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总结,当然这些大愿都圆满兑现。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八愿。向下的经文,我们明天再接着学习,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四日

  

第三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请掀开经本第26页,从第二行看起,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我们先看这一段经文,这是第九愿,他心通愿。这一愿的大意,也很容易明了,法藏菩萨说,将来我作佛时,往生到我的国土的这些众生,皆得他心智通,都具备他心智通的能力,这个能力之大,不可思议。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那由他是古印度的数字单位,相当于中国的千万,在这个地方,他不是一个具体的数目字。说明数量之多,不可思议,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的众生,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极乐世界人全知道,这个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简单说一下,他心通是个什么概念。学佛的同修都听过,佛门里面讲神通,所谓五通神仙,六通罗汉。一般的神仙具有五通,前面我们说的天眼天耳宿命,还有此地的他心通,后面的神足通,这个五通一般的鬼神都有,漏尽通,唯有证果出离三界的圣者才具备。在这五通之中,证得五通的方法有很多途径,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获得途径有很多。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这是比较常见的。修得,就是修行人心地清净,这种能力自然而然起作用,这并不奇怪。一些大修行人,他能知道过去未来,还有一些外道,他们也修禅定,同样可以有这个能力,禅定发神通,这是修得。报得啊就是他的福报大,就象天人,天人不需要修,他一生天这种能力就具备,还有啊一些幽冥界的众生,鬼道的众生他也有这个能力,他这个能力也是报得,不过是业报,鬼也能够有这些小通并不奇怪。而这个地方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的他心通,不属于修得,你想我们往生,凡夫一个,这个能力哪里来的,阿弥陀佛本愿所加持的。

  

一般凡夫的他心通,能力有限,你譬如有些他心通,可以知道自己的亲人心里面想什么,知道一个两个,三四五个,再多呢就不一定知道了。阿罗汉的他心通虽然很殊胜,但是很多情况下他需要作意,就是入定观察,观察一下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这一观察,你心里想什么是跑不掉的。象此地所说的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的心念通通知道,这不是阿罗汉的他心通,一般菩萨也做不到,这是诸大菩萨的他心通,就是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他是了如指掌。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啊,心里面应该清楚,我们是否要往生,不是口头上发愿,而是不是有这个真心,愿往生的心念,如果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全知道。反过来呢,如果还不想去,口上喊着想去,极乐世界人也知道。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要学习的他心通的真正功能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有这种能力到底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都想啊,如果我有这个能力,我就知道某某人心里想什么,的确是这样,我们从佛法修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种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众生,不是说有一个窥探别人心里隐私的这样一种好奇心才去修这个他心通,不是啊,是知道众生心中所想,才能更好地去帮助他。换一句话说,这个愿对修行人来说是慈悲心具体的落实。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学佛的同修,都常常讲要度众生,这个口气有点大了,但还是要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度法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有很多情况下,是把众生度到阴暗的地方去了,跟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往前冲。真正要度众生,我们把话说白了,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过去毛泽东讲过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度众生,现在这个口号不大喊了,为人民服务实际上还在服务,多一个字,为人民币服务,为人民服务没有理由,如果是为人民币啊可以服务。现在社会真的人唯利是图,已经忘掉了人应该要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学佛的同修,我们一进佛门,头一桩事情就是发愿,这一点任何一个法门都是相同的,无一例外,发的愿也是相同的,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说白了,我们来学佛,这一入佛门老师就告诉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发财,当然不是说学佛不可以发财,也不是为了升官,更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私人的某种目的,通通不是。真正发心学佛,发心纯正是为了帮助更多的苦难众生,我才向佛菩萨学习的。佛菩萨的精神、慈悲、伟大,值得我向他学习。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学到,但是不能没有这个心愿,佛菩萨来到世间,没有别的,就是为众生服务。所以学佛先发这个愿,然后从自己做起,开始为众生服务。外面的众生先不要说,度不了,先把自己这个众生度好,然后再度自己身边的众生。我们身边众生不少,不要贪心,这几个就够我们度了。有同修不甘心,这几个众生,哎呀,太少了,我要到外面广度众生。实际上就这几个我们尚且没有能力去帮助,再多一点,我们还能应付得了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学佛同修,常常感叹,说什么呢,外面众生好度,家里众生难度,好象外面的众生比较温柔,家里面的众生刚强难化,这似乎是共同的。新加坡这样,马来西亚也差不多,中国也不例外,人一走出去,感觉外面众生好度一些,一回到家里面,这几个众生的确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想一下,这些众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是否真的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无私的爱心去为他们服务,如果这个真诚的慈悲心一旦发出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那么这一愿,所强调的实际上重点就在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面对的众生他心里面想什么吗?学佛同修,一学了佛,都有个好的心愿,哎呀,这个佛法太好了,念佛太殊胜了,我今天回家,什么事情不干,把我家那一位叫过来,好好给他上课,明天开始念佛。这是我们想的,可人家是不是这么想。有人说了,我这样想是好的,佛这么教的,念佛绝对好的,这话一点也不假,你念佛是好的,你要强迫别人也跟着你念佛就不一定是好事。我们自己学佛,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吃素,好好的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好的。但是,如果以我们的这种方式,去强制性的要求别人就未必是好的。怎样才能够更好的去帮助我们想帮助的众生呢?佛告诉我们,首先你要了解这个众生的需要,经上不是说吗,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没让众生生欢喜心反而让人家生烦恼了。你如果在家有一点权威,他看到你没办法不念阿弥陀佛,可是念一句心里面恨死了阿弥陀佛,心想最好没有阿弥陀佛,他不是心甘情愿,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念。真正要想帮助我们想帮助的这些众生,首先给予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佛同修从这个地方去落实我们发的大愿,而实际上就是这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把我们修行的功夫全部展现出来了,一点也隐藏不了。

