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P8

  ..續本文上一頁卻甚囂塵上。以如是我見甚深之人,雖聞佛法根本究竟了義,其不能領解也,亦可決矣。試觀程朱皆親近禅宗大德多年,而所得不過如此。反而操戈相向,亦足以證余言之非謬矣!然則彼輩若聞究竟了義教,縱令不致操戈,其必亦如談儒理然,牽枝引葉,似是而非,反令正義因之不彰而已,此又不幸中之大幸也。

  又此四科,更有一要義,亦不可不明者。其義雲何?則以頭一科爲主,余叁科釋其所以然,是也。頭科雲何爲主?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也。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淨心。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迹,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何以故?以其絕待清淨故。圓覺經不雲乎:有照有覺,俱名障礙。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故特于說明奉持之所以時,不嫌自說自翻,而曰般若則非般若。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個字腳,不能沾一絲迹相,真所謂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迥異乎相似般若矣。(般若之理,見不徹底,經論中名爲相似般若。謂其似是而非也。)一切行人,當如是奉持也。

  上雲以是名字者,當以是金剛名字也。故此金剛般若,持以破惑,惑無不盡;持以照理,理無不顯。故能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複離一切相,行一切法。果能如是奉持,方于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者,因此。此佛說般若則非般若之真實義也。複恐學人不能通達,故更說下叁科以明其義,俾得洞然明白耳。

  有所說法否一科,是明般若無言無說也。上雲般若非般若,正顯其非言說所可及。故以有所說法否,試其見地。答曰無所說,正與問意針鋒相對。若知得雖終日說,熾然說,而實無言無說。是不于言說中求也。如是奉持者,是爲般若波羅蜜也。

  叁千大千世界一科,是明般若境智一如也。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恐未能解,故借微塵世界,發個問端。答言甚多者,就相而言相也。而如來說非,說是假名者,即相而無相也。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緣生無性,當體即非,皆是假名。則塵塵刹刹,莫非般若。所謂坐微塵裏轉大*輪,于一毫端建寶王刹。所謂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皆境智一如之義也。境智一如,則是無能無所,而絕待清淨矣。如是持者,乃般若波羅蜜也。

  叁十二相一科,是明般若無智無得也。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覺性圓明,無能覺,無所覺。而凡夫則曰若無能證之智,所證之果,爲何現叁十二相。故以得見如來否,發問。答曰不也,乃的示法身無爲,原非色相。但如來以無智無得故,所以大悲隨緣,現起無邊相好,或叁十二相,乃至隨形六道。可知種種相好,不過隨緣現起耳。既是緣起法門,所以相即非相,而是假名,故曰非,曰是名也。若會得非相是名,則如來隨處可見。即叁十二相而見如來,可也。若或未然,著于叁十二相,終不得見如來也。奉持般若,如是如是。總而言之,般若法門,本如來說。今示以尚無所說。何況般若之法。其不應執著,不待言矣。遣其法執者,以清淨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故複示以塵非塵,界非界。使知法法頭頭,莫非般若,豈別有境界。然而人之不忘乎般若境者,以佛即證此故也。故更示不以相見如來。若知叁十二相爲非相,而是假名者,則是能見諸相非相矣。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矣。知此,則般若非般若之旨,可以洞明。即雲何奉持,亦可洞明。蓋總以開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

  若照此義趣分科,則第二第叁第四叁科,應攝在第一科之下。今不如是而平列者,以平列分科,則空有二邊不著。以及遣蕩圓融諸義,彰顯明白,易于領會故也。然以般若非般若一科爲主之義,經中明有,亦不可漏,故補說之。

  此外尚有別義,亦甚緊要,不可不知者。此請示名持一科,已由伏惑說至斷惑。然而當知惑有粗細,此中是斷分別粗惑。故前半部總判曰:約境明無住。至後半部所斷,乃俱生細惑。故其總判曰:約心明無住也。問:此中已明離念,豈非已是約心明乎?答:此有二義,前後不同。(一)此中雖已約心明,然尚屬于诠理。(即謂尚屬于開解。)入後乃是诠修。更于修中顯義,以補此中所未及。此前後不同處也。(二)此中先離粗念,即起心分別之念。入後是離細念,即不待分別,與心俱生之念。此又前後不同處也。上來詳明所以,已竟。

  (癸)叁,結顯持福。分二:(子)初,約命施校;次,明持福多。

  (子)初,約命施校。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寶施尚是外財,今則乃以身命施,佛經中名爲內財,重于外財遠矣。衆生最愛者身,最重者命。身指四肢等言,猶未損及于命,已屬難能,況爲衆生舍命乎。且不止一個身命,乃如恒河沙數。人之一生,只有一個身命。今雲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爲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可知。其爲難能也何如,其福德之多也何如。然若施相未忘,仍屬有漏。如世之殺身成仁者,初未聞其有成佛事也。

