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請諸位同修掀開經本,第23頁,發大誓願第六,我們先把經文念一段。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先看這一段,發大誓願這一品經文是整部無量經的核心,是整個淨土法門的心要,甚至于說,是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的根本。這個話,毫不誇張,這是印光大師說的,印祖的原話是這樣的,說“十方諸佛離此法”,這十方一切的諸佛離開了淨土念佛法門,“下無以普度衆生”,沒有辦法,讓一切衆生平等得度,同樣的,“九界衆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舍此法”,如果離開了淨土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沒有辦法究竟成佛。華嚴經稱爲佛門的根本*輪,到最後導歸極樂。本經經文一開端,“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說的華嚴海會,一切菩薩的修行。華藏會上41位法身菩薩無量無邊,最後都跟普賢菩薩以十大願望求生淨土啊。所以很多人說這個法門是小乘,甚至于說是老太婆教,這就毫不客氣了。爲什麼這樣說呢?認爲念一句阿彌陀佛太簡單了,沒什麼高明之處,總認爲要參個禅,學個密,研究個教理,好象才是最殊勝的,而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卻是一切法門最後的歸宿啊。
而這個法門根本的依據,卻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部無量壽經的核心正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說些什麼呢?我們先看看法藏菩薩爲我們總說的,“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法藏菩薩雖然成就不可思議,可是在老師面前非常謙虛,非常恭敬。白,是晚輩對長輩的講話所用的言詞,我們在經上看到,白佛,學生向老師發問用白,佛對大衆說法叫告,顯示出禮節。實際這一句是弟子規所教的,向老師提出報告,請老師爲自己做證明加以指教。唯願世尊,大慈聽察,世尊,這個地方的世尊是世間自在王佛,大慈聽察,唯願世尊以大慈悲心聽察。聽是耳聞,察是臨察,就是我的大願,如果有不圓滿之處,請佛爲我指導,我若證明無上菩提,這個我是自稱,當然不同于我們凡夫,所講的我,這個我是真我,我們凡夫講我,佛經上講這個我是假的,凡夫無我,只有這一些證果的聖者,才得到真我。隨順世間,用這個字,證明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法藏菩薩他的學業,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學佛人的學業。學佛了,這是在學習啊。我們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這個課程學圓滿了,成正覺,成正覺就是成佛,我將來成佛了,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這一段總說,所居佛刹是依報莊嚴,也就是說生活環境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功德是正報,功是因,德是果。順便解釋一下什麼叫功德。我們看到很多道場都會擺一個功德箱,大概的意思,往裏面放幾個錢就有功德了。是不是一定就有功德呢?這倒說不准,如果功德這麼便宜就能買到的話,我們每一天去買一塊錢的功德,天天都有,可並不這麼簡單,也有些道場明白,用福田箱,福田是正確的,用功德呢,倒不一定了。功德是真正修行的成就,過去梁武帝就是自以爲做了很多的功德,見到達摩禅師炫耀我功德大不大,祖師說,你並無功德,那麼祖師說的功德,實際上我們簡單地理解就是戒、定、慧。比如,我們持戒有功,得定,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了,定是功智慧是德。念佛有功,心清淨了,念佛是功,心地清淨是德,信願念佛將來往生了,信願念佛是功,往生是德,往生了,不退成佛了,往生是功,不退成佛是德。真實的功德是這樣的。那有人說,我這一塊錢丟了,豈不是白丟了?也不一定,假如我在這個箱子裏面放幾塊錢,這幾塊錢,把貪心斷掉了,就有功德了。假如放了一塊錢,想到我明天可能就撿到10塊錢,這就沒有功德了。不過這一塊錢沒有白丟,這個功德箱裏面放進去不會白放的,福報是有的。功德就不得而知了。要看個人的用心。
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具足就是圓滿沒有缺陷,說無量太多了,最重要的功德莊嚴是什麼呢?古大德爲我們指出來,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中,第一功德莊嚴就是十念必生,我們想想極樂世界很莊嚴很美好,我們聽說了,都報名想去,假如現在哪個旅行社組團,恐怕念佛同修無一例外通通報名,再貴也要報,說明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是好的,真的都想去,可假如我們去報名的時候,旅行社說了,你的條件不夠,你一定要具備什麼什麼樣的條件,然後我們才考慮收你,我們豈不是很失望嗎
