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科不壞假名所以明用也。蓋根身器界,皆是性德所現之用。故是不空如來藏義。
(醜)次,示不壞假名。分二:(寅)初,示不著境相持;次,示不著身相持。(寅)初,又二:(卯)初,問答;次,正示。
(卯)初,問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名者,名字。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故名字之言,是就相說。相是幻有,則名爲假名。幻有者,明其非有而有,有即非有之意。不壞者,不斷滅意。相是體起之用,何可斷滅。雖不斷滅,然而相實非體,故仍不應取著。因體是不變,相常變動。體是本,相是末。不應舍本逐末,迷相忘體,故不應著也。離與不著,乍聆似同;審不同。各不相涉,曰離。于顯用時而不爲其所縛,是曰不著。上兩科曰離者,是明修行人重在證體。而體之與相,本來渺不相涉也。此下兩科曰不著者,又明修行人先應證體,明必須達用,不可壞相。然雖達用,終應會歸于體,故又不可著相也。此中所說,莫但作解釋標科會。般若妙旨,已盡在裏許矣。適才是明離與不著,命意不同。又須知意雖不同,宗旨則同。其同爲何,斷念是也。何以故?上兩科言離名字言說者,是離攀緣心,其義前已廣說,離心緣者,所以斷念也;此兩科明境身,亦即依正二報,皆不可著者,著則又起念矣。雖不壞,卻不著,亦所以斷念也。其余要義甚多,入後逐層說之。
上科之般若波羅蜜,乃六度之一,固是佛法之名,然亦爲性具理智之稱。性體空寂,名字言說本來無安立。上科既就此性具理智上立說,固應遣一切相。所以只說則非,說無可說,而不說是名。即複性本非相,本來與相無涉,故說離也。此下兩科,境之與身,本是依正二報,幻相俨然。就此立說,于顯明不壞假名之義便。故微塵、世界、叁十二相,皆說是名。然而究是幻相,虛妄不實,故皆說非而不應著也。
此問亦蹑上文來。蓋著相者聞無所說,將曰若無所說,何以教化叁千大千?且言說本來無相,縱可雲說無所說,而世界之大,其相宛在,豈得曰世界無世界乎?爲遮此疑,故發此問。問語甚妙,不問世界,而問所有微塵多否。意明世界是由衆多微塵集合,而現叁千大千之幻相耳。彼執大千世界之相爲實有者,亦可以恍然悟矣。答亦妙,長老深領佛旨,故答甚多。意明世界所有,無非衆多微塵耳。然則除多數微塵外,豈別有一世界哉。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矣。
(卯)次,正示。分二:(辰)初,不著微細相;次,不著廣大相。
(辰)初,不著微細相。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此意比前問意更進。謂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此意是明微塵亦是假名也。楞嚴有雲:“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何謂微塵?何謂鄰虛塵?若如俱舍論正理論所說,則微塵之量,已爲目力能見之最細者。蓋七倍微塵爲一金塵,七倍金塵爲一水塵。金塵水塵者,謂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來也,則微塵之細可想。又七倍水塵,爲一兔毛塵,謂其細等于兔毛之尖,由此可悟微塵之細矣。殊不知此細極之微塵,仍可析之爲七個極微塵,則非肉眼所見。惟天眼以上能察之耳。至此已是色相之邊際,無可再析。然而若以慧眼觀察,更可析之爲鄰虛塵。鄰虛者謂其鄰近于虛空矣。此語猶今言之等于零也。由是可知微塵亦是七個極微塵集合而現,並非實物。故曰微塵,非微塵也。如此說法,乃是小乘之析空觀。析空觀者,謂須一一分析而觀之,方知其是空也。大乘則不然。惟就性體上觀察,便知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何待分析方知。如是觀者名爲體空觀。本經是爲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故曰如來說。如來者性德之稱。如來說者,明其是依性體本空而觀。所謂體空觀是也。蓋約性而說,微塵本非實體,但不無幻相耳。本非實體,故曰非也,不無幻相,故曰是名也。
(辰)次,不著廣大相。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知得微塵非微塵,但是假名。則世界非世界,但是假名,不待煩言而可解。此說法之善巧也。合此兩小科觀之,是令修持般若者,無論何種境界,或細如微塵之事,或大如世界之事,皆應不壞、不著。細如微塵,尚不應壞,大于此者,可知矣;大如世界,尚不應著,細于此者,可知矣。
(寅)次,示不著身相持。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此問亦是由上文生起。蓋不得意者,聞世界非世界,而是假名者,將謂佛之隨感斯應,現種種身,原爲教化大千世界衆生。若如上言,是世界有即非有,非有而有矣。然則佛現叁十二相之應化身何爲乎?豈應身亦爲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乎?爲遮此疑,故發此問。須知如來既已證性,而又現叁十二相之身者,因衆生各各以此如來藏爲體,惜其迷相,竟不自知。故由性體顯現應身之相,以教化大千世界,爲衆生開此寶藏。皆令回光返照,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衆生此性,原與諸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故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若著于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哉。明得如來應雲何見,則知叁十二相亦由緣會而生,當下是空。當下是空,有即非有也。緣會而生,非有而有也。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非有而有,故曰是名叁十二相也。
