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要义 (李恒钺居士讲)

  

佛教要义

  李恒钺居士讲

  

许巍文居士记

  

缘起

  

(一)佛教的简要解释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三)佛教的目标

  

(四)佛教的理论

  

(五)佛教的实践

  

(六)佛教的优异点—特好之处

  

  

  缘起

  周炳煌居士和我谈到,假如要宏扬佛法,真不知道从那儿说起好,比如基督教有一部圣经,只要一句“信者升天得救”的话,就可以做代表,反看佛教不知道拿什么做代表好,任何宗派似乎都可以做代表,但是任何宗派似乎又都不完全,所以他希望我能用一两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对佛法的要义全部说出来。现在有此机会对大家面讲,最好请人纪录出来,将来如能够印出来,那是更好了。

  佛教要义共分成六节来讲,就是:

  一、佛教的简要解释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三、佛教的目标

  四、佛教的理论

  五、佛教的实践

  六、佛教的优异点

  现在分别的来说明它。

  (一)佛教的简要解释

  最先答覆周居士的第一个要求,用一句话代表整个佛法:这句话就是“以自己的志愿力与行为力使内心渐渐增上达到解脱成佛的最高目的”。这句话要解释的,根源于一种理论往往演出很多不同的道理来,如果不说出来就难懂了。比如说基督教主张信上帝的升天,而我们的佛教念佛法门主张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两种方法的矛盾,怎么解释?固然可以说,上帝的力量大才可以使唤我们去他那儿,但是如果我不信,上帝仍然使得我去天堂,这才是真功夫,现在仍然要我“信”才能去天堂,那么仍然是我的信愿行为力量使我去的,否则但凭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决定去与否,何必要藉信仰与祷告的力量呢!同理、佛法也是这样,要靠自己一心的念佛,靠自己的志愿与行为,方才能够与佛相应,否则任你怎样念,是没法往生的。所以根本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己的信愿与行为力,这样的努力增上,渐渐进步,才达到成佛的道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极乐世界也如此。

  以下就开始讲整个佛法的简约要义,共分五段讲。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天下任何事物的产生,必定是有需要,否则就不会发生。佛教为何产生的,也因为是有此需要,需要的理由,今在下面略加说明。

  人的生活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生活,一方面是精神的生活。但是我们平时只重视物质方面,不但要吃喝穿睡,还要幸福,要升官发财,来求得眼耳身心的舒适;为求眼的享受,去看电影去看戏,为求耳的享受,去听音乐和歌声;为求舌的享受,去吃美好滋味的食品;为求身体的享受,去运动游泳游山玩水等等,这都是物质的享受,至于另一精神方面,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其实,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增上,正都是日常生活上最重要的事,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我们再看平日身体是会生病的,病了少不得请医生医好它!如果发觉并没有病,只是身体瘦弱,不能应付日常工作,就要吃点营养补补,这都是我们知道做的。不但如此,即使身体已经很好了,还要希求更好一点,所以用体操打拳等来训练,因为身体愈健壮愈舒服。另一方面,精神也是一样会生病的,也会痛苦得不得了,我们也愿意去医好它,但这不是医院的医生所能胜任,必须另找其他的方法,有些人精神没有毛病但是很衰弱,不能应付艰难的工作,永久得不到快乐,这种精神上的不健康,也不是营养和锻炼身体所能改正过来的,也需要另行设法。不但如此,有些人精神已经很好但希望更好点,更舒服点,用体操等办法不能使它更增上,那么也要另求他法,方才说过的种种都是属于精神心理方面的,要医治精神心理方面的毛病,或使它更健全的方法,就是佛法,就是佛教,所以这的确是人人需要的。我们试想想看,是愿意过一种忧愁烦恼欠缺的生活,还是愿意过一种圆满健全美满的生活呢?如果是愿意后者,就需要佛教。还有我们生活上的一切,世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谁也留不住;死和病,人人没法避免,这都是世上最痛苦最可怕的,用物质的办法都不能解救,唯有用佛法来解救。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毛病的。我们看看人家,有些人一天到晚烦恼,有些人修养有素,一天到晚自由自在,内心平安高兴,又有些人从前脾气很大,学佛以后变得和和气气的,使人羡慕,这才是学佛的好处呢!

