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這是總結,當然這些大願都圓滿兌現。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這個八願。向下的經文,我們明天再接著學習,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仁山法師講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四日

  

第叁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請掀開經本第26頁,從第二行看起,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刹,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這是第九願,他心通願。這一願的大意,也很容易明了,法藏菩薩說,將來我作佛時,往生到我的國土的這些衆生,皆得他心智通,都具備他心智通的能力,這個能力之大,不可思議。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刹,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那由他是古印度的數字單位,相當于中國的千萬,在這個地方,他不是一個具體的數目字。說明數量之多,不可思議,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的衆生,每時每刻的起心動念,極樂世界人全知道,這個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簡單說一下,他心通是個什麼概念。學佛的同修都聽過,佛門裏面講神通,所謂五通神仙,六通羅漢。一般的神仙具有五通,前面我們說的天眼天耳宿命,還有此地的他心通,後面的神足通,這個五通一般的鬼神都有,漏盡通,唯有證果出離叁界的聖者才具備。在這五通之中,證得五通的方法有很多途徑,也就是說,這種能力的獲得途徑有很多。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修得,一種是報得,這是比較常見的。修得,就是修行人心地清淨,這種能力自然而然起作用,這並不奇怪。一些大修行人,他能知道過去未來,還有一些外道,他們也修禅定,同樣可以有這個能力,禅定發神通,這是修得。報得啊就是他的福報大,就象天人,天人不需要修,他一生天這種能力就具備,還有啊一些幽冥界的衆生,鬼道的衆生他也有這個能力,他這個能力也是報得,不過是業報,鬼也能夠有這些小通並不奇怪。而這個地方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人們的他心通,不屬于修得,你想我們往生,凡夫一個,這個能力哪裏來的,阿彌陀佛本願所加持的。

  

一般凡夫的他心通,能力有限,你譬如有些他心通,可以知道自己的親人心裏面想什麼,知道一個兩個,叁四五個,再多呢就不一定知道了。阿羅漢的他心通雖然很殊勝,但是很多情況下他需要作意,就是入定觀察,觀察一下你心裏在想什麼,他這一觀察,你心裏想什麼是跑不掉的。象此地所說的億那由他,百千佛刹衆生的心念通通知道,這不是阿羅漢的他心通,一般菩薩也做不到,這是諸大菩薩的他心通,就是一切衆生的起心動念他是了如指掌。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啊,心裏面應該清楚,我們是否要往生,不是口頭上發願,而是不是有這個真心,願往生的心念,如果有,極樂世界的菩薩全知道。反過來呢,如果還不想去,口上喊著想去,極樂世界人也知道。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要學習的他心通的真正功能他的作用表現在哪些地方,有這種能力到底是幹什麼的。很多人都想啊,如果我有這個能力,我就知道某某人心裏想什麼,的確是這樣,我們從佛法修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種能力是爲了更好的幫助衆生,不是說有一個窺探別人心裏隱私的這樣一種好奇心才去修這個他心通,不是啊,是知道衆生心中所想,才能更好地去幫助他。換一句話說,這個願對修行人來說是慈悲心具體的落實。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學佛的同修,都常常講要度衆生,這個口氣有點大了,但還是要說的,衆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法呢這就不得而知了,有很多情況下,是把衆生度到陰暗的地方去了,跟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往前沖。真正要度衆生,我們把話說白了,度衆生就是爲衆生服務,過去毛澤東講過一句話,爲人民服務,實際上就是度衆生,現在這個口號不大喊了,爲人民服務實際上還在服務,多一個字,爲人民幣服務,爲人民服務沒有理由,如果是爲人民幣啊可以服務。現在社會真的人唯利是圖,已經忘掉了人應該要盡的責任和義務。那麼學佛的同修,我們一進佛門,頭一樁事情就是發願,這一點任何一個法門都是相同的,無一例外,發的願也是相同的,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

  

