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9

  ..續本文上一頁同一個水的本體上,我們既可以說水是流動,又可以說水是濕性等,沒有任何相違之處。所以對佛的本體,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來安立名號,比如從斷證的反體,現空的反體,因果的反體等都可以安立名號。

  下面就是從因果的反體安立“明行圓滿”和“善逝”的名號。“明行圓滿”是從因的角度講,“善逝”是從果的角度講,以這兩個名號顯示出佛陀因圓果滿的意義。在因的方面,我們要抓住“明”和“行”,因爲成佛的因無余含攝在“明”和“行”當中,在“明”、“行”達到圓滿時,就叫佛。所以,並不是在“佛”之外,還有一種“明行圓滿”的法。“明”就是見到諸法的真實義,“行”就是按自己的所見如理地趣入,“明”好象眼睛,“行”好象雙腳,這兩者需要並運,也就是“解”和“行”需要並運。

  下面看注釋:

  對如是佛陀,若就因果而分類,前者因即是經中所說的“明行圓滿”,從因而言,雖有無量道相,但可以正攝于戒定慧叁學中。在聖者地安立的八聖道中,正見即是明,其余七支稱爲行。

  道是果的因,展開來分析佛果之因時有無量的道相,歸納起來,可以歸攝在戒、定、慧叁學當中,再歸納就是“明”和“行”這兩個方面。從聖者修道來講,所修是八聖道支,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等等,其中“正見”是屬于“明”,其余“正業”等七支屬于“行”。

  佛的因有無量道相,歸納起來,最根本的就是明和行這兩者,一般在安立名稱時,既要簡要,還要將要義歸攝在裏面,此處從因圓滿的側面對佛安立名號,就稱爲“明行圓滿”,以這四個字就把要點突出來了。

  此處“明”與“見”同義,即是如人行路時,目視之處以足履行,故一般對明行圓滿,學道位對應爲勝觀與寂止,無學道位則對應爲宿住智證明等叁明與四神足、四圓滿,如是有諸多對應的解釋,然其實際則是同一關要,因爲見義與入義二者何時也須要雙運的緣故。

  四神足是指欲、勤、心、觀神足。四圓滿是指法、義、欲、解脫圓滿。其中法圓滿,是指成就了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法;義圓滿,是指成就伴侶、財産等義;它們的果,從暫時來講,享受妙欲,是欲圓滿;從究竟來講,獲得解脫,是解脫圓滿。

  這一段是講“明”和“行”須要並運,也就是從最初入道一直到究竟,這兩者都要平衡發展。“明”、“行”在學道位對應“勝觀”與“寂止”,在無學道位,對應“叁明”與“四神足、四圓滿”,其實都是同一關要,因爲無論在哪個修行階段,見義和入義都須要雙運,不能夠脫節。不然,“行”而不“明”,是盲目地行,象瞎子走路一樣,不可能趣入;“明”而不“行”,就象沒有腳的人寸步難移。所以我們學道,從資糧道開始,一直到成佛之間,明和行都須要並運,有一分明,才有一分行;有一分行,才有一分明;有一分見義,才有一分入義;有一分入義,又會有一分見義。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作用。或者從聞思修的次第來講,首先要通過聞思遣除疑惑,在心裏獲得定解,這就是“明”或者說“見義”,然後以心數數安住串習,這就是“行”或者說“入義”,這樣明行並運的方式需要一直持續。比如學修暇滿、無常、業果、四谛等,都要按明行並運的方式來修行,先用智慧抉擇見到法義,然後再串習。假如沒有明,就去行,或者僅有“明”沒有“行”,都很難證得法義。如果一開始就注意“明”和“行”並運,“見義”和“入義”相應,這樣不斷修上去,最後明行圓滿,就是佛果,也就是在因上圓滿了。

  因此,分析別別位而領取其義,在解釋一切教典尤其經典時,不可或缺。

  這一句是教導我們,在解釋一切教典尤其是在解釋經典時,對于能诠的文句,應當按照當時所針對的情況,相應的來領取它的意義。比方說“明行”這個詞,實際上可以用在資糧道乃至無學道的一切階位,而我們在解釋時,就要看經中是針對哪個階段來講的。比如在講暇滿時,就應當這樣領取它的意義:所謂“明”,是運用自己的思惟,見到暇滿的體性,以及暇滿難得和義大的含義;所謂“行”,是要按這些意義,在相續當中數數憶念串習,最後趣入暇滿的法義。再比如講皈依時,所謂“明”,是要明確皈依的因、境、作法以及皈依後的學處等等;所謂“行”,是要按自己所見,讓自己的心趣入到皈依的意義當中去。這就是相應領取名詞的含義,我們也要這樣作。

  是故,正見智慧猶如眼目,即是“明”或“見”,屬于慧學範疇,其余正業等七支歸攝在前二學中。

  成佛的因是修道,修道的內容是八聖道支,而對于八聖道支來講,正見智慧是“明”,屬于慧學;正業等其余七支是“行”,屬于戒學和定學,其中正思惟、正語、正命、正業,屬于戒學;正念、正精進、正定,屬于定學。這樣配合聖者修道來講,“明”、“行”就是以八聖道所攝的無量道相,這些統統圓滿,就叫明行圓滿。所以佛陀就是因地修道分分見義、入義,最後到達圓滿的人。《法門名義集》中說:“明行無缺,故言明行足。”《大智度論》中說:“戒定慧智成就故,名明行。”

