑劣自安,懷疑自阻,則經功雖勝,彼將向隅矣。佛視衆生,如同一子。亟欲一切衆生皆能讀誦,皆能信心不逆,依教奉行,皆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故又自作問答,用反面之言詞,顯正面之義趣。雖是彰顯上說之種種義,其實皆爲顯是經之功德。蓋上之正顯,是直接顯之。今之反顯,則間接顯之也。
何以故句,自問之詞。若樂小法者雲雲,自釋之詞也。問意有叁:
(一)問:何故但言能持能說之功德,而不及信心不逆者耶?此蓋聞最初顯勝中所說,未能徹了。故發此問。以爲能持能說,其爲信心不逆可知。但前雲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受持廣說。觀此語意,是不待持說,已有勝福矣。今明成就功德,獨不及之。不知其福究竟若何?故以樂小法雲雲釋之。若知得好樂小法,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解說。可知既是好樂此經,其必能持能說也明矣。當知前雲信心不逆,其福勝彼。是因其發決定持說之心,故發心便能勝彼。若不能持說,豈得曰信心不逆。前曰何況者,明其發持說心,便有勝福。何況已持已說,豈不有勝福耶。非謂發心與持說,其福不同也。然則上科雖只言能持能說之福。已將發心之福,並攝在內矣。此釋著重樂小法句。如此顯義,是教人應當發心依經實行。則發此心時,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以經中所說,乃成佛之心要故。視彼樂小法者,其成就之大小,豈可以同日語哉。
(二)問:此經甚深,難解難行。何故聞此經典,便能信心不逆受持解說耶?此蓋聞上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不免退怯。故發此問。以爲如此根器,希有難逢。世尊雖欲傳授心要,其如難得其選何?故以聽受讀誦雲雲釋之。若知得不能聽受讀誦,由于契入小法。則知欲求契入大法,惟有聽受讀誦。蓋大開圓解,誠爲不易。莫若常聽深解者之解說,可以事半功倍。雖或一時未能深入,然聽受得一句半偈,般若種子已種矣。得此聽受熏習之力,加以讀誦熏習之力,一旦般若種子發生,將于不知不覺間,叁心齊發。雖極鈍根,可變爲上根利智。經雲:佛種從緣起。仗此勝緣,何慮之有?此釋著重聽受讀誦四字。如此顯義,是爲欲入此門者開示方便。得此方便,則荷擔如來之資格,雖難而亦不甚難也。此釋,兼有鼓舞能說者之意在。強聒人聽,固爲輕法。有願聽者,便應盡力爲人解說也。
(叁)問:真如無相。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今雖叁心齊發,正念真如。然猶未能無念無相,何故遽許爲荷擔如來耶?此蓋聞長劫命施之菩薩,福猶不及,不無懷疑,故發此問。以爲長劫命施,雖以無般若正智故,其福不及,然而已是菩薩;信心不逆,雖以受持此經故,其福勝彼,然而猶是凡夫。信根既未成就,保無退心時乎?故以著我見雲雲釋之。若知得人我見、分別心,未能除淨,是因其好樂小法。則知能于無上大法好樂不逆者,其人我見、分別心,終能淨盡,決定無疑。所以者何?熏習勝故。既已趨向真如,現雖未能斷念,得無上菩提。當來必得故,何疑之有。(故下文雲當得阿耨菩提。)此釋著重著我見句。如此顯義,是的示學人欲除我見等虛妄相想,非于此一切無住之金剛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古佛既皆如是,今佛亦決定如是也。總而言之。世尊因防未深解義趣者,于上來所說,不能貫通,必生障礙,故說此科。從反面顯出種種道理。使上說諸義,更加圓滿。本經之殊勝,更加鮮明。俾得共入此門,同肩此任,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特說此科之宗旨也。不然,上說叁要,已將勝彼之所以然徹底說了,何必再說乎。試觀樂小法、著我見、聽受,諸語,來得突兀之至,便可悟知如是諸語,其必與上說者深有關系。若視此科仍爲顯明其福勝彼而說,則此諸語,便不能字字精警,皆有著落,世尊又何必如是說之哉!
(子)叁,結顯經勝。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在在處處,猶言無論何處。然不曰無論何處,而曰在在處處者,有應宏揚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之意。一切世間,世約豎言,叁十年爲一世;間約橫言,界限之意。故世間,猶言世界。世界而曰一切,遍法界盡未來之意也。天、人、修羅,爲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