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要義 (李恒钺居士講)

  

佛教要義

  李恒钺居士講

  

許巍文居士記

  

緣起

  

(一)佛教的簡要解釋

  

(二)對于佛教的需要

  

(叁)佛教的目標

  

(四)佛教的理論

  

(五)佛教的實踐

  

(六)佛教的優異點—特好之處

  

  

  緣起

  周炳煌居士和我談到,假如要宏揚佛法,真不知道從那兒說起好,比如基督教有一部聖經,只要一句“信者升天得救”的話,就可以做代表,反看佛教不知道拿什麼做代表好,任何宗派似乎都可以做代表,但是任何宗派似乎又都不完全,所以他希望我能用一兩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對佛法的要義全部說出來。現在有此機會對大家面講,最好請人紀錄出來,將來如能夠印出來,那是更好了。

  佛教要義共分成六節來講,就是:

  一、佛教的簡要解釋

  二、對于佛教的需要

  叁、佛教的目標

  四、佛教的理論

  五、佛教的實踐

  六、佛教的優異點

  現在分別的來說明它。

  (一)佛教的簡要解釋

  最先答覆周居士的第一個要求,用一句話代表整個佛法:這句話就是“以自己的志願力與行爲力使內心漸漸增上達到解脫成佛的最高目的”。這句話要解釋的,根源于一種理論往往演出很多不同的道理來,如果不說出來就難懂了。比如說基督教主張信上帝的升天,而我們的佛教念佛法門主張一心不亂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兩種方法的矛盾,怎麼解釋?固然可以說,上帝的力量大才可以使喚我們去他那兒,但是如果我不信,上帝仍然使得我去天堂,這才是真功夫,現在仍然要我“信”才能去天堂,那麼仍然是我的信願行爲力量使我去的,否則但憑上帝的意志就可以決定去與否,何必要藉信仰與禱告的力量呢!同理、佛法也是這樣,要靠自己一心的念佛,靠自己的志願與行爲,方才能夠與佛相應,否則任你怎樣念,是沒法往生的。所以根本的關鍵仍然在于自己的信願與行爲力,這樣的努力增上,漸漸進步,才達到成佛的道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極樂世界也如此。

  以下就開始講整個佛法的簡約要義,共分五段講。

  (二)對于佛教的需要

  天下任何事物的産生,必定是有需要,否則就不會發生。佛教爲何産生的,也因爲是有此需要,需要的理由,今在下面略加說明。

  人的生活分兩方面,一方面是物質的生活,一方面是精神的生活。但是我們平時只重視物質方面,不但要吃喝穿睡,還要幸福,要升官發財,來求得眼耳身心的舒適;爲求眼的享受,去看電影去看戲,爲求耳的享受,去聽音樂和歌聲;爲求舌的享受,去吃美好滋味的食品;爲求身體的享受,去運動遊泳遊山玩水等等,這都是物質的享受,至于另一精神方面,我們卻一點也沒有注意。其實,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增上,正都是日常生活上最重要的事,絕對不可以缺少的!

  我們再看平日身體是會生病的,病了少不得請醫生醫好它!如果發覺並沒有病,只是身體瘦弱,不能應付日常工作,就要吃點營養補補,這都是我們知道做的。不但如此,即使身體已經很好了,還要希求更好一點,所以用體操打拳等來訓練,因爲身體愈健壯愈舒服。另一方面,精神也是一樣會生病的,也會痛苦得不得了,我們也願意去醫好它,但這不是醫院的醫生所能勝任,必須另找其他的方法,有些人精神沒有毛病但是很衰弱,不能應付艱難的工作,永久得不到快樂,這種精神上的不健康,也不是營養和鍛煉身體所能改正過來的,也需要另行設法。不但如此,有些人精神已經很好但希望更好點,更舒服點,用體操等辦法不能使它更增上,那麼也要另求他法,方才說過的種種都是屬于精神心理方面的,要醫治精神心理方面的毛病,或使它更健全的方法,就是佛法,就是佛教,所以這的確是人人需要的。我們試想想看,是願意過一種憂愁煩惱欠缺的生活,還是願意過一種圓滿健全美滿的生活呢?如果是願意後者,就需要佛教。還有我們生活上的一切,世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誰也留不住;死和病,人人沒法避免,這都是世上最痛苦最可怕的,用物質的辦法都不能解救,唯有用佛法來解救。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毛病的。我們看看人家,有些人一天到晚煩惱,有些人修養有素,一天到晚自由自在,內心平安高興,又有些人從前脾氣很大,學佛以後變得和和氣氣的,使人羨慕,這才是學佛的好處呢!