  

学佛就是生活,念佛同样还是生活,学佛的同修把我们学的佛法,能够巧妙地用在生活中,才能得到佛法现前的真实利益。能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度众生,在落实我们所发的大愿,真正给众生帮助。那么现代人讲到爱心,学佛人讲到慈悲,有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个话最常听到。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不准跑,因为我对你很关心,所以你不能给我闹矛盾,你只可听我的,你不可以有别的意见。曾经有这么样一对夫妻,这夫妻两个从结婚以后每一天家里的生活总是不能和谐,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每一天闹得不亦乐乎。这个太太比较爱干净,先生比较节减,就是因为两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两种生活习惯都蛮好,可是都以自己的生活习惯要求对方,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举一个例子,吃苹果的时候,太太拿起苹果,因为爱干净啊,洗了又洗还不行,苹果皮全削掉。讲卫生啊,先生看到了就在旁边说,哎呀,你这浪费啊,现在科学证明,这个苹果的营养一大半都在苹果皮里,你把苹果皮丢掉多浪费啊。为了吃一个苹果,能吵一天。可是就是这样,彼此互不相让,后来,先生想着就这么点小事情自己都没办法处理,感觉很没面子。他有一个老师,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有一天就想去向老师请教,有什么方法能把苹果吃好,能把这样家庭琐事处理好。带着太太去见这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听了他们的矛盾之后,笑了笑,说事情太简单了,你们只要按我说的去做,保准你们的生活非常幸福,非常和谐。不就是吃苹果吗?很简单,太太不要改自己的生活习惯,照样把水果皮削掉,先生不是怕浪费吗,把苹果皮收起来自己吃,太太每一次把苹果皮都留下来送给先生,先生就快快乐乐地去吃。这样既不会浪费,也不会感觉到不讲卫生,两个人的习惯都照顾到了。先生一想,是啊,怎么以前就没想起来呢,实际上不是没想起来,而是从来不会去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啊,我永远是有理由的,那么别人就永远没有理由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琐碎的事情很多,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维一下,真正的慈悲,真正的关心爱护,首先是忘我的,不是以我为出发点。假如我今天是以出家人的身份为出发点,在我想,最好给大家都剃头,因为经上说出家功德不可思议,我今天要带剃刀来恐怕全跑光了,你跑了我在后面喊,别跑啊,剃头…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