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講示六方表法▪P2

  ..續本文上一頁要因人因才而使用。如因仆從初來,有許多不會做的事情,主人要耐心的教導他們,指示他們,訓練他們。

  

二、「隨時食之」:每當仆從或奴婢爲主人做事,平素也要使他們生活安定,飲食正常,食求其飽,穿求其暖爲原則,不可過時不食,不可食不求飽,不可饑餓勞累;如因特殊事故,施工營造,還要于兩食之間加食點心,以保仆從及勞工身體的健壯,力氣豐滿,樂爲服務。

  

叁、「隨時飲之」:做主人的,當命人隨時准備飲水及飲料,以供給仆從及勞動工作的工人,飲用之需,不可缺乏。

  

四、「及時休息」:爲主人者,要特別爲仆從及工作的勞動工人,規定作息的時間,當工作時要工作,當休息時要休息,當安眠時睡眠,時到就要停工休息,以保他(她)們的身心健康,對于工作才能發生興趣。

  

五、「病給湯藥」:凡是主人所使用的仆從,工作人等,身體不適,或生疾病之時,主人要請醫師醫治,給與湯藥,烹調美好飲食,供患者之需,並要以慈悲之心,多多加以安慰。

  

佛說:「做主人的,以此五事,愍念給恤仆從侍人;而仆從使用人等,應以九事報答主人,是那九事呢?」

  

一、「隨時作業」:當主人吩咐應做的事,仆從及使用人等,隨時工作,在工作時間之內,不得懈怠懶惰。

  

二、「專心作業」:無論爲主人做什麼事情,要專心一致的努力去做,不可心猿意馬,貪樂貪玩,以荒廢作業。

  

叁、「一切作業」:仆從及使用奴婢、工作人等,住在主人家中,或受主人雇用,只要能夠做的,一切作業,都要誠心的去工作,不可分別願做、不願做,正如爲自己家中作業一樣,做好爲原則。

  

四、「前以瞻侍」:凡是主人出門遠行之前,爲仆從及使用人、奴婢等,要注意關心瞻視主人所需之物,是否攜帶,並應攜負行李,侍送主人。

  

五、「後以愛行」:每當主人遠行返家之後,仆從奴婢及使用之人,要以愛心慰問其辛勞,並備水沐浴,或備餐洗塵等,忠心表現于行動之上。

  

六、「言以誠實」:仆從奴婢,使用工作人等,在主人家與主人共同生活,應當相依爲命,互相信賴,對主人之一切言行,要絕對的誠懇實在,不可有絲毫的虛僞。

  

七、「急時不遠離」:古語雲:「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仆從奴婢使用工作人等,既以主人之家爲自己的家,一切工作,責無旁貸,不可遠離,若主人遇有急難之時,更應隨時侍奉在側,以盡職責。

  

八、「行他方時,則便贊歎」:當仆從奴婢及使用工作人等,一旦因事短暫離開主人往他方時,或因不願工作,或因主人環境變故,而辭退工作到別的地方時,對主人有不善之處,要包涵隱藏,對主人有善良之處要多贊揚,俾使世人養成隱惡揚善,爭相習善的風氣。

  

九、「稱大家庶幾」:大家即大家庭。在古時候,能使用許多人的,一般都是大家庭,大家在此作主人講。庶幾是差不多,凡是仆從奴婢使用工作人等,工作都要合乎主人的希望,與主人的要求相稱,不致違誤。

  

以上是說,主人以五事待自己的仆從使用人等;而仆從使用人等以此九事待主人,在佛法中所謂北方者,是表主、仆兩方面的,若世人以慈悲憐愍之心,來關懷仆從使用人等,是有最大利益的。

  

下方表親友

  

佛陀又說:「所謂下方者,是我與親戚朋友之間的事,我對親友,當以五事相待,是那五事呢?」

  

一、「愛敬」:做人要愛護尊敬自己一切的親戚朋友。

  

二、「不輕慢」:對自己一切的親戚朋友,不可輕視,更不可怠慢。

  

叁、「不欺诳」:對自己一切的親戚朋友,都不可用任何的手段欺騙,更不可用任何虛妄不實的語言诳惑詐取。

  

四、「施與珍寶」:世間最有用的是金錢財物,最沒有用的是珍寶,以很多的金錢把珍寶買了回家,珍藏起來,不許人看,不給人用,珍藏珠寶的人,一旦死了,又歸人把它珍藏起來,有的怕被人竊取,竟永久把它埋藏在別人不知道的泥土裏,經過了千百年之後,也會被別人發覺而掘出土,又把它珍藏起來,算來算去,這種東西實在沒有什麼用處,反而會給珍藏的人,帶來了不幸賊難,就算有用,充其量是那些奢侈浪費的人們做爲首飾之用,但以現代潮流,更用不著這些首飾了,如果我有這些東西,倒不如拿來贈送給親戚朋友,結個歡喜善緣,還要好得多。

  

五、「極念親友臣」:即是說我應當極其關懷慕念自己的親戚朋友及其眷屬。

  

佛說:「假若我的親戚朋友,以如此五事愛念尊敬供給于我,我作親戚朋友的人,亦以五事善念我的親戚朋友,是那五事呢?」

  

一、「知財物盡」:假如在我的親戚朋友之中,一個樂善好施,喜歡幫助別人,濟人之困,解人之危的人,他的財物用完了,我若是知道了,當然也會貢獻他許多理財增益的意見。

  

二、「供給財物」:我既然知道我親戚朋友的財物使用盡了,有所困難之時,我有財物,也會自動的拿出供給我的親戚朋友。

  