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美好,無量壽經裏面略舉幾個例子給我們介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到極樂世界,不用天天上班,也不用每一天這麼辛苦的去應酬,極樂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衣食住行無需爲此憂慮。而且那邊的房舍是七寶宮殿,那邊的環境是寶樹成行,那一邊的交通工具是七寶蓮花,那一邊的良師益友是阿彌陀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一切的一切,足以讓我們生起向往之心。可是如果很不容易去,對我們來說也是空談。所以是非常容易往生才顯示出這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的殊勝。
那麼這就講到往生的方法,而往生的方法最簡單,最明了,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一條願,簡單地說哪怕就念十句阿彌陀佛,都一定往生。有人很高興了,我念了不止十句了,應該肯定往生了。先不要高興的這麼早,不過可以高興高興,十念必生。我們要明了,怎樣十念才能必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絕不會象我們想象的那麼難,這一點是肯定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不會象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有人說這豈不矛盾嗎?不矛盾,這個話是藕益大師說的,這一樁事情,說難不難,說易非易呀。說難是怕我們起了貢高我慢,以爲自己不得了,你還差得遠著呢,讓我們更加用功,可是這樣一來,我們又沒有信心了,于是就在哄一哄,很容易啊,你現在可以去了,這是說法的善巧。有人說,那到底說一句真話,是難還是容易呢?跟大家說一句真話,對感覺很難的同修來講,你別想那麼難,很容易。對認爲往生很容易的同修,我要說,你別想那麼容易,你不要想到我現在不念佛,臨終十念就往生了,別想那麼容易,是要好好念佛才能往生的。
總而言之一句話,既然我們真的認爲極樂世界好,而且一定要去,那麼這一樁事情,從今天開始就是我們人生當中最爲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附帶的。有很多人認爲念佛是閑來沒事來玩玩的,新加坡地方太小了,跑一跑就跑到念佛堂,太無聊了,進去念念佛吧,把念佛當成副業,認爲這是一種休閑生活,這樣是不符合念佛往生的心態,既然我們要真的念佛,真的要學習這個法門,那麼這就是我們人生中最應該最慎重的一樁事情。從今往後,心心念念,都不離往生極樂世界。不過不要怕,不是要大家現在往生,說老實話,如果大家真的現在能往生啊,那可不得了。我們這在座的同修,假如今天同時往生,我們道場可以去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而事實上,我們現在想往生也往生不了,只不過教我們時時有這樣的心理。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往生的機會,更好的將我們學習的淨土法門用在現前的生活當中,既不耽誤眼前的生活工作,又能保證我們在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在下面的四十八願當中,會給我們的答案。好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仁山對佛法的認識很膚淺,在習講過程中有不妥的地方,敬請諸位大德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仁山法師講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一日
第二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經本第23頁,請看發大誓願第六,這一篇經文,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一對地方。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衆生,以及焰摩羅界、叁惡道中,來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複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這是四十八願當中的前兩願,我們分別來學習。首先,國無惡道願,這是這一願。願文的內容看起來非常簡單,法藏菩薩說,我將來成佛了,因爲願是在因地發的,所以說將來,那麼我們現在看法藏菩薩已經成佛,所以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願文呐,稱之爲成就文,這個大願已然成就了,願願圓滿兌現,它不是假設,擺在第一位的大願。我們應該特別重視,這一願說,我將來成佛,國土無有地獄、餓鬼、禽獸乃至于蜎飛蠕動之類,可能很多人看到,這不就是簡單的國無惡道願嗎?有什麼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首先,我們明了十方諸佛世界多半都有惡道,雖然有一些諸佛的淨土,沒有惡道,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毗盧遮那如來的淨土沒有惡道,但是有一點,毗盧遮那如來的淨土可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去得了的。十方諸佛淨土,沒有叁惡道,而且又能保證一切凡夫都可以往生的,只有極樂世界。從這一點來看,極樂世界的國無惡道,就特別殊勝。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