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寶爲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亦以二寶。如是行行相值,枝枝相准,花花相順,果果相當,乃至周遍世界,不可勝視。
樹網宣音
小本經雲: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德水香花
大本經言:生西方者,若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至腰、至頸,亦複如是。調和冷暖,無不順適。既出浴已,各坐蓮花之中,自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吹諸寶花,皆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衆之上。極目明麗,花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大衆有欲聞法者,有欲聞音樂者,有欲聞花香者,有皆不欲聞者,各如其意,不相違忤。
鳥宣偈頌
小本經雲: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雲: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五根: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法是生起聖道的根本,固比稱“根”。五力:五根堅固所發出的力量,包括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菩提分:五根、五力所顯發出來的七科覺悟,包括擇法菩提分、精進菩提分、喜菩提分、輕安菩提分、念菩提分、定菩提分、慧菩提分。八聖道分:又名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景象殊勝
大本經言:刹中諸上善人,壽皆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聞語言。其面目,皆端正淨好,無複醜陋。其體性,皆智慧勇健,無複庸愚。凡所存念,無非道德。形諸談說,無非正事。各相愛敬,無或憎嫉。各通宿命,雖曆萬劫,已所從來,靡不知之。複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複知無央數世界,天上天下一切衆生心意所念,複知彼于何劫何歲,盡得度脫爲人,得生極樂世界。
自然飲食
大本經雲:阿彌陀佛刹中,諸往生者,其飯食時,有欲銀缽者,有欲金缽者,有欲水晶琉璃缽者,乃至有欲明月珠、摩尼珠者,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多亦不余,少亦不缺。食已,自然消散,無有渣滓。或但見色聞香,自然飽滿,既已食訖,器皿自去,再欲食時,複現如前。微妙快樂,次于泥洹。
隨宜修習
大本經雲:彼國人民,有在地講經者,有在地誦經者,有在地聽經,思道、坐禅者。亦有在虛空中講經者,有在虛空中誦經者,在虛空中聽經、思道、坐禅者。于是未得須陀洹者,因此得須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此得斯陀含;乃至未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者,因此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各隨其質,欣然適意。(*須陀洹: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意思是初入聖流。斯陀含:聲聞乘中的二果名,意思是一來。修到此果位後,死後到天上做一世天人,再到此世界受生一世,便不來欲界受生死了。阿羅漢:這是聲聞乘的最後果位,到此果位,了脫生死,不再受生。不退轉菩薩:指進入菩薩的初地,在位、行、念叁個方面都不會再向後退)。
音容相貌
佛問阿難:譬如丐者,在帝王側,形相容儀,可相類否?阿難答言:丐者贏陋醜惡,安可比擬帝王?佛言:帝王雖貴,然較之轉輪聖王,猶如丐者;轉輪聖王,僅王四天下,然比忉利天王,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彌陀佛刹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
作觀見佛
《十六觀經》,載頻婆娑羅王之後韋提希,因其子阿阇世王,弑逆,不願住此娑婆濁惡世界,求生西方清淨佛土,佛告以修十六種觀想之法。至第七觀,遂見西方琉璃寶池,遙睹阿彌陀佛,光明相好,伫虛空中,觀音侍左,勢至侍右,世尊遂授記韋提希,及五百侍女,皆生淨土。此用觀想之法,以往生也。然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如來有異方便教汝,故得往生。所以蓮大師雲:觀法深玄,只應守約。守約者,持名之謂也。
稱名見佛
世尊說大《阿彌陀經》,備言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告阿難曰:“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爲阿彌陀佛作禮。”阿難如教作禮,白佛言:“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與菩薩聲聞大衆。”說是語已,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爾時阿難,見阿彌陀佛,容貌巍巍,如黃金山。會中四衆(*四衆:指出家男女二衆及在家男女二衆),悉皆睹見,並見國土一切莊嚴。是時盲者皆見,聾者皆聞,啞者皆語,跛者皆行,地獄餓鬼,皆獲安樂,諸天樂器,不鼓皆鳴。
持名往生
《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按]此段乃一經之要旨,重在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上。
生非易事
佛告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按]前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故信爲入門之要務。人若不信,便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便是無善根,無福德,無因緣矣。如此甘露法門,乃竟于我無分,豈不痛惜!余每誦經至此,不覺毛骨悚然,有時淚下如雨。既複幡然自慰曰:只愁不欲往生耳,果能信得阿彌陀佛真,便是我之善根;果能發得菩提心切,便是吾之福德;果能念得如來聖號,便是吾之因緣,安有不往生之理?《法華經》雲:“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末後付囑
佛告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按]人在叁界中,如在圍城內。急求出路,方能逃脫。及幸而開得一門,可以直達家鄉,機緣豈可錯過?淨土法門者,透出圍城,直達家鄉之路也。釋迦如來,大慈大悲,憫念被圍之人,必受荼毒,所以開此捷徑之門,招人速出。此段經文,是最後叮咛語,不獨教人谛信如來自己之言,並示以信受十方諸佛之語,悲心亦甚切矣。吾輩身荷大恩,無由上報,惟有如說修行,立弘誓願,求生淨土而已。謹將修此法門等,開列于後。
修持法門
每晨:盥漱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便向之),至心奉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四恩:指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叁有:即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頂禮
南無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叁拜或一拜)
南無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南無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南無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一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或十拜或七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叁拜或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或叁拜或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或叁拜或一拜)
菩薩四弘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一拜),煩惱無盡誓願斷(一拜),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拜),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拜)。禮拜訖,即誦《阿彌陀經》,或平日所誦經,或平日所持咒,皆不拘多寡,但須至心持誦。誦畢,即回向西方。略停,即一心念佛。
念佛起止儀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隨念六字名號,或四字名號,或幾百聲,或幾千聲,各隨其力。念完,即念觀音勢至二菩薩名號,即念回向文一遍,回向西方。
若每日所課佛號,多至幾千幾萬聲,當分作幾時念。每念一時,即回向一次。其回向文,有詳有略。詳者,雲棲大師所定;略者,慈雲忏主所定;最略者,即經偈十六句(見後),各隨其力。
十念法門(此爲最忙者設)
每日清晨,盥漱焚香(若無香花,須心上觀想,作無數香花,供養叁寶),合掌面西,至心頂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叁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一拜)
隨合掌面西,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盡一口氣,爲一念,如是十口氣,爲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爲度,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爲功,名十念者,是借氣束心也。作此念已,即念十六句回向偈,偈曰: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唯願慈悲哀攝受,證知忏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我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報恩法門
修淨土者,靜想吾一生以來,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自十月懷胎,叁年乳哺,以及教訓養育,此恩此德,何能上報。又念吾從無量劫來,托生之數,不可窮盡。則父母之恩未報者,亦不可窮盡。此無量宿世父母,現今必有在地獄中,燒煮屠割者;必有在餓鬼中,饑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負重牽犁者。吾若不信有此,是猶母雞被殺,而小雞不信也。吾若不思救度,猶小雞雖見母殺,而不知所以救度也。興言及此,便當涕淚悲泣,舉身投地,代爲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師長眷屬,發菩提心,至心稱念聖號若幹聲。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若有至親骨肉,新遭喪亡者,亦回向在內。
助緣法門
修淨土者,每日清晨,觀想一閻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所殺牛羊犬豕,禽…
《西歸直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