此處問語,與前第一大科中可以身相見如來否,語氣同,而語意不盡同。蓋前舉身相問,是佛與衆生並攝在內。今舉叁十二相問,則專約佛言也。
答語不也,是活句。與前答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中之不也,意同。言不可相見,亦得相見也。流通本不也下,有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句。古本無之,是也。當知前科下文,但曰身相即非身相,故曰不可,又曰以身相得見如來。以明上之不也,下之身相即非身相,皆是活句,意思雙關。而此處下文,既曰即是非相,又曰是名叁十二相,已足表明不也是雙關之意。何須更贅一句,曰: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乎?應從古本。
舉如來說,明約性而說也。約性而說,即是非相,此明性體本非相也。若知體之非相,則叁十二相何可見如來耶?今雲約性而說,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此明名者,實之賓。叁十二相既但是名,可悟其體是性也。若知此理而能不著于相,則因相便可會體,何必滅相以見性哉!知此,則叁十二相本由性起,故不應壞;而性本非相,故不應著之義,亦得洞明矣。
何謂大千世界,前已廣談。何謂叁十二相,亦不可不知其義。
(一)足安平相。謂足裏(裏邊也。)無凹,悉皆平滿。
(二)千輻輪相。足下之紋,圓如輪狀。輪中具有千輻,狀其衆相圓備。
(叁)手指纖長相。謂手指端直,纖細圓長。
(四)手足柔軟相。手與足皆軟如棉。
(五)手足缦網相。手足指與指如有網然,交互連絡,有若鵝鴨指間之形。
(六)足跟滿足相。跟,足踵也。(俗名腳後跟。)圓滿無凹。
(七)足趺高好相。趺,足背也,高隆圓滿。
(八)旚鎉音市兖切,如陝。又尺兖切,爲喘。)如鹿王相。旚鍭腿肚也。古又謂之曰腓。(音飛)鹿王,鹿中之王,謂大鹿也。謂股肉勻稱圓滿,不同凡夫腿肚,忽然而粗。
(九)手過膝相。兩手垂下,其長過膝也。
(十)馬陰藏相,謂男根密藏不露。
(十一)身縱廣相等相。自頭至足,其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只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
(十叁)身毛上靡相。身上每一汗毛,皆右旋而頭向上也。
(十四)身金色相。身色如紫金光聚。
(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
(十六)皮膚細滑相。謂皮膚細膩光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處平滿相。兩足下,兩掌,兩肩,(此謂肩窩。)及項中,七處皆平滿,毫無缺陷也。
(十八)兩腋滿相。兩腋之下充滿。(不凹。)
(十九)身如獅子相。謂威儀嚴肅也。
(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偃曲。
(廿一)肩圓滿相。此謂兩肩之全形,不聳不削,圓厚豐滿。與上七處平滿不同。
(廿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常人至多叁十六齒。)
(廿叁)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齊整、堅密。
(廿四)四牙白淨相。四大牙,最白而鮮淨。
(廿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廿六)得上味相。咽喉中有津液。無論食何物,皆成無上妙味。
(廿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紅薄。展之廣可覆面,長可至發際。
(廿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意。音聲清淨,近不覺大,遠處亦聞。
(廿九)眼色绀青相。目睛色如绀青,極清淨而光明,有如金精。
(卅)睫如牛王相。眼毛分疏勝妙,有如牛王。
(卅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毫,白色清淨,柔軟宛轉,石旋而放光明。
(卅二)肉髻相。頂上有肉,隆起如髻。
此叁十二相,又名大丈夫相,又名大人相,亦名百福莊嚴相,謂以百種福德莊嚴一相。修成叁十二,須經百大劫,故曰百劫修相好。福德即是普賢行願。故行願品雲: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當知相好皆大悲大願之所成就者也。何故修此相好。以一切有情,無不著相。若見相好,乃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方肯聞法,方能生信故。又梵王、帝釋、輪王、亦有此相,菩薩亦往往有之,但以好不具足,遂不如佛。相好者,非謂其相甚好。蓋大相名相,細相名好耳。而大與細,亦非謂大小。大相者,到眼便見。細相者,細心觀之,乃知其好耳。細相,即所以莊嚴其大相者。故佛有叁十二相,便有八十種好。又稱爲八十隨形好。隨形,即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