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每縣廪生、貢生的名額是限定的,只在有缺的時候,才可以補上。)
孔先生又爲了凡測算這一生的流年休咎,一生的大事都給他排定了,說他某年考到第幾,某年有缺額可以當廪生,某年當貢生,出貢後的某年,當選爲四川某縣的縣長,在任叁年半之後,即告老還鄉。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的醜時,壽終正寢。可惜命裏無子。
了凡把孔先生的話都詳細記錄下來。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2五鬥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3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從此以後,凡是遇到考試,名次的先後都不出孔公所算,也有一次例外:孔先生算了凡廪米吃到九十一石五鬥就會出貢,可是吃到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准由他補貢。
當時他懷疑,這件事算得不准,和預算相差十多石。
後果爲署印4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
後來,果然被代理廳長楊公駁下來。直到丁卯年,有一位叫殷秋溟的宗師,看見了凡的“場中備卷”,非常吃驚,覺得文章寫得非常好。
他說:五篇論文真是五篇奏議(這是很高的評論。奏議是大臣對皇帝的建議,有相當水平。),怎麼能讓博洽淹貫的大儒老于窗下,而不得重用呢?
“博洽淹貫”是形容了凡的學問好,“博”是見識廣博,不狹窄;“洽”是見解通達;“淹”是透徹;“貫”是文章的理路脈絡非常清晰。
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
見到是人材,殷宗師就選拔他,按縣裏的公文,批准了凡出貢,當選爲貢生。前面所食的七十余石,加上這一階段所吃的米,確實是九十一石五鬥,仍不出孔先生所算。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因爲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費心思而已,因此他澹然無求。
“進退有命”,就是不論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遲速有時”,就是來早和來遲,都有固定的時間。
以下講了凡參訪雲谷禅師的經過。這是他人生經曆中最重要的一段。
雲谷禅師是明代中興禅道的禅師,也是憨山大師少年時代習禅的師父。我們根據憨山大師撰寫的《雲谷先大師傳》,選取其中的一些片段,做個簡略的介紹。
雲谷禅師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雲寺出家之後,修習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爲重,怎麼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歲時,他登壇受具足戒,專精修習天臺的小止觀。當他得知法舟禅師在天甯寺閉關後,就前去參拜,彙報自己的心得。
禅師說:止觀的心要,不依身心氣息,內外脫然。你所修流于下乘,豈是祖師的西來意!學道應以悟心爲主。然後傳授他念佛審實話頭,直下令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晝夜參究,以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完飯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從夢中蘇醒,猛然有悟。這次向法舟禅師呈示,得蒙印可。
一天,讀《宗鏡錄》,恍然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教、禅師語錄,如看家中舊物件一般,了然明白。于是在叢林中韬光養晦,陸沈賤役。
還有一次看明教大師的《镡津集》,見大師初禮觀音大士,日夜念誦聖號十萬聲,心裏發願效仿,頂戴大士聖像,通宵不眠地禮拜經行,終其一生,從未懈怠。
當時,江南不見佛法禅道,禅師剛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盧閣修行,見到的人都感覺驚奇。魏國先王聽說後,把禅師請到西園叢桂庵供養,禅師住在那裏入定了叁日叁夜。
西林永甯大師迎請禅師至報恩寺的叁藏殿上居住。禅師在小間端坐,沒有任何應酬,足不出戶達叁年之久,沒人知道他。
禅師出遊到攝山棲霞寺,因爲喜愛那裏山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嶺下搭茅棚居住,沒有出過山。
有一次,來了一個盜賊,把他屋裏的東西全部偷走,盜賊從晚走到天亮也沒有走出棲霞山。後來被人抓住,送到禅師這裏。
禅師給他吃喝,所有的東西都讓他拿走。聽到這件事的人,沒有不被感化的。
以後因爲棲霞山興建道場,人流往來很多,禅師又移入山裏最深處的天開岩,在那裏一如當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當時的宰官居士聽說禅師的風範,往往來參學請益。一見面,禅師就問:“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論貴賤僧俗,只要進屋,禅師就扔一個蒲團,讓他端坐,反觀自己的本來面目,甚至從早到晚不說一句話。到了臨別時,一定特意叮囑一句:“不要空過!”