說白了,我們來學佛,這一入佛門老師就告訴我們,學佛是爲了什麼呢?不是爲了發財,當然不是說學佛不可以發財,也不是爲了升官,更不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私人的某種目的,通通不是。真正發心學佛,發心純正是爲了幫助更多的苦難衆生,我才向佛菩薩學習的。佛菩薩的精神、慈悲、偉大,值得我向他學習。雖然我們現在還沒學到,但是不能沒有這個心願,佛菩薩來到世間,沒有別的,就是爲衆生服務。所以學佛先發這個願,然後從自己做起,開始爲衆生服務。外面的衆生先不要說,度不了,先把自己這個衆生度好,然後再度自己身邊的衆生。我們身邊衆生不少,不要貪心,這幾個就夠我們度了。有同修不甘心,這幾個衆生,哎呀,太少了,我要到外面廣度衆生。實際上就這幾個我們尚且沒有能力去幫助,再多一點,我們還能應付得了嗎?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這個問題,很多學佛同修,常常感歎,說什麼呢,外面衆生好度,家裏衆生難度,好象外面的衆生比較溫柔,家裏面的衆生剛強難化,這似乎是共同的。新加坡這樣,馬來西亞也差不多,中國也不例外,人一走出去,感覺外面衆生好度一些,一回到家裏面,這幾個衆生的確很不容易。但是,我們應該這樣想一下,這些衆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是否真的用一顆真誠心、慈悲心、無私的愛心去爲他們服務,如果這個真誠的慈悲心一旦發出來,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那麼這一願,所強調的實際上重點就在這裏,我們了解我們面對的衆生他心裏面想什麼嗎?學佛同修,一學了佛,都有個好的心願,哎呀,這個佛法太好了,念佛太殊勝了,我今天回家,什麼事情不幹,把我家那一位叫過來,好好給他上課,明天開始念佛。這是我們想的,可人家是不是這麼想。有人說了,我這樣想是好的,佛這麼教的,念佛絕對好的,這話一點也不假,你念佛是好的,你要強迫別人也跟著你念佛就不一定是好事。我們自己學佛,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吃素,好好的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好的。但是,如果以我們的這種方式,去強製性的要求別人就未必是好的。怎樣才能夠更好的去幫助我們想幫助的衆生呢?佛告訴我們,首先你要了解這個衆生的需要,經上不是說嗎,菩薩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沒讓衆生生歡喜心反而讓人家生煩惱了。你如果在家有一點權威,他看到你沒辦法不念阿彌陀佛,可是念一句心裏面恨死了阿彌陀佛,心想最好沒有阿彌陀佛,他不是心甘情願,他也不知道爲什麼要念。真正要想幫助我們想幫助的這些衆生,首先給予真正的關心和愛護,學佛同修從這個地方去落實我們發的大願,而實際上就是這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情,把我們修行的功夫全部展現出來了,一點也隱藏不了。

  

學佛就是生活,念佛同樣還是生活,學佛的同修把我們學的佛法,能夠巧妙地用在生活中,才能得到佛法現前的真實利益。能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在度衆生,在落實我們所發的大願,真正給衆生幫助。那麼現代人講到愛心,學佛人講到慈悲,有很多時候是一廂情願的。因爲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個話最常聽到。因爲我愛你,所以你不准跑,因爲我對你很關心,所以你不能給我鬧矛盾,你只可聽我的,你不可以有別的意見。曾經有這麼樣一對夫妻,這夫妻兩個從結婚以後每一天家裏的生活總是不能和諧,爲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每一天鬧得不亦樂乎。這個太太比較愛幹淨,先生比較節減,就是因爲兩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但這兩種生活習慣都蠻好,可是都以自己的生活習慣要求對方,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舉一個例子,吃蘋果的時候,太太拿起蘋果,因爲愛幹淨啊,洗了又洗還不行,蘋果皮全削掉。講衛生啊,先生看到了就在旁邊說,哎呀,你這浪費啊,現在科學證明,這個蘋果的營養一大半都在蘋果皮裏,你把蘋果皮丟掉多浪費啊。爲了吃一個蘋果,能吵一天。可是就是這樣,彼此互不相讓,後來,先生想著就這麼點小事情自己都沒辦法處理,感覺很沒面子。他有一個老師,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有一天就想去向老師請教,有什麼方法能把蘋果吃好,能把這樣家庭瑣事處理好。帶著太太去見這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聽了他們的矛盾之後,笑了笑,說事情太簡單了,你們只要按我說的去做,保准你們的生活非常幸福,非常和諧。不就是吃蘋果嗎?很簡單,太太不要改自己的生活習慣,照樣把水果皮削掉,先生不是怕浪費嗎,把蘋果皮收起來自己吃,太太每一次把蘋果皮都留下來送給先生,先生就快快樂樂地去吃。這樣既不會浪費,也不會感覺到不講衛生,兩個人的習慣都照顧到了。先生一想,是啊,怎麼以前就沒想起來呢,實際上不是沒想起來,而是從來不會去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啊,我永遠是有理由的,那麼別人就永遠沒有理由了。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瑣碎的事情很多,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思維一下,真正的慈悲,真正的關心愛護,首先是忘我的,不是以我爲出發點。假如我今天是以出家人的身份爲出發點,在我想,最好給大家都剃頭,因爲經上說出家功德不可思議,我今天要帶剃刀來恐怕全跑光了,你跑了我在後面喊,別跑啊,剃頭…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