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P5

  ..續本文上一頁十七歲時,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須發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歎,特來相慰。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曆焚竈疏,爲張誦之。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渎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汙,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谕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沈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于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于庖,彼獨非生命耶?

   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于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于朋談慣熟中,隨風讪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邪淫雖無實迹,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余?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于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但于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複念,憧憧于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于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願求救度。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爲樂。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嘗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幹幹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竈下,忽不見。方悟爲司命之神。

   因焚香叩謝,即于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誓除諸妄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沈。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竈神處爲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如是叁年。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爲首輔。辍闱後,訪于同鄉,爲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爲援例入國學。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一日谒內監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爲己嗣以娛老者。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裏。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複明。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爲官,辭江陵回籍。張高其義,厚贈而還。

   公居鄉,爲善益力。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竈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爲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同裏後學羅祯記。

  

  前 言

  

  明 袁了凡居士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寫給孩子的四篇家訓。在過去幾百年中,流通世間,深受修行者的喜愛。千千萬萬的人從這本書中獲得利益,有人以她的啓發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人把她做好自己修身立德的範本,還有人因她而進入佛門。

   到了上個世紀的初期,由于印光大師極力提倡,這本書更在中國的佛教徒中極爲廣泛地傳播。據後來統計,當年在印光大師的推動下,弘化社流通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數量高達幾百萬。

   印光大師曾這樣教誡:“此書文理精微周到,一切人均當熟讀。”又說:“竊以袁了凡四訓爲改過遷善之嘉言,俞淨意一記爲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至理,操持功夫,最爲嚴厲純笃,精詳曲盡。”

   這篇家訓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內容。首先,了凡講述自己一生改造命運的經曆,告訴人們:命運雖有定數,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與方法,人人都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

   改造命運之時,如果過失不改正,就會成爲行善積德的障礙,所以,改過是修身立命的前提。當務之急,需要以改過忏悔,淨化自己的相續。

   如果不能辨明善的種種差別,則容易與世間一般善的概念混淆,不能去僞存真、去半取滿等,由此善也不能圓滿完成。因此,需要明確積善的方法,這是立命的正軌。

   最後以謙德之效結尾,具有謙虛的品德,不傲慢、不自滿,則受教有地、取善無窮,能使功德保持不退,並且不斷增上。

   或者解釋爲:以立命之學遣除無因生、邪因生等的邪見,遠離宿命論等,這是樹立因果正見。其後改過積善,依于正見如理地取舍。實行改過之法,已斷惡令不生、未斷惡令斷;遵循積善之方,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由此,以改過閉惡趣門,遠離地獄、餓鬼、旁生,以積善開善趣門,現前增上生。最後,以謙德對治我慢,可望有所成就。

   所以,這四訓可謂是改造命運的要訣、成聖成賢的階梯、震醒迷夢的警鍾。學好之後深思力行,一定能樹立起賢善的人格,順利趣入人天善道,爲修持叁乘菩提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了凡說:在我童年時,父親就過世了。母親叫我放棄做官去學醫,並對我說:學醫,自己懂得養生,可以保養身體;又能懸壺濟世,解除疾苦;況且學到一門技藝,將來也能成名,這是你父親過去的心願。

   受母親的影響,了凡最初確立了學醫的志向。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後來有一次,了凡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胡須修長,身材魁梧,仙風道骨,不像是一般凡俗之人,當時對他很恭敬。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老人對他說:“你是該做官的人,明年可以進學,爲何不讀書呢?”

   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裏居。

   了凡告訴老人原因,並詢問老人的姓氏和家鄉。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老人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得過宋朝邵康節皇極數的正傳,按緣份該傳給你。”

   余引之歸,告母。

   了凡把老人請到家中,告訴母親:老人是邵康節皇極數的正宗傳人。

   母曰:善待之。

   母親說:老人有學問,要好好款待,不能有絲毫怠慢。

   古代的家教好,母親知書達禮,孩子受母親的影響很大。

   試其數,纖悉皆驗。

   因爲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正精通數術,就試試看是否算得准確,結果小事都算准了。老人真正精通數術。

   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1,我送汝寄學甚便。

   因爲老人推算准確,了凡很生信心,又有了讀書的想法。

   當時和表兄沈稱商量,表兄建議說:“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開設學館,我送你去學習,很方便。”

   余遂禮郁爲師。

   于是了凡拜郁先生爲師,隨老師學習。

   孔爲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叁處名數皆合。

   孔先生又爲了凡起數測算,算他縣考童生考到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省裏的提學考第九名。第二年參加考試,叁處考的名次都和推算一致。

   複爲蔔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叁年半,即宜告歸。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廪生和貢生相當于現在的公費學生,能領到國家的助學金…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