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把這些分別相離開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盡量的減少不必要的分別,你可不要想,不分別了,不分別了,善惡也分不出來了,是非也不辨了,明暗也認識不清楚了,更有甚者,以前有人說不分別了,上廁所走錯怎麼辦?這樣就出問題了,他是什麼,他的用心用錯了,不分別是心地清靜,但是對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不要用心去計較而已。新加坡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許哲女士。以前有人采訪她,到她家裏去,問她家在幾樓,她說不知道,但決不會摸錯。上了樓梯問她往哪邊走,她說也不知道,但肯定知道門在哪裏,這就是個很好的樣子。我們一定要記一大堆,要不然找不著家門,實際上不是這樣。有很多現實生活當中,這一些分別相,相可以有,可是我們心裏的確沒有必要那樣去計較,這個境界現前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境界過去了,決不會去牽挂,更不會去計較。遠離分別啊,實際上這句經文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不是放下外面,而是放下心中的分別計較,這才是正確的。看破放下之後接下來,諸根寂靜,諸根寂靜什麼意思,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這個身心,寂靜,寂是離開煩惱,靜是沒有憂患。這一句經文說白了,就是身心安穩,再不生煩惱,再也沒有痛苦的感覺,這一句經文太不可思議了。假如我們學到了,現前就得真實受用,就離開分別,眼前就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痛苦,剩下來的是什麼呢?就是身心安穩,得大自在,學佛真實的受用就在這裏,從我們內心解脫出來,並不是說學了佛之後我們什麼事情都不做了,不是這樣的。事情照做,而且要特別認真去做,比沒學佛以前還要認真,可是心裏面卻不象以前那麼樣分別,那麼樣計較了,自己的心地越來越清靜了,越來越安穩了,自己找到了心靈的歸宿,這是學佛現前的受用。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大涅槃,實際上就是剛才說的這個境界。涅槃,我看有人解釋涅槃,說是捏著一個盤子,這叫依文解義。涅槃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它的意思是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所有一切障礙通通除盡,煩惱不生。大般涅槃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是說往生極樂世界怎樣成佛的,你看,成佛說來很簡單,只要不再那麼計較,不再那麼分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慢慢成佛了。實際上我們想一想,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那樣去計較,又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那樣去分別?這個話說來容易,可是當我們一定要計較的時候,誰也沒辦法,還是會計較。剛才那個同修看我的時候,好象是斜著眼睛看的,他好象對我有意見,馬上心裏面就計較,就分別了。如果這樣過日子別活了,整天生活在煩惱憂慮之中,何苦來呢。實際上煩惱不是外面來的,全是自己心中的分別計較而産生的,除此以外,再沒有生煩惱的理由,這是我們現前學習得到的受用,將來往生了,決定成佛證大涅槃,這是保證所有念佛人一旦往生,決定成就究竟圓滿佛果,沒有一個是中途退轉的。這一願稱爲定成正覺願,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當中選出了五願,稱爲最爲真實,最爲殊勝的大願,頭一條就是定成正覺願,保證人人成佛,這才是真平等啊。

  

再看下面經文,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有兩願,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這是第十叁,光明無量願。就是佛的光明無量無邊,遍照一切諸佛刹土,不但日月之光不能爲比,一切諸佛的光明都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比,絕勝諸佛,太不可思議了。那麼我們先說一下佛光這個概念,很多道場,常常挂一個匾叫佛光普照,有人說了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佛光在哪裏,很想讓佛光普照一下,實際上佛光正在普照我們,現在正在普照,注意往上面看,看不到的,我們生活在佛光之中,卻不知不覺。佛光,我們從兩個層面去理解,第一個層面,我們認爲的光明,就是象這個太陽,這個電燈所發射出來的光,這是光明,這是有形有相,有形有相的光佛有;另外一個層面呢,是象我們現在在這個虛空當中彌漫的電磁波一樣,我們是無法用肉眼去觀察到,但是可以用儀器探測到的,它也屬于光、光波,不同的光波。這些說來依然還屬于有相,那麼佛光最重要的一個意思,是心靈智慧之光,心性之光,一般講佛光,分常光和放光,常光就是我們看到一般佛像,畫的佛像比較多見,這個身一圈有身光,這個頂有圓光,這屬于常光,常光就是平常就有的;另外一種是放光,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講經有時候有特殊的因緣佛就放光,有時候放眉間白毫光,有時候放頂上無間頂相肉髻放光,還有的時候說法手中放光,那麼放光是有特殊因緣。

  