等到再見面時,必定詢問離別後用心的功夫難易如何,荒廢時光的人往往心頭茫然,無以應答。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嚴格。
雖然禅師沒有門庭設施,但見者都望崖不寒而慄。而禅師一概以平等心攝受,接引人向來低聲軟語,一味平懷。士大夫皈依的人越來越多,禅師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師到城裏去一次。到時,在家二衆都來皈依。禅師一概視如幻化人,沒有起過一念分別,所以親近他的人如同依偎在慈母身邊。
禅師老來悲心更切,對最小的沙彌也同樣慈眼相視,以禮相待。凡是動靜威儀,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誘。所以,見到禅師的人都把禅師視爲自己的親人。
禅師平常安靜穩重,很少說話,出語如空谷音。他以定力攝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單。一生禮拜念誦,從未間斷過一天。他在家鄉住了叁年,教化了成千上萬的人。
一天夜裏,四鄉人都見禅師的庵中出現大火,天亮時去看,禅師已經安祥圓寂了。
以上大略講述了雲谷禅師的生平傳記。傳記當中還有袁了凡拜見雲谷禅師的一段。我們看看裏面有些什麼故事。
貢入燕都5,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遊南雍6,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禅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叁晝夜不瞑目。
出貢以後,了凡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靜坐,也不看書。
己巳年從北京回到南京的國子監,沒有入學之前,他先去棲霞山拜訪雲谷禅師,兩個人很投緣,在房間裏對坐,叁日叁夜未合眼。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爲妄念相纏耳。
禅師說: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聖,只因被妄念相纏,在虛妄分別中脫不開。
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離妄念,是聖人。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衆生本有如來智慧德相,以什麼障礙而不能現前呢?就是妄想執著。若離妄想執著,自然智、無師智、一切智自得現前。
汝坐叁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禅師問:“你坐了叁日,不見動一個念頭,怎麼回事?”
余曰:吾爲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了凡解釋說:“我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都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也沒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勞無義,所以幹脆不想,按命運的安排過完這一生就算了。這是典型的宿命論思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豪傑”,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隨波逐流,沈溺生死,有一種人不被命運擺布,而能超越命運,這就是豪傑。
禅師哈哈大笑說:“你叁日不起一念,我原先當你是豪傑,認爲你超脫了妄念,原來你只是個受命運支配的凡夫。”
問其故?
禅師的話裏別有意味,了凡不知此話的落處,就請問禅師。
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禅師說:人未到無心的地步,終究被陰陽束縛,怎麼會沒數呢?(意思是,落在念頭裏,不是善就是惡,當然有相、有數。)但是,只有庸人被數限定而不能轉變。此外,大善人,數固拘不住它,大惡人,數也拘他不定。
爲什麼拘不住呢?因爲:由事、意樂、加行各方面的條件,造集極重的業,會導致現世就有果報上的轉變。譬如,宋朝的仁將曹彬,陳抟老祖最初給他看相,認爲他無晚福。後來,他保全了千萬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轉了,晚福極好。這說明大善人,命數拘他不定。大惡人,惡業深重,也會提前現報。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沒有造大的善惡業,都變成定命了。
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來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壞,命運都沒有轉動過一毫,豈不是標准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個重要問題:“人的命數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爲明訓。
禅師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即創造命運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上,《詩經》和《書經》所說確實是明訓。
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诳語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妄語是釋迦佛製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無妄語,何況諸佛菩薩,豈會妄語欺人?
以下的問答非常重要,其作用是能遣除內心的疑惑,對業果引生信解。也正是以這些問答,了凡破迷開悟,因此才有他後來的身體力…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