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常說因果一如之理,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足見善惡二業,各各並存,不能抵消矣。即如本經,前雲能信此經,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若可抵消者,先世罪業早已抵消矣。何致今世依然應墮惡道。將前後經文合而觀之,其爲各有因果,各各並存,不能抵消,顯然易明。而轉令輕受之言,含有抵消之意。故曰多所抵觸。
然則奈何?惟有極力消滅惡種之一法耳。何謂抵消?譬如帳目,以收付兩數,相抵相消,只算余存之數。善惡因果不能如是抵消,只算余存之或善或惡以論報也。何以故?帳目中雖各式銀錢,無所不有。然有公定之標准,可以依之將不一者折合爲一,故可抵消。若善惡之業,輕重大小至不一律。既無標准,以爲衡量折合之根據,從何抵消乎?故經百千劫,其業不亡也。
何爲消滅?譬如田中夙種,有稻有稗。今惟培植稻種,令得成谷。稗子發芽,則連根拔去,是之謂消滅。人亦如是。八識田中,無始來善惡種子皆有。惟當熏其善種,令成善果。則惡種子,無從發生。縱令夙世惡種,已經發展。但能于惡果尚未成熟期間,勇猛精進,使善果先熟。則惡果便不能遽成。若久久增長善根,則枝葉扶疏,使惡果久無成熟之機會,將爛壞而無存矣。此約世間善行及出世間法不了義教而言。若依最上乘了義之教,修殊勝因,克殊勝果,便可將夙世所有惡種,連根帶葉及其將成未成之果,斬斷鏟除。豈止善果先熟,不令惡果得成已哉。
此中所說消滅,正是此義。經文叁句,一氣銜接,展轉釋成。不能將滅罪,當得,看作兩事。則爲之爲,讀如字。則爲消滅者,就此消滅之意,經意蓋謂是人先世所作應墮惡道之罪業,雖猶未墮,然已行將果熟。故已有被人輕賤之見端。若非受持讀誦此經,必墮無疑。危乎殆哉。幸是人夙有深厚之般若種子,能依是經,修殊勝因,離相見性,一超直入。故其殊勝之果,亦將成熟。則本應墮落者,但以今世被人輕賤之故,先世罪業就此消滅。因其正念真如,有當得無上菩提之資格,洞見罪性本空故也。可見經中當得句,正是釋成罪業消滅之所以然者。須知不滅罪業,固不能證果。然經中是說當得,不是現已證得。說當得者,明其因有決定證得無上菩提之可能。則雖甚重之罪業,已有應墮之見端者,便可就此消滅耳。當得之當,當來之意,亦定當之意。現雖未得,當來定得,決定之詞也。應墮亦當來定墮之謂。然因是無上極果,故不待先熟,但有決定成熟之望,惡果便連根除卻矣。以其所修,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功夫。能造之心既空,所造之業自滅。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是也。此正極顯經功處。由于未能領會得經旨所在,遂致誤會是以人輕賤之故,罪業被其消滅,故有轉重業令輕受之誤解也。
總之,以今世(重讀。)人輕賤故,先世(重讀)罪業則爲(重讀)消滅兩句,是明後世決不墮落之意。其中故字正是點醒此意者,豈可誤會成,若非受人輕賤,罪業便不消滅耶!上科說爲人輕賤,是明定業不能幸免。說罪業、說應墮,是明業報二障。而業報由惑來,故說業報,即攝有惑障在內。此科所說,是明除叁障。蓋受持此經,能觀叁空之理,且有當得極果之可能,是其觀行甚深可知,則惑障可從此而消。根本枯則枝葉便萎,故雖不能幸免之定業,已有應墮之見端者,其業力亦就此消滅。業障消則報障亦隨之以消,應墮者遂不墮矣。迨至叁障除淨,則叁德圓明,故曰當得菩提,皆所以顯經功不可思議也。當得者,隔若幹世不定,全視其叁德何時修圓,便何時得。然雖時不能定,以叁障能除故,終有得之之時,必得無疑,是之謂當得。此二字既蒙世尊親許,即是授記。如後文曰:然燈佛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是也。彼曰作佛,此曰無上正等覺,名不同而意同。無上正等覺,是約果法言。佛者,是約果位言。證此果法而登果位,稱之曰佛。如來者,是約果德言。證此果法而性德圓彰,名曰如來也。可知曰佛,曰如來,便攝有無上正等覺之義,而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即攝有佛及如來義。以非佛如來不能稱無上正等覺故。故叁名皆是究竟覺果之稱。但或以顯究竟法,或以顯究竟位,或以顯究竟德,故立叁名耳。
世尊說法,善巧圓妙。一語之中包羅萬象。其出辭吐句,譬如風水相遭,毫不經意,而勾連映帶,乃成極錯綜極燦爛之妙文焉。即如此科,如但曰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應墮惡道者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顯經功,于意已足。乃帶出爲人輕賤,以今世人輕賤故雲雲。其中所含之義,遂說之不盡。茲再略舉其五:
(一)令知因果可畏,惡業之不可造。幸仗金剛般若之力,得免墮落,而猶難全免也。
(二)令聞上來恭敬之說者,不可著相。著相則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
(叁)令遇拂逆之事者,亦不應著相。應作滅罪觀也。
(四)一切衆生夙業何限。令知雖極重夙業,果報將熟,已有見端者,此經之力亦能消滅之也。
