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時聽到車輛行駛的聲音,卻睡得很好。
翌晨,四點半醒來,我又開始念著菩薩的聖號,至七點半,大兒子說:“今天是星期日,我們一起上陽明山去。”
于是,我們先搭車到臺北車站,當時天氣十分嚴寒,但,往陽明山的遊客卻大排長龍,過了好久,才坐上車。到陽明山的時候,正下著綿綿細雨,寒氣格外逼人,但見滿山百花怒放—紅、黃、白的各色花朵把山坡點綴得美麗極了,更平添了幾許新春的氣息。從搭車起,一路上,我手持著念珠,默念菩薩的聖號,以至許多遊客不時以好奇的眼光注視著我,但我一點不介意,繼續地念著佛號。
午後,我們回到木柵,我還是一直念著佛號。十四日晨,像往常一樣,我四點半起床念佛,那天早上,大兒子要我和女兒到指南宮,指南宮距離此地只須坐二十分鍾的車子,因時候還早,我留在室內念佛。房子是在叁樓,我推窗向外望去,一片墨綠的山景,呈現在跟簾裏,自我從家裏出來,一直不斷的念佛,毫無牽挂,心靈猶如飄至虛空世界,真是無比的快樂。我繼續不斷的念佛,忽然,我覺得我手上的念珠像是阿彌陀佛垂下來的一條線繩,而我好像浮在虛空中,一不小心松手,就像會跌落萬丈深淵似的,經過了一小時,我把眼睛閉上,刹那間我所持念的佛珠,又形成一串美麗的珠寶,環繞著對面的山景,我的心不禁也隨之飄浮到群山裏;這種心境,真是難以用筆墨形容出來。也許,有人會說,我念佛著魔了,事實上,念佛工夫就是“禅定”,如果內心能夠達到清淨的境界,所見一切都似是如來的妙法相,想起慧峰老法師說過:
“念佛若能看見種種瑞相,表示念佛已有成就,不能算是著魔,因爲念佛的時候,應有十方諸佛護念著,不致于著魔。”在如此情況下,我念到十一點半,才搭車到指南宮。
指南宮並沒有像陽明山上那樣豔美的風景,但也有著各種不同的花木,仍然是令人心曠神怡的,山上風霜寒冷,我們一點鍾時,就搭車返木柵。我仍繼續念,那時又發現一種瑞相—我在不知不覺中輕輕地走在一座無際天橋上,真是微妙至極。
十五日早上我和女兒到士林,女兒上學校注冊,我單獨留在房內念佛。當晚,睡夢中見到一位年約六十歲的老人站在我的眼前。我意念著這大概是住在此地的亡靈,就問他:
“你生前信仰過佛教嗎?”
真是奇怪,他回答一聲:“沒有。”就悄然的消失了。
十六日,我和女兒到基隆參拜觀世音菩薩聖像,在火車上,我仍是專心念佛,到了基隆已十一點多鍾了,下車後,立刻看到觀世音菩薩聖像屹立于山頂上。我們步行到公園門口,隨著石階登上,在途中,看到兩座蓮臺高聳在山上,我們登上蓮座,迎風而立,眺望四周的景色;然後,繼續上山,向兩位女學生問路,她們說:
“由這斜坡一直往前走,不久就可看到寺院了,寺前就是聖像聳立的地方。”
我向她們道謝後,就照她們的指示前進,果然看到寺院正門,寺中央供著金身觀音大士像,另外旁邊還有許多尊觀音菩薩像,一看就知道是屬于“觀音寺”的。虔誠地參拜了以後,我步出寺院,望著菩薩慈容臨海而立。在這靜靜的環境裏,遠眺無垠的海洋,廣闊的青空,所有的妄想、執著,瞬息之間,消失無蹤,更使我整個身心投入觀音菩薩的清淨法性中。
午後,回到士林,又繼續念佛,仿佛閉目之際,觀音菩薩的清淨境界浮現在眼前,自身像是如菩薩般地莊嚴,臨立海邊,靜靜地飄浮在青空中;更使我領悟到,原來觀世音菩薩具有的清淨莊嚴法身仍活在我們世人的內心裏,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
翌日晨,我搭火車回到嘉義,這次的旅行,使我更深感觀世菩薩的大慈力,真是宏遠不可思議,確實引導我離開火宅,達至無上妙境。
念佛祈雨記
近來,時常發生水荒的景象,每當停水時,使大家感到十分痛苦,因爲,沒有水就不能生活了。
記得小時候,很少聽到缺水,大概那時大家生活簡單,人口少,科學不發達,大部份使用井水。現在社會進步繁榮,一般家庭及工業使用水量增加,水庫的水不敷運用,太久沒有下雨,就發生水荒。
記得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夏天,本省發生一次較嚴重的旱災,當時電視也報導,美國同時發生這種災難。例如,熱浪襲擊美國,河川幹烈見底,農作物枯萎,災情嚴重,千余人因此而喪生。美國是最先進的國家,也沒辦法化解。
本省也遭到嚴重的災害,民衆苦不堪言,政府雖然施人造雨,也無濟于事,只好寄望臺風來臨,帶來雨水,可是臺風來了卻只帶來風沙,還引起海水倒灌,反而造成更大損失。
那時我每天利用時間念佛,祈求甘霖下降,可是經過一段時間還是沒有效果,使我非常著急,看著炎熱的太陽,不禁生出恨心,不久突然對面街發生一場火災,使我忏悔不已,心想祈雨應該具備萬分至誠的耐心才是,怎能生出無明之火。經過這次的教訓,我繼續念佛,但有時家務過于繁忙,往往內心無法達到清淨境界,不久,正好小女約一些朋友到阿裏山遊玩,我便跟隨他們同往,居住叁天兩夜,專誠念佛求雨,第一天清晨就起床開始念佛,跟隨遊客徒步到祝山,看到周圍環繞的山峰,內心更是豁然開朗,直到祝山觀日的美景之後,我再獨自徒步下山,邊走邊念佛,因阿裏山天氣特別寒冷,根本沒有夏天,覺得拿念珠的手都麻了,然而看到身旁青翠的樹林,美麗山花,天空密布著白色的祥雲,置身于這種美妙的環境裏,使我覺得仿佛處到西方勝境裏,身心十分快樂。
