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8

  ..續本文上一頁和“精華”的意義一致。

  

  譯禮

  

  甲二、譯禮:

  頂禮一切智智尊!

  一般按藏王赤熱巴津欽定的譯經規則,翻譯經藏前,是頂禮佛菩薩;翻譯律藏前,是頂禮一切智智尊;翻譯論藏前,是頂禮文殊菩薩。這裏頂禮一切智智尊,也可能是赤熱巴津時代之前翻譯的,也可能是因爲這部經本身很特殊。可以按下面這樣理解:

  因爲本經說的是叁寶功德,而能夠全分了知叁寶功德的,只有一切智智佛陀。佛、法、僧的功德之相極爲甚深難測,並不象我們所認爲的那樣簡單,比如佛的法身和色身功德,乃至于佛陀一毛孔的功德,確實只有佛陀才能現量了知,其余的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只有通過佛的宣說,以佛的教言爲量,才能夠略知一二。再比如,對聖法,聽聞、讀誦一偈的功德有多大,對聖法做某種法行的功德有多大,這些也極難衡量。真正來講,叁寶的功德,只有佛才能無余了達。譯師翻譯之前頂禮一切智智尊,也是爲了求得佛陀的加持,使自己在譯經的過程中,能夠准確地表達佛意,契合佛心。

  下面看注釋:

  向對于以如所有法與盡所有法所攝的一切所知法之相無亂無障而遍知的佛陀,譯師譯前致以敬禮。

  “一切”是指以如所有法和盡所有法所攝的一切所知法之相,一切所知法完全攝在盡所有法和如所有法當中,其中如所有法是指法性真如,盡所有法是指有法顯現。對于一切基道果的顯現,一切輪回和涅槃的顯現,能夠沒有絲毫紊亂,沒有任何障礙,無余一一了知的,就是一切智智。凡夫人具有煩惱障和所知障,聲聞、緣覺、學道菩薩仍具有所知障,所以都不能遍知所知法的相,《廣論》當中也說唯有佛陀是遍智,其他人都是因爲所知寬廣,智量狹小,而不能夠遍知。所以能無余了知叁寶功德,而從智慧海中流現這樣經文的,只有佛陀的智慧,所以應當向佛陀頂禮。

  對于佛陀所開示的甚深、廣大的叁寶功德之相,我們需要以信心來信受,因爲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哪怕是十地菩薩,也需要信受佛語,因爲以他自己的能力還不能徹底通達的緣故。《寶性論》當中講:“此因如盲不見色,凡夫從來未曾見,且如産房內嬰兒,不見日輪聖亦爾。”凡夫就象生盲不見色法一樣,從來沒有見過無垢法界,聖者也象才剛剛誕生七天的嬰兒不能見到大日輪一樣,也沒有能力全分見如來的法身。所以能無誤了知和宣說叁寶功德的,唯一是一切智智尊,所以在翻譯前頂禮一切智智尊。

  

  隨念佛陀功德

  

  乙一、隨念佛陀功德分叁:一、略說差別基導師功德;二、廣說差別因與果;叁、攝義。

  丙一、略說差別基導師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此處差別基導師的功德,是用佛號來宣說的,因爲佛有無量功德,所以能施設無量名號,本經只是以十號略說而已。對于十號,全知麥彭仁波切歸納爲自利圓滿和他利圓滿,也就是從自利圓滿的角度宣說了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五個名號,從他利圓滿的角度宣說了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四個名號,佛薄伽梵是總結。

  所謂“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稱的名號,成立彼爲無上導師。此又包括自利圓滿與他利圓滿,前者如下:

  經文當中“如是佛陀薄伽梵”,是人們共同稱呼的名號,成立佛陀是一切有情的無上導師,包括自利圓滿與他利圓滿。以自利斷證圓滿爲因,就能成就圓滿的他利,也就是從法身當中流現出報化二身,任運不斷地利益有情,即是他利圓滿。“前者如下”是指自利圓滿如下。

  諸法實相如實徹悟,即是如來,亦有自己無誤徹悟真如後令他趣入徹悟之義。

  所謂的如來,即對諸法的實相如實了達,就是如來,“如”是真如之義,“來”是現前之義。諸法實相真如從本就有,不由造作,一旦遠離客塵而現前,就叫如來。而且如是了達諸法實相,自己開解後,也能讓他人開解,即乘真如之道來叁界垂化有情,這是“如來”的另一個含義。《大智度論》中說:“如實道來故,名爲如來。”

  “應供”,藏譯爲“滅敵者”,所謂敵,譬如世間共稱掠奪吉祥並給予不悅意,此處則以一切過患根源的煩惱爲敵,並稱斷盡煩惱及其習氣者,爲“滅敵者”。

  “應供”藏譯爲滅敵者,在漢譯佛經當中,凡是說到佛的十號時,都翻譯爲“應供”,實際“應供”與“滅敵者”只是同一本體的兩個不同側面,意義並不相違。在此處要了知兩個方面:“敵”與“滅”。世間共稱的“敵”,是指如果有誰掠奪我的吉祥,比如掠奪我的財産、健康、名位、家庭等,並且給予我不悅意,給予我身心痛苦,那他就是我的怨敵。此處是以一切過患的來源——煩惱爲敵。這句話很深刻,說明真正的敵人不在心外,而是自心的煩惱。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唯一是以自己心裏的煩惱而造成一切過患,也就是從煩惱而生起業雜染,從業而生起生雜染,所以一切過患的源頭就是自心的煩惱,這是最根本的敵人。什麼是滅敵者呢?徹底消盡煩惱和習氣的人,就叫滅敵者。這樣的“滅敵者”與世間所謂的“英雄”,在意義上正好相反。世間崇拜的英雄,是向外征服,是通過權勢、暴力等勝伏他人,但是以內道的觀念來看,這並不是英雄,而能降伏自己的心,能夠一肩挑起衆生的苦難,才是真正的大雄。佛不同于衆生的地方,就是已經斷盡我執,所以佛是真正的滅敵者,是真正的大雄。