(五)令知因果轉變,極其繁複。應觀其究竟。不可僅看目前,淺見懷疑也。
上生福科中明示叁要,以鼓勵學人。此滅罪科中,亦暗示叁要,以诰誡學人。一要者,今世受人輕賤,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應生畏懼心,應生順受心。二要者,受輕賤者,若受持讀誦此經,夙業可消。應于金剛般若生皈命心。應對輕賤我者,生善知識心。叁要者,人輕賤即應墮之見端。一切學人,應生勤求忏悔之心。而雲當得菩提,猶未得也,應生勇猛精進之心。
五略叁要,皆此科要旨。佛名經曰:行善之者,觸事轗轲,況當茲亂世乎!以此要旨時用提撕,庶不致爲境緣所擾耳。
頃言勤求忏悔。當知受持讀誦此經,正是忏悔妙門。何以言之?法華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念即是觀。)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此經之體,即實相也。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即是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正是觀實相。亦正是除惑、消業、轉報之無上妙法。此即忏儀中之理忏門也。經中又令行離相之布施六度,以利益衆生。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故行六度,即忏儀中之事忏門。蓋古德之造忏儀,于理忏外,複令供養禮敬別修事忏者,正爲熏起廣行六度之心。豈第叩幾個頭,便算了事哉。觀本科所說,因受持此經,而得消滅夙業。其爲忏悔妙門也明甚。蓋受持者,解行並進之謂。解,即是觀,即攝理忏;行,即攝事忏也。且由此可知受持亦即觀行之別名。尋常視受持爲讀誦,大誤。果爾,既曰受持,何又曰讀誦乎。當知讀誦原爲熏起受持。若但讀誦,而不受持。只能種遠因,不能收大效。只能增福,不能開慧。只能消輕業,不能滅重罪。更不能得無上菩提矣,當如是知。
總而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說至此科,方爲顯盡。而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之所以然,亦至此科,方爲說徹。本科標名不曰滅罪授記,而曰滅罪得福者,正爲點明勝彼之福,至此方得之意也。
此極顯經功一大科,千言萬語,其唯一宗旨,可以數言統括而說明之曰:學佛者若不從此經入,縱令苦行無數劫,只能成菩薩,不能成佛,是也。此正發揮前生信科中結語所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之義趣,以勸一切衆生生信焉耳。由此可見本經章句極其嚴整,義理極其融貫。前于說生信科時,曾雲:生信一科,已將全經義趣括盡。向後不過將生信中所說道理,逐層逐層,加以廣大之推闡,深密之發揮耳。觀于此一大科所明之義,當可了然。
(壬)叁,約供佛顯。分二:(癸)初,明供佛;次,顯持經。
(癸)初,明供佛。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阿僧祇,此雲無央數,即無數之意。劫字,已是指極長之時間而言。今曰阿僧祇劫,則是經過無數的極長之時也。不但此也,又曰無量。無量者,華嚴雲:“阿僧祇阿僧祇,爲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爲一無量。”是將僧祇之數,積至僧祇倍,名爲僧祇轉。又將此僧祇轉之數,積至僧祇轉倍,始爲無量。複以無量之數,計算阿僧祇劫。簡言之,可雲無量之無數的長劫,所謂微塵點劫是也。言其所經劫數之多,如點點微塵,非算數所能計,非譬喻所能言,惟佛能知耳。此等劫數俱在然燈佛前也。
准之教義常談,由信位修至初住,須經一萬劫。或謂須經叁阿僧祇劫。而由初住修至佛位,亦須叁阿僧祇劫。又有一說,由信位修至佛位,統爲叁阿僧祇劫者。其說種種不一,今以此科所說劫數,參互考之。我世尊是在第二僧祇劫之末,遇然燈佛,證無生忍,遂由七地而登八地,即入第叁僧祇劫。據此,則于遇然燈佛時,逆推至初住時。按之教義,只有一個第一阿僧祇劫也。即連第二僧祇並計,(遇然證時是在第二僧祇之末,故可並計。)亦只兩個僧祇劫。于無量僧祇中,除去兩個僧祇,其所余者,仍無量也。然則由信位修至初住,乃是無量阿僧祇劫。豈止叁阿僧祇劫,更豈止一萬劫哉。若依由信位至佛位統爲叁阿僧祇劫之說計之,則于此經所說劫數,不符尤甚。每見有人,因之發生無數疑問。今故不得不引而說其不同之理。
當知經中有如是種種不同之說者,實有深義。其義雲何?所謂對機方便。如法華雲:我說然燈佛,皆以方便雲雲是也。世俗每將方便二字,看成是隨便。如言論、行爲、不合于定軌者,則曰方便。此非佛經所說方便義也。佛經中凡是于理無礙,于事恰合,本來不可拘執者,則用方便二字表示之。故凡方便之言,方便之事,皆是對機而然。劫數多少,不一其說,亦是此意。蓋由信位而初住,而成佛,經曆時間,或延或促。全視其人根器之利鈍,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豈可拘執。因是之故,遂有種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