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乘五條根本戒(一)恭敬上師

  沒有得過或者不准備接受無上密法灌頂者,請勿閱讀下文

  密乘五條根本戒(一)恭敬上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講戒律,戒律非常重要。戒就是淨——清淨,沒有受持戒律,沒有守護誓言,身口意不會清淨。我們學佛修行就是爲了解脫成佛,而解脫成佛需要身口意清淨。身口意完全清淨了,我們就解脫了,也可以成佛了。那麼,應該怎樣做,身口意才能清淨呢?就是受戒、持戒。

  

   現在很多人學佛都不願意受戒,也不受戒,都好高骛遠,認爲自己是修禅宗、修密宗的,可以不用受戒。其實就是不願意受戒,只是紙上談兵,只會說大空性、大光明、大圓滿這些好聽的話。這些確實都是清淨的境界,都是清淨的狀態。清淨了才是大空性,清淨了才是大光明,清淨了才是大圓滿。不清淨,不會有這些境界。要想清淨,就要受戒。戒中生定,定中生慧,戒律是方法。我們現在爲什麼不願意受戒,不習慣受戒呢?就因爲我們是六道衆生,是凡夫。

  

   我們要把不清淨的身口意變成清淨,開始時肯定不太適應。戒律有身的戒律、語的戒律、意的戒律。如果你覺得難,覺得不容易,不喜歡,也不願意受持這些戒律,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爲這些戒律和你的身口意不相應。

  

   六道輪回是不清淨的。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不清淨——身不清淨、語不清淨、意不清淨。但若是想解脫、想成佛,就要把不清淨的身口意變成清淨的身口意,就要嚴格要求自己,改正無始劫以來不清淨的習慣,就要受戒持戒;要想開悟,明心見性,也要受戒持戒。你不願意改也得改,你不願意受戒也得受持。若是不改、不受戒的話,永遠不會有清淨的時候。

  

   戒律有很多種,小乘有小乘的戒律,大乘有大乘的戒律,顯宗有顯宗的戒律,密宗有密宗的戒律。密宗分外密、內密,外密有外密的戒律,內密有內密的戒律。有共同的戒律,也有不共同的戒律。這些我們都要講、都要學,有難度,那我們就學修一些必要的、重要的戒律。

  

   我們都選擇了學修無上密法,都是修密法,修金剛乘的,那麼今天就講密宗的戒律。密宗有很多戒律,有共同的、不共同的,也有一些特殊的戒律。共同的戒律是小乘的別解脫戒和顯宗的菩薩戒。別解脫戒和菩薩戒是密宗的基礎,學密的人應該具有這些。

  

   密宗的金剛弟子可分爲上等、中等和下等,這叁種層次就是根據別解脫戒的基礎來劃分的。別解脫戒分很多種,如果你是比丘或比丘尼身份,受持了小乘的比丘、比丘尼具足戒,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受持密乘的戒律,修金剛乘,那你就是上等的金剛弟子,上師也是上等的金剛上師;如果你是沙彌或沙彌尼身份,受持了沙彌或沙彌尼的別解脫戒,在這個基礎上受持密乘戒,修持密法,你就是中等的金剛弟子,上師也是中等的金剛上師;如果你是小乘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受持了居士五戒的別解脫戒,是居士身份,在這個基礎上受持密乘戒,修密法,這是下等的、低層次的金剛弟子,上師也是下等的金剛上師。這種劃分是在《時輪金剛》裏面講的。所以修密宗必須要有受別解脫戒的基礎。如果沒有受持別解脫戒,沒有受居士五戒,連居士身份都不是,那根本談不上是修密法的人。

  

   菩薩戒也有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之分。比如,菩薩戒有根本戒十八條、四條或一條的。如果你受持了十八條戒,那你受持的就是上等的菩薩戒;如果你受持了八條、四條或一條戒律,那你受持的就是中等或下等的菩薩戒。修密法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或下士道,必須要有菩薩戒的基礎,這些也屬于顯密共同的戒律。

  

   密宗分外密和內密,二者有共同的戒律,也有不共同的戒律。平時講的密乘十四條根本戒、八條支分戒,屬于內外密共同的戒律。內密分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也有共同和不共同的戒律。大圓滿是阿底瑜伽,就是無上瑜伽,它有不共同的戒律。我們現在的層次已經很高了,若是真正修密法,真正修大圓滿法,層次就是最高的了,已經超越了小乘,超越了顯宗,甚至超越了外密。無上瑜伽大圓滿法有不共同的戒律,今天暫時不講。

  

   今天講內密叁乘共同的戒律,就是大幻化網裏講的五條根本戒。大幻化網屬于瑪哈瑜伽,是舊譯甯瑪派主要修的一部續。我們的修法裏有瑪哈瑜伽和阿底瑜伽,就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法。雖然我們主要修的是無上瑜伽大圓滿法,但也需要受持這些戒條,所以今天有必要爲大家講解這些內容。

  

   五條根本戒的第一條:恭敬上師。

  

   在無上瑜伽大圓滿法裏,在恭敬上師方面要求很高。其實我們學佛的過程,修行的過程,就是把佛和自己之間的距離拉近的過程;你修行的層次越高,和佛之間的距離越近。這裏所說的拉近距離,不是說要拉近兩個不同形狀的物體之間的距離,而是指對佛的一種認識,一種覺悟,一種心態。