  (三)佛教的目标分三方面来说:

  一、在究竟方面说

  二、在来世说

  三、在现世说

  三、一 究竟方面:

  学佛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什么是了脱生死,佛法说生生死死,无有完了的时候,很是痛苦,我们要解除这个痛苦;就是除去生死的大事。关于了生脱死四个字有人误会,以为临终的时候很好,很平安没有惧怕就是了生脱死,这是误解。固然,证果的人,有修行的人,开悟的人等,在临终时有瑞相,不畏惧,无痛苦的,这当然不坏,但这并不就是“了生死”,不是究竟的目标,因为生天或往生其他善处固然很好,但并不是究竟的目的。所以佛法究竟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死得好,而是生死断灭,达到涅槃,生死之流断结。不是生活得如何好,死得如何自然,必须是不生不灭,这才是佛教的最高点,这才是佛教驾乎其他宗教之上的独特点,这是最高最究竟的处所。佛和阿罗汉就是达到涅槃的觉者,还有辟支佛(独觉,无佛时的自觉者)也是,除此以外,即使是菩萨也未了生死,否则将无法度生,所以菩萨是“留惑润生”,即故意不断生死,留一点来帮忙人家(可以享涅槃乐而不享)来广度众生。这样可以证明“了生脱死”的确是指切断生死之流,而不是指死得好的,因为大菩萨都是有修证在死时都表现得好呢!

  附带解释一点误解,就是“焦芽败种”这句话表面上的意义,是指已经发过的芽被烧过,或者没有发芽的种子已经腐败了。佛在世时说罗汉是“焦芽败种”,人家以为佛在责骂罗汉不好,这是错误,因为这话就是了生死的意思,假使芽不焦,就生死延续,以后不再受生,不正是和焦芽一样么?所以这并不是坏话。但是佛教最究竟的目标,不但自己要“了生死”,并且要度一切众生“了脱生死,永离轮回”。

  三、二 在来世说:

  如果我们没有了生死就应当图来世,为了来世,福慧增上,一点一点好起来,所谓修修来世,这也是佛教的目标之一。

  三、三 在现世说:

  最近的目标,就是要使现世得到安乐,所谓拔苦与乐,希望自己是一天天的好起来,并且帮忙人家也如此。

  所以在来世福慧增上方面说,即常说的“化娑婆为极乐”,终久必定可以到达此目标的。在现世得安乐上说,就是常语所说的“和平福祉”。因此我们修行,现世即可得好处,如内心好外境好,增加工作效率,对事更有感应,求什么得什么,要什么有什么,这都是修行的结果。所以佛教用途太大,要了生死的快来,要修来世的快来,仅思图现世好的,仍是要来学佛啊。

  (四)佛教的理论

  佛教的理论很多,有几种是最简明最主要最能概括整个佛理的,分别的拿出来谈谈,这就是“三法印”“四谛”“业”“缘起”等等。

  三法印

  法印的“印”,就是有效用有效力有用处的标准;如官印、私章等都含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基准性的。所以“三法印”就是有三条理论,三条标准,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意思。

  一、诸行无常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长久性,过去的就没有了,这是世上一切的定律。

  二、诸法无我

  一切的事物没有一个真正永恒的个体。事实上只是许多不同的因缘合起来的,没有固定的真实体的存在。不是吗?过几十年连我们自己都会变得没有的,那里有固定的个体。

  三、涅槃寂静

  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和上面两条相反的,寂静是清凉纯净,舒服,正好和世上热闹烦恼等相反,就也是将烦恼无常等等除尽的意思。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以上是将三法印分别来讲,现在再会总来说一说,首先,应当解释为什么三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而其他的理论不是,因为1、这三条法印包括其他的理论(其他的理论由此生出和发展)。2、只有这条法则,才能使人达到最究竟的目标,其他的理论虽好,只能达到其他的目标(如生天来世好等),与此不符合,不能究竟解脱。

  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为一切是常久的,以为我是实在固定的我,这都是错误的认识,所以有时候看见人家死去的时候,方才知道平常太认真,太著相。所以我们应当知道日常的事决没有什么最要紧的,慢慢的了解世间现象,原是不固定,变化的,自然而然可以达到涅槃永久究竟的大路上去。但话虽然如此讲,实际上往往距离很大,这因为:

  (一)难得弄明白这个道理—多生多劫都是习惯的生活在与真理相反的环境里,一下醒悟不过来。有时偶尔因为受了打击,也感到往事如烟,但时过境迁,又忘去了。

  (二)难做到—说容易,做难。

  有人在三法印中加了一句“诸受是苦”,而成为四法印,因为有人感到有时也有快乐,但快乐不长久,快乐一完就苦了,而且快乐也是比较出来的,习惯了也就不感到快乐。但是平日多是说三法印,拿诸受是苦包括在无常无我里面了。总之一切事物的不固定,不实在性、幻性就是无常无我的说明,我们如果摆脱了这无常无我的苦痛,就是涅槃。佛教的理论并不复杂,就是这些,但是为了适应众生,佛常换个方法说明,比如说,下节要说的“四谛”,就是一例。

  四谛—苦…

《佛教要义 (李恒钺居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淫报启示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