叁、「見放逸教呵」:如果我看見我的親戚朋友之中,有怠惰放逸或不務正業的人,我要教導或呵斥他,使他改過,精進向上,發憤圖強,得到幸福光明和快樂。

  

四、「愛念」:我對我的一切良善行施的親戚朋友,隨時敬愛他們,關心懷念他們。

  

五、「急時可歸依」:在我的親戚朋友之中,有喜行善,布施濟衆者,一旦遭遇困難,于急待他人接濟之時,可歸來我家依靠于我,一切生活我當負擔,不令缺乏。

  

佛說:「互相都是親戚朋友,我以此五事待彼,彼以五事待我。佛教中所謂下方者,即是表我和我的一切親戚朋友雙方面的,假若我慈愍親友,必是有益無損的。」

  

上方表敬僧

  

佛陀又對善生居士子說:「聖教中所謂上方者,是表施主與出家的沙門及修梵行的清淨士;一般對于佛教有信仰而行施的信徒,應當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和清淨士,是那五種呢?」

  

一、「不禁製門」:凡是信奉佛教或有善根的施主,每每遇到有緣的比丘或修梵行的清淨士到家時,不但不關閉他的大門,反而要把大門打開來,迎接他們。

  

二、「見來贊善」:凡是信奉佛教,或有善根的施主,見有比丘或清淨士來到他家時,心生歡喜,贊善不已。

  

叁、「敷設床待」:虔誠的施主們,知道比丘或清淨士要到他家時,必定要預先設備床座等待。

  

四、「施設淨美豐饒飲食」:虔誠的施主們,每當有比丘及清淨士到他們家中時,必須供養清淨豐美富饒的飲食。

  

五、「擬護如法」:施主們准備一切的護法工作,必須做到如法如儀。

  

出家的沙門和清淨士,亦以五事善念施主,是那五事呢?

  

一、「教信行信念信」:沙門或清淨士,會教導施主要有叁種信仰:

  

1.教信:教導信仰正信佛教。

  

2.行信:教導修行佛教正法。

  

3.念信:教導信仰念佛念法念僧。

  

二、「教禁戒」:沙門或清淨士,當教導施主奉行人乘佛教,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禁戒。

  

叁、「教博聞」:沙門或清淨士,會教導施主博學多聞,一切爲推行人乘佛教,淨化人間淨土而行人乘菩薩大道。

  

四、「教布施」:因爲世間人,多行有相布施,沙門或清淨士,將教導施主行無相布施:即無布施的我,無惠施的物,無受施的人之叁輪體空的無相布施。

  

五、「教慧行慧立慧」:沙門或清淨士,當教授施主要如何才能生慧,要如何運用自己之慧,要如何建立自己之慧。

  

佛說:「沙門和清淨士以此五事,善念施主,所以上方者是表沙門、清淨士與施主兩方面的,善生居士子啊!你要知道,世人如果有尊奉沙門和清淨士的,是有很大的福報啊!」

  

四攝

  

最後佛陀鼓勵善生居士子,當行人乘菩薩道,必須學習和實行四種度衆的方法,名爲四攝法。

  

佛說:「居士子啊!汝當行四攝事,是那四事呢?」

  

一、「惠施」:惠施即是以「有」布施給「沒有」而需要者,分爲叁種。

  

1.「財施」:以金錢及一切財物布施給他人。

  

2.「法施」:以出世間的佛法及入世間的善法布施他人。

  

3.「無畏施」:以無畏之法施于人,使衆生心無苦惱恐怖。

  

二、「愛語」:

  

1.對一切衆生之安慰語。

  

2.對一切衆生之鼓勵語。

  

3.對一切衆生之贊歎語。

  

4.對一切衆生之恭維語。

  

叁、「利行」:以身、口、意之一切善行而利益一切衆生。

  

四、「同事」:以法眼觀察一切衆生之根器,認有可度者,跟他同苦同樂,共同做事,發生好感。

  

修學菩薩,行菩薩道的人,以此四種方法使人信仰發生感情而受度化,這就叫四攝法。

  

佛陀的慈悲偉大,實在感人,因看到善生居士子站在河水的岸邊,行其迷信之舉動,心生悲愍,走了過去,站在那裏,就對善生子講了這許許多多處世做人的大道理,使善生子受用不盡。最後又說了一段偈語,使善生子容易牢記不忘,以便遵照奉行。說完了偈,善生居士子,叩首稱謝,佛陀乃前往王舍城托缽去了。善生子回到家中,把佛陀所示的偈句,書之于紙,懸挂在壁,依教奉行,後末一段偈說:

  

「惠施及愛語,常爲利他行,

  

衆生等同利,名稱普遠至;

  

此則攝持世,猶如禦車人。

  

若無攝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養恭敬,父母子亦然;

  

若有此法攝,故得大福佑。

  

照遠猶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

  

定護無貢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屍賴,如是得名稱;

  

常起不懶惰,憙施人飲食,

  

將去調禦正,如是得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

  

謂攝在親中,殊妙如師子;

  

初當學技術,于後求財物,

  

後求財物已,分別作四分,

  

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

  

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

  

耕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

  

第五爲娶婦,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示增快得樂,

  

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華,

  

長夜求錢財,當自受快樂;

  

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財與,凶暴及豪強。

  

東方爲父母,南方爲師尊,

  

西方爲妻子,北方爲奴婢,

  

下方爲友臣,上沙門梵志,

  

願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

  

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佛陀講示六方表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