  (子)次,明持福多。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受持一四句偈等,勝過恒河沙身命施,此何理也?且前兩次,皆以寶施校勝,此更以身命施校勝又何說也?當知第一次顯勝,因甫生淨信故,但以一個大千世界寶施福德比較,以顯其殊勝。第二次顯勝,因解慧增長,不但知境虛,並知心中本無塵境。故以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寶施福德比較,以顯其殊勝。至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矣。此智既開,便知斷其妄念,而舍生死根株,其功行視前更爲入裏。故不以外財校顯,而以內財校顯。因其持說一四句偈等,若能開金剛智,奉金剛般若以修持,便能斷念。斷念便舍生死根株,而超凡入聖。視彼但能多生多劫舍其身命,而未能舍生死根株者,相去不可以道裏計。故持說此經一四句偈等之福德,多于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之福德。以此開金剛智,可望超凡入聖。彼不知持說此經,金剛智便無從開,而仍未能脫生死輪回苦惱之凡夫故也。

  (辛)四,成就解慧。分二:(壬)初,當機贊勸;次,如來印闡。(壬)初,又叁:(癸)初,標領解;次,陳贊請;叁,勸信解。

  (癸)初,標領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從開經至此,所有伏斷分別我法二執之理事,由淺而深,逐層闡發,至詳至晰。故此一科接明深解。當機之如是自陳者,無非望大衆皆得如是,故既贊且勸也。何以故?佛與長老,不辭苦口,反覆闡明無住之旨者,原欲聞者大開圓解。蓋經旨是甚深微妙中道第一義,若不通達其深微,則見地未圓,何能二邊不著,合乎中道。經雲:深解義趣。正明其見地已圓,不同向之偏空矣。此其所以自陳非慧眼得聞,至于涕淚悲泣也。此中雖說解義,其實已攝有行。蓋解行從來不能分開,故曰解行並進。並進者,以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圓,而後行圓,故也。

  當知修行不外聞思修叁慧。如此中之聞說是經,便是聞慧。(何以此聞乃是聞慧,至下當說。)而深解便是思慧,修慧。何以故?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故曰說解便攝有行。不但此也,所謂深解義趣者,是何義趣乎?即是深領會得上文所說,當雲何生信,當雲何奉持,之所以然也。然則說一解字,不止攝行,亦攝有信。且下文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便是證性。下文又雲:得聞是經,信解受持,則爲第一希有。乃至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名之爲佛者,明其證性也。然則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而且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之意,又是說實相之生,便是信心清淨。觀此,則前次所說信解行證,雖說爲四事,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其理益可證明矣。

  此成就解慧經文,乃是開經以來之歸結處。何以故?上來師資種種問答,苦口婆心,以發明甚深義趣者,目的何在?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豈非上來千言萬語,得此一科,始有個著落乎。故曰歸結處也。不但此也,從次科“如來印闡”以下,凡世尊所說,又無非就上來所已說之緊要處,加以發揮,加以證明。令人對于上來所說要旨,更加一層信解,則受持更爲得力而已。故此第四科成就解慧,及下第五科極顯經功,乃是前半部總結之文也。此皆經中之脈絡眼目,故預爲提出,預爲點醒,以便臨文易于領會。

  本經之例,結經者,凡標一爾時雲雲,皆是表示更端之意。此中深解義趣四字,約義趣言,則皆上文所有。而約深解言,則是上文所無,至此方始自陳,故曰更端也。爾時二字,與上請示名持中之爾時,正相呼應。蓋請示名持以前,所明之義,是開知境虛智,開無塵智。至請示名持時,乃開金剛智。此智甚深,不易領悟。此智若開,便斷惑證真,乃修功之所歸趣。今雲深解義趣,便是自陳其得開金剛之智矣。若但開得知境虛智、無塵智,不過是觀行位、相似位,不得曰深解也。不但此也。此中之爾時,乃直與經初爾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時之爾時相應。何以故?若無彼時之請法,何來此時之深解乎。若深觀之,此時之深解,已伏于彼時之請法。何以故?因長老能于大衆瞆瞆之時,獨能窺破佛不住相,因而請法。所以聞法即解耳。若在他人,決不能聞說是經,便得深解義趣。此下文所以雲不足爲難也。是經文中已明明點出前後關系矣。不但此也。彼一時開口即贊希有,此一時亦開口即贊希有,皆點明前後相應之眼目處。又觀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而此時之長老,卻涕淚悲泣矣。前後映帶,大有理致。蓋彼時之歡欣,正此時悲泣之根也。爾時二字,若約當下說,便是開示所以奉持之理已竟之時,亦即聞而深解,悲從中來之時也。聞說是經之聞,與經初願樂欲聞,此…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