  (叁)佛教的目標分叁方面來說:

  一、在究竟方面說

  二、在來世說

  叁、在現世說

  叁、一 究竟方面:

  學佛最高的最後的目的就是了脫生死,什麼是了脫生死,佛法說生生死死,無有完了的時候,很是痛苦,我們要解除這個痛苦;就是除去生死的大事。關于了生脫死四個字有人誤會,以爲臨終的時候很好,很平安沒有懼怕就是了生脫死,這是誤解。固然,證果的人,有修行的人,開悟的人等,在臨終時有瑞相,不畏懼,無痛苦的,這當然不壞,但這並不就是“了生死”,不是究竟的目標,因爲生天或往生其他善處固然很好,但並不是究竟的目的。所以佛法究竟的目標,並不只是爲了死得好,而是生死斷滅,達到涅槃,生死之流斷結。不是生活得如何好,死得如何自然,必須是不生不滅,這才是佛教的最高點,這才是佛教駕乎其他宗教之上的獨特點,這是最高最究竟的處所。佛和阿羅漢就是達到涅槃的覺者,還有辟支佛(獨覺,無佛時的自覺者)也是,除此以外,即使是菩薩也未了生死,否則將無法度生,所以菩薩是“留惑潤生”,即故意不斷生死,留一點來幫忙人家(可以享涅槃樂而不享)來廣度衆生。這樣可以證明“了生脫死”的確是指切斷生死之流,而不是指死得好的,因爲大菩薩都是有修證在死時都表現得好呢!

  附帶解釋一點誤解,就是“焦芽敗種”這句話表面上的意義,是指已經發過的芽被燒過,或者沒有發芽的種子已經腐敗了。佛在世時說羅漢是“焦芽敗種”,人家以爲佛在責罵羅漢不好,這是錯誤,因爲這話就是了生死的意思,假使芽不焦,就生死延續,以後不再受生,不正是和焦芽一樣麼?所以這並不是壞話。但是佛教最究竟的目標,不但自己要“了生死”,並且要度一切衆生“了脫生死,永離輪回”。

  叁、二 在來世說:

  如果我們沒有了生死就應當圖來世,爲了來世,福慧增上,一點一點好起來,所謂修修來世,這也是佛教的目標之一。

  叁、叁 在現世說:

  最近的目標,就是要使現世得到安樂,所謂拔苦與樂,希望自己是一天天的好起來,並且幫忙人家也如此。

  所以在來世福慧增上方面說,即常說的“化娑婆爲極樂”,終久必定可以到達此目標的。在現世得安樂上說,就是常語所說的“和平福祉”。因此我們修行,現世即可得好處,如內心好外境好,增加工作效率,對事更有感應,求什麼得什麼,要什麼有什麼,這都是修行的結果。所以佛教用途太大,要了生死的快來,要修來世的快來,僅思圖現世好的,仍是要來學佛啊。

  (四)佛教的理論

  佛教的理論很多,有幾種是最簡明最主要最能概括整個佛理的,分別的拿出來談談,這就是“叁法印”“四谛”“業”“緣起”等等。

  叁法印

  法印的“印”,就是有效用有效力有用處的標准;如官印、私章等都含有代表性的,權威性的,基准性的。所以“叁法印”就是有叁條理論,叁條標准,足以代表整個佛法的意思。

  一、諸行無常

  一切的一切都沒有長久性,過去的就沒有了,這是世上一切的定律。

  二、諸法無我

  一切的事物沒有一個真正永恒的個體。事實上只是許多不同的因緣合起來的,沒有固定的真實體的存在。不是嗎?過幾十年連我們自己都會變得沒有的,那裏有固定的個體。

  叁、涅槃寂靜

  在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和上面兩條相反的,寂靜是清涼純淨,舒服,正好和世上熱鬧煩惱等相反,就也是將煩惱無常等等除盡的意思。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以上是將叁法印分別來講,現在再會總來說一說,首先,應當解釋爲什麼叁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而其他的理論不是,因爲1、這叁條法印包括其他的理論(其他的理論由此生出和發展)。2、只有這條法則,才能使人達到最究竟的目標,其他的理論雖好,只能達到其他的目標(如生天來世好等),與此不符合,不能究竟解脫。

  我們日常生活中,以爲一切是常久的,以爲我是實在固定的我,這都是錯誤的認識,所以有時候看見人家死去的時候,方才知道平常太認真,太著相。所以我們應當知道日常的事決沒有什麼最要緊的,慢慢的了解世間現象,原是不固定,變化的,自然而然可以達到涅槃永久究竟的大路上去。但話雖然如此講,實際上往往距離很大,這因爲:

  (一)難得弄明白這個道理—多生多劫都是習慣的生活在與真理相反的環境裏,一下醒悟不過來。有時偶爾因爲受了打擊,也感到往事如煙,但時過境遷,又忘去了。

  (二)難做到—說容易,做難。

  有人在叁法印中加了一句“諸受是苦”,而成爲四法印,因爲有人感到有時也有快樂,但快樂不長久,快樂一完就苦了,而且快樂也是比較出來的,習慣了也就不感到快樂。但是平日多是說叁法印,拿諸受是苦包括在無常無我裏面了。總之一切事物的不固定,不實在性、幻性就是無常無我的說明,我們如果擺脫了這無常無我的苦痛,就是涅槃。佛教的理論並不複雜,就是這些,但是爲了適應衆生,佛常換個方法說明,比如說,下節要說的“四谛”,就是一例。

  四谛—苦…

《佛教要義 (李恒钺居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淫報啓示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