第二天晚上我到慈雲寺住宿再繼續念佛,當時下了一場大雨,可是回家以後,才知道平地並沒有下雨,于是再繼續念佛,結果每次都發見到天上布滿烏雲,好像即將下雨,可是,卻沒有下雨,使我失望不已,後來,不知經過多少日子,我在後院念佛,恍惚自付:“爲了求雨,我願意每天修持稱念二萬聲佛號,若家務太忙,也要念一萬聲佛號。”
想不到起了這個念頭後,隨即下起雨來,一連好幾天,使旱象完全解除,這次的體驗我領悟到無形中似有諸佛菩薩及天龍八部諸天神在鼓勵著我每天勤誠念佛,便能獲得無上法益。多年來體驗,使我了解到求雨並不是隨時祈求便可獲得,因爲,我曾經爲了求雨,沒有吃飯、睡覺,精誠念佛,直到精疲力竭,終于下了一場大雨,最後我明白,如能至誠修持,在不知不覺中所修功德會積少成多,終于達到願望。最近我發覺在求雨的時候,晚上早一點入睡,最好淩晨叁時左右起床念佛,絕對不能打瞌睡,而且每一句佛號要念得非常清楚,使能達到甚深微妙心境。如果遇到豪雨成災時,也能藉念佛的力量祈求豪雨中止。再說,求雨最不容易,旱災好像是無形火災,必須用佛法的清涼功德水,才能撲滅這種劫難。
過去我能獲得這些感應,可以說冥冥中承蒙諸佛菩薩及諸天神加持所感,希望我所得到的法益能夠引導大家也能共同心,平常就要修持念佛,遇到這種災難時,便能化解。今日科學昌明,諸佛菩薩過去所流傅下來的許多真理,已經逐漸被埋沒,真正發生天災時,並不是科學力量所能挽救,由此可知,世上的物質享受只是暫時性的,轉眼成空,唯有諸佛菩薩所流傳的真理才是永恒不滅。
一九八○年 林慈超 謹記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厭舍品第叁
苟能一日夜出家,百萬劫無惡趣瑕,世世生生生善處,園林常放淨心華。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說出家在家二種勝劣....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獄。
欲求解脫甚爲難。出家閑曠若虛空,自在無爲離系著。
谛觀在家多過失,造諸惡業無有邊。營生貪求無有足,
猶如大海難可滿。......
在家多起諸惡業,未嘗洗忏令除滅。空如愛念危脆身,
不覺命隨朝露盡。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無所隨。
出家菩薩觀世宅,猶如人間微少火。一切草木漸能燒,
世宅當知亦如是。衆生所有衆財寶,更互追求常不足,
求不得苦恒在心,老病死火無時滅。以是因緣諸世尊,
說于叁界爲火宅。若欲超過叁界苦,應修梵行作沙門。
叁昧神通得現前,自利利他悉圓滿。......
爾時世尊告諸長者,善哉善哉!爾等發心,樂欲出家。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
○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叁惡道。”
○僧祇律雲:“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六千六百六十歲叁途之苦。乃至醉中剃發,戲裏披衣,一曏之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愛舍親,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一、往生比丘
蓮宗初祖 慧遠大師
晉朝慧遠大師,俗姓賈,雁門樓頌人。從幼小時就好學,博覽易、詩、禮、書、樂、春秋六經。尤其精通“莊子”、“老子”。
當時道安法師在大行恒山建寺,慧遠前往皈依,聽道安法師,宣講“般若經”,因而豁然開悟。于是正式投入法師座下,潛心受教,平日非常用功,誦經頗勤,日以繼夜,法師贊歎說:“今日把佛道流通于東上的,這個聖職擔子恐怕落在慧遠身上了吧?!”
晉朝太元六年,經過浔陽地方,看到盧山十分闊曠,很適合往居修行,就建立了精舍,名之爲“龍泉寺”。那時候同門慧永法師,他先在盧山西林,要邀他一同在西林共修,然而他的道侶頗衆,西林那裏容納不下,當時桓伊刺史,就爲他立寺在山東,號稱“東林”。
慧遠大師就率領學衆在那裏共修,並且開鑿了池子,遍種蓮華。在池水上立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作爲共修者日夜行道之節,不久四方清修之士聞風前來的,一百二十叁人。慧遠大師說:
“各位來到,豈能無意向西方淨土麼?”
于是塑造莊嚴的西方叁聖像,建立“蓮社”命劉遺民居士撰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下。有王庸之等好幾位居士…
《念佛感應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