一切諸佛的常光大小不同,而放光呢,通通可以遍虛空法界,也就是說,一切諸佛都有這個能力。那麼這個地方又特別說,這法藏菩薩發願他的光超過諸佛,我們怎麼理解?這不是說阿彌陀佛比別的佛更厲害,我們可不要這麼想,要這麼想又起高下心了,剛說過不分別。阿彌陀佛這個大願,是顯示出彌陀在因地的時候,心量比別的修行人心量要大,一般的諸佛在因地發願沒有這樣大的心量,只想到我將來成佛,成佛象某一尊佛一樣就可以了。而法藏菩薩在因地,他發的願是我不但成佛,我成佛度衆生的成就要超過一切諸佛,是度的衆生超過諸佛。實際上呢,成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先佛後佛,沒有此佛彼佛,沒有大佛小佛,這個要知道,可是從度衆生這一方面來說,一切諸佛法緣不同。我舉個例子,你譬如大學畢業,同班同學都拿到博士學位,這是平等的,可是出去之後,每一個人闖蕩個若幹年之後事業成就不一樣,這就不平等。可是他們同樣都是博士,同樣道理,一切諸佛智慧德能相好圓滿平等,但是在度衆生的法緣上不一樣,所以佛門才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阿彌陀佛發願,以光明來接引一切衆生,所以光明無量,就是要接引無量無邊一切衆生,光明所到之處,這些衆生通通都跟阿彌陀佛有緣,都得阿彌陀佛的幫助,這個光是常光,而不是放光,也就是說平常就有的。那話又說回來,平常就有爲什麼現在看不到?這是我們的眼睛出了那麼一點小問題,不大,你說我的眼睛沒近視,不是這個眼,是這個心眼,心眼出了那麼一點問題,所以見不到佛光普照。我們心中的煩惱汙染太多了,把我們原本清靜的心眼給障礙了,或許常常念佛的同修比較容易覺察。你譬如,在非常殊勝的念佛堂念佛,一走近這個磁場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好象自己沐浴在一種特殊的氣氛之中,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感,實際上那就是粗淺的感受到佛光。還有一些念佛心地比較清靜的,在念佛過程中真的見到佛光,尤其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往生的時候,那就更明顯,佛光接引,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阿彌陀佛光明無量,超勝一切諸佛,不是爲了顯示自己的成就有多麼殊勝,而是爲了利益更多更廣的衆生。

  

下面說,若有衆生,見我光明,這就說了,這個光明主要是利益衆生,若有衆生那就說了可能還會有衆生見不到。哎呀,這個事情不能怪佛,佛把光明通通給了一切衆生,可是有的衆生不願意見,就象太陽光一樣,太陽光遍照大地,有人就天天躲在房子裏,說太陽光怎麼不進來啊,不是太陽光不進來,而是你躲起來了,太陽光不爲難你。還有生盲無目也沒有辦法見到陽光,這比喻衆生的心眼不開,沒有辦法見聞佛光。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的,佛慈悲,把機會平等的給予一切衆生,那麼在這些衆生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衆生覺悟了,見我光明,見到佛光,就是開始覺悟了,光明在哪裏,你們說我們今天是不是覺悟了,我們算不算見到佛光呢?如果說不算的話,大家會很傷心,所以就算吧,實際上是真算。我們的無量壽經展開,注意看,字字句句,放無量光,這在放光啊,這是放智慧之光,放慈悲之光,放歡喜光,解脫光。我們從這個裏面得到一點利益,煩惱輕了,這就是放解脫光啊。法喜充滿就是放歡喜光,慈悲心生起來了,那就是放慈悲光,下面真是這麼說的。你看,照觸其身,怎麼照觸其身,就是無量壽經我們學了之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身體力行了,這就叫佛光照觸其身。不是說象拿個手電筒一樣照著我們,這才叫照觸其身,佛光體現在我們生活中,身體力行,用我們的肢體語言去表現出來,這就是佛光照耀。照耀我們,我們同樣啊把佛光傳給別人,也把佛光給予更多的衆生。

  

現前的利益照觸其身是莫不安樂,就是真正現前。在這一部經中,真的用心學習,不要多,能學到一分兩分,立刻就得安樂,不是明天,今晚回家睡覺就肯定睡得非常安穩,你一定要不安穩也沒有辦法。這是說如果自己明白了,想開了,煩惱自然而然就減輕了,現前的利益是身心安穩,歡樂無比,將來的利益呢,是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從今而後,發慈悲心,發真誠的善心,這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前,我們應該要做的,你可不要想念佛人就等著死啦。好多人說,念佛天天沒事等死,不是啊,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這個身體要對得起它,應該充分利用,好好的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具體落實這四個字非常具體——慈心作善。所以一個晚上什麼都記不住,這四個字能記住就不錯,多了的確記不住,少一點,又不高興記,所以有時候很爲難,講了一整天,出了門什麼都沒了,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在我們現前的生活中,佛法真正落實。念佛人就是這一願講的,現前自己得受用,就是莫不安樂,那麼對一切…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