  在《佛說十號經》當中講:“雲何應供?(爲什麼佛稱爲應供呢?)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儀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長,如是修習圓滿至究竟位,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永害煩惱,如斷多羅樹頭永不生芽。(就是往昔在因位修善,修到究竟證得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象斬斷多羅樹的頭部永遠不會生芽一樣。)複次貪嗔癡等煩惱盡故,一切諸趣永不結生,超過四難生老病死苦果之法。(過患根源的煩惱斷盡的緣故,所以遠離一切生老病死的過患。)惑苦二種而永不生,立應供號。(煩惱和苦斷盡的緣故,所以安立應供之號。就是由于內在已經滅盡煩惱敵,所以應當受一切人天的恭敬供養。這樣看來“滅敵者”與“應供”只是解釋的側面不同,實際意義並不相違。)

  下面講正等覺,這是從證德方面來說的。

  “正等覺”,梵語“布達”,主要是證德之義,可以理解爲覺醒,或如蓮花盛開,故此處也以從無明睡眠之中覺醒,並于所知智慧廣大,猶如解脫沈溺的蓮花盛開一般,是表示證悟之相之義。

  要表達佛陀的證悟之相,只能用比喻描述,以語言無法真正講出來。比喻怎麼說呢?梵語是“布達”,就是覺醒,或者說象蓮花盛開一樣,在佛證悟的那一刹那,好象是從迷夢中徹底醒悟過來一樣,這是一個側面的描述。另外心完全打開時,就象蓮花的花苞一下子開敷,十方叁世所攝的無量無邊的所知法于一時之間,都現在智慧之前。這樣的大智慧顯發,是另一個側面的描述,就象蓮花從淤泥中脫塵而出,頓然綻放。這是表示證悟之相的意思,意義的重點要放在“證悟之相”上。

  以下一些聲明學方面的問題,和梵語、藏語的造字有關,此處不作解釋。

  因此,藏語爲了突出聲力,將不同諸義集于一處,譯爲“桑傑”,其前加“叁”等,成爲真正圓滿。

  爲了表達佛陀證德究竟的意義,所以在造詞上通過簡別,排除其它方面來安立名言,簡別有兩個,第一是簡別非圓滿而稱爲圓滿,第二是簡別非清淨而稱爲真正。

  即是:僅“布達”之義也可以用于緣覺、第十地菩薩,故爲有別于此,稱爲圓滿;此音也可具有如魔王幻化佛形或十地智慧各自究竟之義,故爲簡別,又稱真正。

  因爲“布達”的含義也可以用于緣覺,或者用于第十地菩薩,所以爲顯示佛的證德,不同于緣覺、第十地菩薩證德的不圓滿,所以叫做圓滿。這樣從名詞上就可以讓人了知,佛的覺悟是圓滿的正覺,從如來藏顯露的方面看,一地乃至十地雖然有一分或者多分證悟,但是能夠圓滿證悟的,唯一是佛陀。所以說“圓滿”。

  其次是簡別非清淨。因爲“圓滿”也可以用在魔王幻化的佛形,或者十地智慧各自究竟的方面,所以爲了作簡別,又叫“真正”,是真正的圓滿。

  總之,證德智慧並非不清淨與不圓滿,而是獲得無上究竟之義,故稱正等覺。

  總之,從證的角度講,證德智慧不是不清淨,也不是不圓滿,而是獲得了無上究竟之義,所以稱爲正等覺。這就是客塵不現、如來藏光明全分顯露的證德。

  下面對如來、滅敵者、正等覺作一個歸納,說明這叁個名號只是對同一個本體的不同反體而安立的,實際並不是他體的關系。

  如是“如來”是成爲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對此從所斷無余斷除的角度,稱爲“滅敵者”,從所證無余證悟的角度,稱爲“正等覺”,這也是從不同反體分析,以一本體故,需要能表示其余。

  所謂“如來”,即是“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也就是一切諸法都唯一是真如,在佛的境界當中沒有別的法,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辨法法性論》當中也說:“一切唯真如顯現。”在客塵不現時,唯一是真如顯現,所以叫作如來。對此,從斷與證的兩個側面,安立“滅敵者”和“正等覺”。所以不是不同自性的他體法,因爲斷證同時,斷證不二,所斷無余斷除的同時,就是所證無余證悟。注釋當中用“無余”這個詞,是在顯示佛陀是自利圓滿,其他菩薩和阿羅漢雖然也有斷證功德,但是還有未斷、未證的部分,所以不是自利圓滿。而佛陀一切所斷無余斷除,一切所證無余證得,所以從斷證上,就可以安立“滅敵者”和“正等覺”的名稱。

  “以一本體故,需要能表示其余”,意思是因爲一個本體的緣故,所以需要或者應當能從不同的側面來表示,假如不是一個本體,那就不能這樣表示。比如名言之中,因爲水和火是不同的體,所以就不能說水是熱性,水是紅色,或者說水能燃燒。但是在…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