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P37

  ..續本文上一頁“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衆人曆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爲真;利己者私,私則爲假。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又無爲而爲者真,有爲而爲者假。皆當自考。”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爲善而取之,聖人則甯取狂狷。至于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爲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爲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爲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爲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爲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爲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爲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爲善而人知之,則爲陽善;爲善而人不知,則爲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皆受金于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受金則爲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複贖人于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爲優,子路之受牛爲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爲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裏,海內仰之,如泰山北鬥。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攫粟于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衆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爲正,惡者爲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于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爲忏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爲忏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爲半,而二文爲滿也。鍾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爲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爲也。”曰“修仙要積叁千功行,汝此一言,叁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又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叁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德,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爲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嘗興大工,修叁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之,朝廷不從,于事何益,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少。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爲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苦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爲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之降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爲,是謂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爲,斯可貴耳。

  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叁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勸人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爲善?昔舜在河濱,見漁者爭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明哲如舜,何難出一言教衆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爲自身起念,全是爲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迹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當愛者?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爲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爲之獎借,或爲之維持,或爲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爲善?生爲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爲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爲善,雖有形迹,然對症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爲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路,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爲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未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爲命,故財爲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侍。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爲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爲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謙德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醜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霁…

《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欲海回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