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8

  ..續本文上一頁色聞聲、穿衣吃飯、工作修行、待人接物,都要保持正念,覺知唯蘊無我,這樣反複如理作意,就可以從根本上對治煩惱。

   以下交待觀修的要求、方法、作用等。

   丁五、修法竅訣分叁:一、觀修的方法 二、觀修的要求 叁、觀修的作用

   戊一、觀修的方法

  倘若散失複如前,再依次第別別觀。

   “散失”,即安住無我定解的相續不能持續。“如前依次別別觀”,即再按上述次第,從多體觀開始,依次對無常、苦、無我,從不同側面具體觀察。

  有時亦可無次第,諸法隨意擇一緣,

  種種觀察而思彼,即于此義數數觀。

   有時也可以不拘次第,在上述各種觀法中,隨意選取一者作爲觀察的對象,針對它運用多種觀察來思惟,而且須對這一意義反複觀察。

  有時思維他者蘊,有時反觀自蘊身,

  有時觀諸有爲法,于何貪執即遮彼。

   有時思惟身邊某個熟人的五蘊,有時著重觀察自己的蘊身,有時對所有的有爲法觀察。總之,自己貪執何者,就應當努力修習相應的對治法來遣除。

   比如,有時貪執親友,或者嫉妒他人的圓滿,這時應當觀察對境的五蘊,如能觀見他(她)只是多體、無常、苦惱、無我的蘊聚,自然就能止息煩惱。

   又如,有時慢心很強,或者無法對治我和我所的執著時,應當對自己蘊身積聚的本性或者某些支分進行觀察。

  總之此四觀察門,舍置非理作意後,

  觀察之輪無間轉,如觀察量定解生。

   總之,對這四個觀察的方面,心裏舍去非理作意,收攝心念之後,專心致志地投入觀修,讓觀察妙輪不停地轉動。觀修的結果是:隨同觀察的量有多少,將會引生相應之量的定解。

   戊二、觀修的要求

  于此種種所緣境,心識清晰而遊履,

  應如烈火之燎原,相續不斷逐一轉。

   此頌提出對觀修的兩個要求:一、心中要觀得清晰;二、觀想應持續不斷。

   如同駿馬馳騁之處叫做行境,心所遊履之處也稱爲境。譬如:色是眼識遊履之處,稱爲色境;聲是耳識遊履之處,稱爲聲境;乃至法是意識遊履之處,稱爲法境。此處是說,對于以上每一種觀修的所緣境,都應令心識清晰地遊履,也就是在第六意識前,一幕一幕都要清晰、明顯地顯現出來。

   “烈火燎原”是比喻:草原著火時,野火接連不斷地從一根草燃至另一根草。同樣,觀修應當一個接一個地思維、觀察,不讓心有非理作意的機會。

   《法句經》雲:“如蓋屋不密,必爲雨漏侵,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屋頂蓋得不緊密,一定會漏雨;修心不綿密,貪欲也會漏入相續。

  于我往昔諸時中,非理作意諸邪念,

  念念遷轉之此位,其上安置觀察修。

   (前叁句連在一起看。)就在我往昔所有時間當中,非理作意的種種邪念相續不斷轉入的這個地方,放上觀察修。

   通俗地說,就是在何處跌倒,就應在此處站起來。

   譬如,過去緣異性的身體由淨顛倒而邪念紛紛,以致深陷欲海,難以自拔,現在就在此處,放上四種觀察,洞見異性身的本來面目而欲海回狂。

   或者,無始以來緣輪回的圓滿生起安樂想,以此樂執驅使身心向外追逐,由此數數生起後有受,纏縛在生死網中。現在就在此處運用四種觀察,直觀苦谛,引發厭離,走向解脫。

   或者,以往緣蘊身念念執我、起惑造業,今後則在此處觀修無我,遣除“我愛”“我慢”。

   總之,今後面對輪回的一切顯現時,都要如理觀察,遮遣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以及由其引生的八萬四千種邪念。

  設若久修而疲倦,對治之觀無力爲,

  煩惱諸敵亦不生,心應住舍而休息。

   如果久修後身心疲倦,無法繼續安住正面對治的觀修,反面貪嗔等煩惱也無力産生,這時應當讓心安住于舍的狀態中,放松下來休息。

  一旦倦消力充沛,複應如前別別觀,

  與此觀察念同時,正知正念而安住。

   一旦疲倦消失,恢複充沛的體力、心力之後,又應如前一樣別別觀察。在觀察憶念的同時,應當保持正知正念。

   初學者在此時如果不繼續觀察修,則非理作意又會産生。一旦産生次數多了,養成了習慣就難以對治。真正希求修法的人應當知道,如果自己不進行觀察修,相續中生起非理作意,也只是無意義地徒增煩惱、惡業而已。

  設若忘失正念時,煩惱又複重現起,

  見敵應需持利刃,別別觀察當引生。

   假如忘失正念,心中又生起了貪嗔等煩惱,這時如同遇見仇敵,應立即手持利刃殊死搏鬥,行者也應拿起武器對治,努力引生別別的觀察修。

   修法中如果忘失正念,由過去習氣的力量,煩惱又會生起,這時必須視它如怨敵,以觀察修與它戰鬥。否則,在最初煩惱生起時,便放任自流,數數非理作意,這樣資養到最後,煩惱勢力強大,無法對抗時,就只能任由煩惱支配了。