  以遣除對過去、未來、中間分的無明的方式,由必要而安立的無學道叁明,亦不出于智慧。

  什麼是無學道叁明呢?《俱舍論》說:“言叁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叁漏盡智證明。”叁明是以什麼方式安立呢?《俱舍論》說:“名明者,如次對叁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依次從遣除叁際愚的角度而安立“叁明”。叁際愚分別是對過去分的無明,對未來分的無明,對現在分的無明。也就是由遣除對過去分的無明,安立宿住智證明;由遣除對未來分的無明,安立死生智證明;由遣除對中間分的無明,安立漏盡智證明。實際上,叁明就是對于過去、現在、未來諸法無余照見的智慧。

  下面是從果的角度對導師安立善逝的名號。

  依于如是安樂之道後,獲得無上安樂之果,稱之爲善逝。

  明和行並運的道,就是安樂之道。善逝是獲得無上安樂的果位。安樂之道是因,善逝是果。如果在因地明行並運,最終就會獲得安樂之果,所以因地如何行持非常重要。《菩薩地持經》說:“第一上升,永不複還,故名善逝。”

  其道如何安立,如經雲:“乘如虛空無量殿,能得喜樂之勝乘,乘彼有情皆滅度。”

  成就無上果位的道如何安立呢?如《般若攝頌》當中所說:

  “乘如虛空無量殿”:大乘的體性具有如虛空般法界空性的甚深的方面,以及叁摩地、陀羅尼、十波羅蜜多等如無量殿般無量廣大的方面。

  “能得喜樂之勝乘”:能得喜樂,是指殊勝大乘的作用,也就是能讓無量衆生,以無漏的安樂暫時獲得身心的歡喜,究竟獲得不住輪涅的安樂。

  “乘彼有情皆滅度”:某者乘彼大乘,讓很多有情到達寂滅涅槃的彼岸。

  如是依靠由空性慧與方便——悲、願、定、通等無量遊戲成辦二利的不奪之力後,于殊勝之果妙逝、不退逝、無余逝叁者。

  首先標出善逝的叁種相——妙逝、不退逝、無余逝,然後逐一作解釋。

  要獲獲得妙逝、不退逝、無余逝,就要依靠以空性慧和方便成辦二利的不奪之力。此處的空性智慧,是指了達一切法無自性的智慧,方便是指大悲、大願、叁摩地、神通等無量的遊戲,這兩者雙運就能成辦自利和他利。當這種成辦二利的力不再被違品所奪時,也就是在不再墮入有寂二邊時,便是于無住大涅槃妙逝、不退逝、無余逝了。《大智度論》說:“佛一切智爲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

  下面依次解釋叁種逝的含義。安立叁逝的必要性,就是要以叁種逝簡別于凡夫、外道、小乘,分別來講,以妙逝簡別于凡夫,以不退逝簡別于外道,以無余逝簡別于聲緣。凡夫有苦集,不是妙逝;外道會退墮,不是不退逝;聲緣不圓滿,不是無余逝。通過這樣簡別,就能顯示出佛果是無上安樂之果,名爲善逝。

  其中前者——雜染輪回方面的苦集過失障垢,縱然微細分亦永盡而逝者——善逝或妙逝,猶如冠如美玉之士夫。

  這一句講了妙逝的意義和比喻:

  妙逝的意義:雜染輪回方面的苦和集的障垢無余斷盡而去叫妙逝。成爲雜染輪回方面的法,只有苦和集兩種,其中集是煩惱,苦是苦苦、壞苦、行苦。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攝的一切苦集,無有絲毫剩余,全部徹底斷盡,叫作永盡而逝。這是妙逝的含義。

  善逝的比喻:如同冠如美玉的士夫,臉上沒有一點汙垢。

  下面是簡別:

  以此簡別于輪回,以叁有衆生皆未超出苦因與苦果的緣故。

  輪回當中無論是地獄,還是天界的衆生,以及在人類當中,無論是地位崇高,還是地位卑下的人,相續當中都存在苦和集,所以都不是妙逝。在當今濁惡的時代,人們爲了掩飾輪回的苦和集,用盡心思美化自己,化妝品、美容等行業也因此攢盡了女人的錢,但是再怎麼化妝、再怎麼美容,也不可能抹去心中苦集的雜染,不可能抹去內心的煩惱和生存的痛苦。所以,凡夫沒有妙逝,只是在苦和集當中輪轉。

  下面講不退逝:

  不退逝者,以永斷我見種子之故,似薪成灰不可複原,不複退墮輪回之處,猶如傳染病痊愈,此處主要指解脫麻疹之人,終生不會複發,以此而作比喻。

  不退逝的意義和比喻:

  意義:所謂不退,是指不再退墮輪回之處。爲什麼能不退呢?原因就是永斷我見種子。輪回的因是我見,以我見引起我執和我所執,由此起惑造業,不自在地輪轉,就象《入中論》所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現在以無我智慧永斷我見種子,沒有了輪回的因也就不可能再顯現輪回,所以就象木柴燒成灰,不可能再重新變成柴一樣。此處“火”比喻無我智慧,“柴”比喻苦集,“灰”比喻永盡,“不可複原”比喻不會再退墮輪回。聖天菩薩也在《四百論》當中說:“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

  比喻:就象麻疹病痊愈之後,終生都不會複發一樣。

  下面是簡別:

  以此逝相,簡別于未斷我見種子的外道之道,彼等縱然修至非想非非想…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