  

   在小乘、顯宗的見解中,認爲佛和上師善知識是兩回事,是分開的。阿難曾經跟佛說:“我才知道大部分成就,都來自善知識。”佛說:“不是大部分,而是一切成就都要靠善知識。”顯宗裏雖然也強調上師善知識,也要求依止上師善知識,但是沒有要求,更沒有強調把善知識視爲佛,把自己觀爲佛或視爲佛。

  

   顯宗是憶念佛,然後祈禱佛,密宗就不一樣了。外密雖然強調觀想佛,要求把上師觀爲佛,但也不是很強調,也沒有要求自觀爲佛,佛和自己之間還有距離。高一個層次就是內密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裏特別要求、強調把自己觀爲佛,把上師觀爲佛。但也只是觀爲佛,而不是視爲佛。再高一個層次就是無上瑜伽、大圓滿法,不是把上師觀爲佛,而是把上師視爲佛,上師就是佛,必須要有這樣的覺性。這時,上師就是一切加持成就的來源。

  

   上師的梵音是“古魯”,翻譯過來是“重”的意思。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上師的功德大,所以稱之爲重;還有,如果你誠心誠意,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對你的利益大,所以稱之爲重;如果對上師不恭敬、有違背,罪業大,對自己的傷害大,所以也稱之爲重。

  

   密宗,尤其是大圓滿法裏,特別強調要觀察上師,不盲目依止上師。密勒日巴尊者講:“上師不觀察弟子如跳懸崖,弟子不觀察上師如喝毒藥。”若是你不觀察上師,盲目地依止,然後生起邪見,或者違反誓言,诋毀上師,就要下金剛地獄。金剛是“不壞”的意思,意味著一旦墮入金剛地獄永遠無法脫離,永遠要深陷其中。顯宗裏講,最底層的地獄是無間地獄,但這裏講,一百個無間地獄都比不上一個金剛地獄。

  

   一般在密宗裏講到六種上師。第一種是引導上師,是領你進入佛門,給你傳授皈依戒的上師。第二種是酬忏師。你造惡業了,犯了墮罪,尤其是舍棄了誓言,犯了密乘戒,一般要觀想佛或本尊,然後在他們面前忏悔,但是很多時候必須要靠一位具徳的上師帶你忏悔,忏除罪業,令罪業得以清淨,這個上師是就酬忏師。第叁種是傳承上師。很多偈誦、儀軌裏都要求先接受傳承才可以修持,特別是密宗裏更強調傳承。給你傳承的上師,就是傳承上師。這叁位上師都屬于顯宗的上師。

  

   還有另外叁個。第四個是灌頂上師,把你領入壇城,給予你本尊以及壇城主尊的灌頂,讓你的相續成熟,給你灌頂的上師。第五個是傳講密宗續部的上師。前面提到了給你傳一些屬于顯密共同的或者屬于顯宗經典、偈誦的一般傳承上師,現在講的是給你講解密宗續部的上師。第六個是令解心續師,給你竅訣,令你證悟空性,證悟大圓滿的竅訣上師。

  

   如果不恭敬上師,就犯了密宗五條根本戒中的第一條。

  

   對境:

   犯這條根本戒的對境是後叁位上師。若是對前叁位上師有不恭敬,有違犯,也有罪過,但是不犯根本戒。後叁位上師也可以說是叁大恩德上師。叁大恩德上師也許是一位,比如說一位上師既給你灌頂了,也給你講解密宗續部了,還給你竅訣了,這個上師就是你的叁大恩德上師。也可以是叁位上師,分別給你灌頂,講解續部,給你竅訣。若是對叁大恩德上師生起邪見或者诋毀,就犯根本戒。

  

   動機:

   是指在思想沒有錯亂、精神正常、神智清醒的情況下做的。惡意、故意地有一些不恭敬的行爲,就犯根本戒。如果發心、動機和思想不是惡意、故意的,則不犯根本戒。善意或無意當中做了一些不恭敬上師的事情,說了一些不好的話,有了一些不好的行爲,也有罪過,但是不犯根本戒。若是精神不正常,或是思想有錯亂的情況下,有一些不恭敬上師的行爲,也不犯根本戒。

  

   行爲:

   在這裏,即使沒有通過身、語犯戒,只有起心動念也會犯根本戒。雖然你沒有誹謗,也沒有親自傷害,但是心裏對上師産生了邪見,心裏有想傷害或想舍棄上師的念頭,也會犯根本戒。如果有行動、有語言更是犯根本戒了。行爲上有不恭敬,尤其是有惱害上師的行爲,這裏是指惡意、故意想傷害、舍棄上師,就犯根本戒。無論是世間方面還是出世間方面,在語言上有誹謗上師的行爲,比如在世間方面說上師挺好,但是人品不好,或者說他學問不高等。若是惡意、故意說這樣的話,就屬于誹謗上師。在出世間方面說上師沒有智慧,境界不高等等這些不恭敬的言語。不管是動機還是行爲,只要是惡意、故意這樣做,就算犯根本戒。若是無意或者帶著…

《密乘五條根本戒(一)恭敬上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