   戊叁、觀修的作用

  猶如于暗現光明,如是別別觀察修,

  縱少亦于煩惱害,大者破惑何須言。

   如同現前光明必能破除黑暗一般,即使只是少量的觀修也將直接妨害煩惱,何況大加觀修,更能摧破煩惱。

   《弟子書》雲:“如如于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暗極重厚;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暗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熾燃;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殄息。”

   這兩頌實際和“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是同一含義。須知,非理作意會引生煩惱,如理作意能止息煩惱,正反面有這樣決定的因果關系。所以,若對叁有起安樂想,加重非理作意,會導致愚癡黑暗極爲深厚;而對叁有起苦惱想,增上如理作意,將令愚癡逐漸微薄。同樣,如果串習清淨相增長,將令貪欲火焰極爲熾燃;修習不清淨相增上,可立竿見影地止息貪欲的火焰。因此,能出現多少如理觀修的光明,就能破除多少煩惱黑暗。

  有爲輪回諸過患,以心能見有幾許,

  如其量于無爲滅,了知清涼寂無上。

   此頌是說觀修輪回過患和了知解脫利益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述觀察,能夠以心觀見多少有爲輪回的過患,則對無爲涅槃寂滅、清涼、無上等的功德,也能了知多少。

   譬如:觀見五取蘊的轉生有多少過患,相反就能了知涅槃無生有多少寂滅、清涼和無上。同樣,觀見蘊身的衰老、疾病、死亡等各有多少過患,相反也會將了知涅槃的無老、無病、無死具有多少寂滅、清涼和無上。如是對于輪回叁苦、八苦、六道諸苦,都應反面思惟無爲涅槃的利益。

   丙二、相續中生起之量

   二、相續中生起之量:

  盡自他蘊有爲法,多體無常苦無我,

  何時串習彼法後,自然而然心通達,

  由此勿須特意觀,心無勤作任運顯,

  諸現悉成破碎境,爾時當伏煩惱敵。

   前二句說明所通達的內涵,即:自他以業惑所造作的五蘊有爲法,無一不是多體、刹那無常、爲業惑所支配的苦性、毫無實有自性之人我的無我。

   後六句說:何時經由串習四種觀法後,內心自然通達有漏蘊的體相,由此達到自心不必特意勤修,便能任運現見一切顯現悉皆成爲支離破碎的境界,爾時將會真正壓製貪嗔等煩惱敵。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意海已澄清,

  似彼聖者自在境,觸及寂止叁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內觀心性勝觀起。

   這是說明以淨心法爲前行可以成就寂止與勝觀。

   由于非理作意的狂風得以平息,煩惱的波浪停止湧動,此時意海澄清無波,相似于聖者自在的境界,已經觸到寂止叁摩地。(“觸”,如手觸開關,電燈閃亮。)心安住在不外散的寂止中,內觀自己的心性,由此將引起無誤證悟法性的勝觀。

  此爲叁乘諸行者,最初共同入門道。

   淨心四觀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行者的共同入門之道。換言之,不論修學何宗何派,若求解脫,一定不能離開此法,以此爲基礎,才能築起深廣菩提的大廈。叁十七菩提分中,最初一步的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實際就是此法。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雲:“四念處者,佛法之總綱,……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途也。”

   丙叁、其必要分二:一、此法是大小乘顯密修法的共同前行 二、修習此法的功德

   叁、其必要:

   丁一、此法是大小乘顯密修法的共同前行

  何時緣起如幻法,一切本自無生故,

  于法無我空性中,遠離一異等二邊,

  無別平等之法界,此即大乘道所證,

  殊勝光明之法界,如來秘藏亦爲彼。

   一切緣起如同幻化之法本來無生之故,于法無我空性中,遠離一異常斷來去等二邊的無差別平等法界,此即大乘道之所證。殊勝光明的法界如來藏也是她。

  于此證悟即成爲,不住輪涅大涅槃。

   一旦證悟,此離戲光明無爲法的如來藏就成爲不住輪涅二邊的大涅槃。

  此爲勝淨大安樂,大無爲之常恒法,

  本具功德之聖我,無上般若波羅蜜。

   此即具有涅槃四德——殊勝清淨、大樂、大無爲法之常、本具功德之聖我的無上般若波羅蜜。

   第一,“勝淨”:具有二種清淨——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這是淨波羅蜜多。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門論》中說:“法界自性清淨者,依憑如是證悟二種無我的大智慧,以永不複生之方式消盡了客塵二障及其習氣,由此具有二種清淨者,即是淨波羅蜜多解脫身或者極爲清淨之身。”

   第二,“大安樂”:遠離二種過患——粗大的苦集過患及微細的無明習氣地。全知麥彭仁波切說:“不必說粗大的苦集過患,就連諸聲緣尚不能斷除的意生身之因——無明習氣地也已徹底斷盡之故,遠離一切遷流之苦,是爲樂波羅蜜多大樂之身。”

   第叁,“大無爲之常”:遠離二邊——有事邊與無事邊。全知麥彭仁波切說:“不再執著輪涅別別二體而證悟大平等,由此不住有事邊及無事…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