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筋者反重。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曰:“朝廷嘗興大工,修叁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爲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爲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爲,是爲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爲,斯可貴耳。
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叁,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爲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未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爲自己起念,全是爲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迹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爲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爲之獎借,或爲之維持,或爲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爲善?生爲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爲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爲善,雖有形迹,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在身,速爲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爲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爲命,故財爲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爲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爲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第四篇 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西元1571年)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
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費曰:“何以見之?”
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醜(西元1577年)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霁岩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久不第。其父爲嘉善叁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歲(西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啓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西元1594年),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爲眯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張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張曰:“我貧士,何能爲?”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西元1597年),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
問:“何多缺名?”
曰:“科第陰間叁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叁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觀之,舉頭叁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製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于科名亦然。
俞淨意公遇竈神記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爲諸生,每試必高等。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余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叁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于裏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于竈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
至四…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