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於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
量。』
比量有是爲他的,令他開悟。爲他要用名言,故名之爲能立。爲自的比量,即名比量。自悟也是要依靠衆相以觀察其義。這要在於智慧思維。不必有言語說出。他用以觀義的衆相,也是叁相。逼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逼要性。如在前面已說過了。即以此叁相爲因。思維循著這樣的規律,觀察推論所比的意義,即可有正確的知識生起。比量有以現量爲根據,由現量而得比量。有以比量爲根據,由此量更得比量。如見有煙,了知有火,這比量是以現量爲根據的。如以若有昕作,見彼無常,這比量是以此量爲根據的。
『於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
名爲量。』
這是解釋疑難,說明量果。有難說,如以尺秤量絹布米麥,尺秤爲能量,絹布米麥爲所量,得記數的智爲量果。今此現量比量,以火無常爲所量,現量比量正智爲能量,什麼是量果呢
外道以境爲所量,諸識爲能量,神我爲量果。他以神我爲能受者知者。薩婆多部以境爲昕量,根爲能量。他以根見聞,不許識見聞,故根爲能量。依根昕起的心及心昕爲量果。他們都有所量能量量果。今大乘以識智爲能量,又不許有我,有什麼是量果呢
這裏的回答說明,是即此智爲量果。智爲能量,還爲量果。於相證明,於相證實,即是此智,故即是量果。能觀是此智,能證亦是此智。觀者證者不應二別。有境相於心上顯現,似有作用,故亦名爲量。即此一識而不異,亦可以相見之異而爲二分,更可以觀證之異而爲相金見分自證分之叁分。
氣有分別智,於我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
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爲境界故,名似現量。』
現量亦有真似。若以有分別誤認爲現量直觀,於所觀義中,有異義加入,即成爲似現量了。舉例如了瓶夾。知道這是瓶,這是衣。世人都以爲瓶衣在前,親見親取,這是現量。今說對此瓶六之了是分別,由於分別而生。此是生於意識的有分別智,是此量,不是現量。現量眼耳等和同時意識的感覺,只是感覺到各別的色香味觸四塵,不應有和臺爲一的瓶衣。以之爲一瓶一衣,是由於意識之分別而生。而人們誤認爲是眼耳等親見親取。非現量而認爲現量,故名似現量。
問:這樣的似現量,是誤以比量爲現量。是否也有是現量而是錯誤的呢
答:病眼翳障,妄見空中華,旋毛輪,第二月等,此應是現量的似現量。
問:了瓶衣等應是現量知。人類有名言,故是分別,分別是分別瓶衣之名言。若無名言之分別的,對於此瓶衣,不應是分別。答:色香味觸,四塵各異。眼鼻舌身,取之各別。今乃臺爲一瓶一衣,甯得爲現量
非一爲一,臺異爲一,此種錯誤,不錫人類,而乃是遍及有知覺的生物界。且自生以來即有之,不待學而後成。人類知識力強,知識豐富。然而不知自省,反而更益增盛此錯誤知識,執一一法,執二我。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爲境界而取,故名似現量。五識的現量已和意識的共相分別,一向嘐粘在一起了。純粹的真現量是極不易得的啊!
“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
先已說。用彼爲因,於似所此,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
比量。』
比量所知的義,是由於因。其所取的因若正,則其所知的義亦正,是爲真比量,是名正智。所取的因若似是而非,則由此而知的義也必然的似是而非。此其所起是似義智。如此名似此量。似因有多種,在前似能立中已分析詳說了。用這些有過的因,於事物中比取其義,這樣産生的智見,是不能得符合事物真相的正解的。所以名之爲似比量。
以上說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是用以自悟的。都說得很簡單,不夠詳細。因爲此論的重點是在說明能立,故特詳於能立似能立。若欲於量方面作詳細深入的研究,應讀陳那法稱的量論著作。
『複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
,立宗過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違過性,及喻過性。
顯示此言,開曉問者,故名能破。』
此說能破。能破是破他。欲真能破他,必需對方真實有錯誤其能立有過。必需正確地指出對方的錯誤處。這才爲真能破。可破的能立是那些性質呢
首先是他的能立有缺減。有是他的因中缺減遍是宗法性的。有是缺減同品定有性的。有是缺減異品遍無性的。立宗過有九。不成因過有四。不定因過有六。相違因過有四。喻過有十。共叁十叁過。前已說。能明確地指出他能立中的過即是真能破。
問:不是無異嘹的也可爲真能立嗎
是能立有可缺減的了。答:異喻但取其遮。無異品故無異嘹,已是異品遍無性了。雖似缺減,實無缺減。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
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
因言。於不相違因相違因言。於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
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乙
此說似能破。若不能如實的指出他能立的過而說的話,這就名爲似能破。有些是他能立叁支圓滿的,硬欲說他缺減性的話。有是他宗無過硬說其有過。有是他因成就硬說其不成就。有是他因決定硬說其不定。有是他因不相違硬說他是相達。有是他喻無過硬說他是有過。這樣的許多話都名爲似能立。因爲不能正確的顯示他宗過失,他宗無過失可擧。
『且止斯事。』
講說因明的事情,就在這裏作結束吧。
『已宣少句義 爲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於余處』
作一偈頌以告結束。
已經用不多的文句,宣說了因明一部份的意義。此論是就因明的能立部份,尤其是似能立部份,作了較詳的分析的辯說,使要用因明開悟他人時,免得把錯誤,不成真能立。其余現量比量與能破及其真似,都只作了簡略的敍述。所以這樣做,是爲了初學因明的人,爲求方而擧示一隅,使其由此而一步一步深入進去。因明中說明理與非理。更有深妙的辯說,在別部論中。告誡學者不要得少爲足,至此而止。應當繼續的下工夫,研究其余大部的因明著作,尤其是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
丙寅之歲。授課於閩南佛學院。講說因明。以因明入正理論
爲課本。自寫講義。借續藏經之因明窺基疏文軌疏並呂澂講
解作參考。無取於繁瑣。選擇精要。務求貫通。且導向佛法
。出以淺顯易曉之語。冀引人人勝。不欲作抄書胥。其中有
特加詳以明之者。亦間有入之以己意處。寫成。因名之爲通
釋。並志之於後。著筆於叁月十一日。曾因他事停者十日。
至四月五日終稿。共寫十六日也。
一九八六年四月五日清明節單培根志
摘自《內明》第198期
《因明入正理論通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