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年年初,由覺世旬刊中得知大師已于二月在臺北成立中華佛光協會,之後各地紛紛向應,我的同修馬上數次催促我到佛光山去請求大師,來日本成立佛光協會。我心想,每次大師回到臺灣都忙著到處去弘法,弘法時也是數千人參加,怎麼可能有時間接見我。但沒想到去年八月,我上佛光山向依昱法師表示此心願後,依昱法師當晚即向從臺北趕回的大師報告。大師立即指示,隔天在參加文殊講堂學辦的供僧大會的空檔中接見我。當時,大師是參加的兩千多位法師中的主賓,大師當場允諾于十月份應日本朝日新聞邀請到東京弘法時,就爲東京成立佛光協會,要我馬上准備。
旅居日本期間,因平時工作關系,接觸的大多是日本人的圈子,較少認識華僑及留學生團體,一時不知從何著手。幸得到服務于亞東關系協會之孟子雁師姊之介紹,才認識華僑婦女會副會長吳淑娥女士、中華聯合會副會長劉秀忍女士、商藤貿易公司社長陳逸民先生、中山學會葉國榮、中華航空公司謝張芳女士、大同股份公司東京分公司負責人林佳添先生等諸善知識大力協助,了解僑學界之現況,並得到在駒澤大學留學的永傳法師及大正大學留學的永智法師之大力協助,編挂海報、寫信封、並分頭到國慶日慶祝會場及中華學校遊園會會場發通知,在約一個月時間內,終于得以理出一點頭緒,並圓滿地于十月二十七日,承蒙星雲大師親自舉行東京佛光協會之成立典禮。
目前東京佛光協會已有會員一百五十名,准會員近五百名,每星期日舉行共修法會,由永倫法師主持,並舉辦佛光保育班、兒童英文班、插花班、日文班、中文班,並有由數十名年輕菩薩組成之助念團,已有二次助念經驗,十月十日到日本信徒家中助念,所得到的回應及法喜,實在是參與者才能體驗到。平常共修法會中念佛,只是例行功課之一,但助念則必須在一次助念中,幫助往生者往生光明淨土。
此次我能在東京成立一個正法佛教道場,可說是承蒙佛光山星雲大師具有大誓願力所引導。因佛門最重視的是因緣果報的實迹,雖然家母多年來虔誠修持佛法,及虔誠擁護叁寶道場之影響很大,但如果沒有星雲大師的大誓願力接納,我的願望也無法實現,因此無上至誠地感謝星雲上人,以及佛光山許多法師,不辭辛苦光臨此地弘揚佛法。
日本也曾有一段國家笃信佛教的全盛時期。在中學曆史課本有記載關于佛教的曆史事迹,略述如下:
(一)聖德太子執政時代,曾發出“十七條憲法製度”,其中第二條就是教大家要至誠供養“佛、法、僧”叁寶,便能獲得無量的功德。
(二)室町時代,有位統治天下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當時興建的金閣寺,乃使用金箔蓋的莊嚴寺院。後來到了足利義政當將軍以後,興建了銀閣寺,專以使用銀箔蓋的莊嚴寺院留世。
(叁)在日本聖武天皇時代,因天皇發覺到當時日本國內僧伽外表雖然現著出家身分,其實完全沒有道心,行動墮落,甚至曾有許多農民及貧民爲逃避稅金及勞力,紛紛出家沾便宜,原因乃是當時日本沒有叁壇大戒製度;以至天皇發令派幾位僧伽乘船前往中國(唐朝)留學,主要是想找一位德行高深的戒師到日本來傳戒。他們經過九年才拜見到鑒真大師,並應允前往日本傳戒。雖然如此,從中國前往日本,必須坐船經過遙遠的大海才能抵達,曾有許多人不幸中途罹難,以至中國政府禁止人民渡海出國,何況鑒真大師是當時的高僧,被大家尊爲至寶,所以政府不准大師冒險出國。在此情形下,最後只好用密航方式,結果失敗了五次,而鑒真大師的雙眼都失明了。但他前往日本傳戒的意志仍非常堅定,繼續進行第六次的密航,終于完成願望抵達日本。那時受到日本官方及佛教界的熱烈歡迎,然後在“東大寺”大佛殿設立戒壇,首先由聖武天皇親自登壇接受菩薩戒,然後皇太後登壇受戒,另有四百叁十多位僧伽接受出家具足戒。從此以後,對于出家沒有正式受具足戒者,政府就不公認其出家身份,必須被趕出寺院。由于鑒真大師拚命渡日傳戒,挽救了已經墮落的日本佛教界,恢複本來真面目。但是自從鑒真大師第一次渡航計劃失敗以來,已曆十二年,在這期間曾有叁十六名同志喪失生命,並在中途脫落者達兩百多位,到最後始終護持他者只有叁人。最後鑒真大師在日本“招提寺寮房”裏,面向西方安祥歸西,結束了波濤萬丈的一生,時年七十六歲。
此外,在十世紀時,曾有一位“源信”著書“往生要集”,說:“在末法時代,只要能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臨命終時,便能承蒙阿彌陀佛以及諸聖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頗受貴族的歡迎,曾有許多人專誠信仰持淨土法門。
由以上之曆史事迹,使我們了解日本國家原本與中國佛教具有那麼深遠的因緣。只可惜到了現在,因爲在日本出現許多其它宗教,以致佛教道場昔日之盛況已經很難出現了。
因此目前有許多旅日華人都渴望在日本能興建一座中國傳統佛寺,舉行叁壇大戒莊嚴法會,讓他們及日本信衆有機會進入中國叢林道場學習正信佛法。
回向偈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刹那中離五濁 屈伸臀頃到蓮池 蓮華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衆生 巧把鹿勞爲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