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七 (佛化常識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于夢寐之間亦然。友雲勤于念佛,引起自身之魔。然否。

  答:厭眠之鬼,經雲鸠槃荼,屬于四天王之南方增長天王。患者當多念觀音名號。此爲自己業障所致,非關念佛也。

  問:夜夢非常奇怪,毫無次第,既非人之思想所能及,關與鬼神入夢之說,亦不相似。何故。

  答:夢是獨頭意識之現行,與醒時意識不同境界,其奇怪亦宜。然皆過去未來現在之心理片段交參,又何足怪。

  問:睡眠時無知覺,有同于死。(略)答:熟睡時毫無知覺者,因此時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俱伏而不現,非心死也。猶冬日地上無草,非草死也。但草根中萌芽未茁耳。草至春日而複萌,亦猶心至寤時而後覺。若至沒後則心靈已遷,不複存在肉體,故永無知覺矣。此其區別也。

  問:持齋念佛叁年,仍間有淫夢,且對方爲背理不應入夢之人,其病根何在。

  答:病根在多淫欲,縱少身業,意業必多也。

  問:某于民國十叁年秋日,靜坐後,夢見前身是一比丘,法名舍守,又夢頭放淡黃色光,高寬約二寸余。此種夢幻究屬何因。

  答:苟非自己前生之影響,即善神化現之所警覺。是祥夢也。

  (四)感應之認識

  問:前人有誦經時得舍利者,亦有刻經時得舍利者。不知何故。

  答:經本諸佛法身舍,其所得者乃精誠之極,即所謂感應道交也。

  問:“舍利”譯“靈骨”。究生人身何所,有無一定地位。肉身如不焚化,可否得知。呂元益刻龍舒淨土文,木版刻出叁顆舍利(載初機淨業指南),何自而來。不明其義。乞示。

  答:舍利乃焚化後所得,在身安有一定地位,不可得知。佛菩薩舍利俱有靈異往來不可思議,大概是精神專一相互感應。刻板出舍利,其義如是。

  問:居士林有舍利室,其形式如何。

  答:舍利室者室內有舍利塔,塔內供佛舍利者也。室形四方,四壁裝大玻璃,形像重重,能現一塔爲多塔,不可思議。

  問:有謂舍利之大小顔色不一,乃隨緣之深淺而定,非人人能見者,有是理乎。

  答:舍利本爲極細之粒。居士林所供者是白色。至人各異見,亦或可能,本是靈骨,當然有靈異也。

  問:社友蓮居士信佛甚虔,一晚在本社禮佛,甫進佛堂,忽見爐中香煙缭繞,繞近觀之則香焰全無,僅余涼灰。敝友大疑,詢之社中同志,有謂系自己心香者。未蔔其中究竟如何。

  答:此系杜君意識中香塵影子現此幻像,謂之心香當無不可。

  問:去夏至寺念佛虔禱,願一見亡妻,翌日早課下殿天尚未明,假寐床上,乃亡妻竟至予室中,面目衣服了了分明,豈佛有感欤。

  答:此乃一種念力所感,謂仗佛力亦可。

  問:某平生未扳依叁寶,近年亦信佛。臨命終時,助念人(因其哲嗣數人爲叁皈弟子爲念佛助生淨土)見有一人影遠遠入叁聖接引像內。命終半點多鍾,有一陣異香,引磬內發現音樂。二點後,額仍冒熱氣。以上諸端,是否生西瑞相。

  答:信佛即是皈依。助念時本人當亦念佛。念佛往生現瑞宜也。

  問:北平拈花寺首座和尚省元。前清廪生出家,夙修淨業,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坐化之室,異香數日不散。予于和尚圓寂之第四日入其室觇之,室中空無一物,進門果異香撲鼻,顧其香氣與世間沈檀等諸香迥然不同,似乎一種香木之香,然畢竟不可言說,但亦無殊勝妙感。是予之障深罪重福緣淺薄,故不獲殊勝妙感乎。

  答:如此異香不散,已是往生淨土之征。無甚勝妙,殆爲日已久之故。

  問:持誦經咒,功德無量,又雲若見網捕生類者,持誦七佛名號,或往生咒揭谛咒等,可使網捕者不獲。但屢試不驗,雖由誠意少惑業多所致,然則此項持誦功德目下不生效力已落空亡,而持誦功德生于何處。

  答:此種都要論感應,感而不應者,有障故也。魚類業重,是彼有障,非汝無功也。又此功德雖不見應于此,終不空亡,仍可見應于彼,但我等自無道眼見不及耳。世間因果複雜,慎勿謂無功德也。

  問:求佛加護當用何法。

  答:勤修供養禮拜贊歎忏悔發願等法,以及誦經持咒念佛等法,自然得佛常加護念。

  問:見問答章無淨室念誦做回向,祗須閉目著想。仆亦蝸居不淨素來閉目著想在極樂處如見彌陀,描摹心切,竟身入其中矣。此是魔否。

  答:此亦是一種感應非魔也。但當平易處之。經雲,若作聖解,則受群邪。

  (五)俗務之指導

  問:或問何謂大雄寶殿及臘八粥之由來。乞代答。

  答:佛稱大雄,出楞嚴經。經雲大雄大力大慈悲。又佛將成道,出雪山,浴于尼連禅河,受乳糜之供。今食臘八粥,即食乳糜之遺意,所以紀念成佛也。

  問:常人祀神祭祖辄用香燭飯菜等,飯菜系布施,而用香燭燈等有違佛製否。

  答:燭以明幽,香以達信,並可以資鬼神之身,故用之亦不違佛製。

  問:僧尼挂單朝山,如朝南海等地,是居士亦可挂單否。

  答:居士宜供養僧,沒有吃十一方之理。故無此辦法。

  問:建築廟宇及居士林等,密教頗有種種儀式,但不知在顯教方面亦有何種經典說其儀式者否。

  答:所雲魏築儀式,未知何指。是否爲如破土落成等典禮。顯教中此等儀式有否,須查律藏小乘經中之無常經,弘一法師曾書寫流通,其序文有凡斬伐樹木及建築屋舍時,均須念誦此經之語,不但爲送亡而已。按佛門禮製均載律藏,現在通行之清規作自禅門之百丈,已變通古製矣。未知今律門所行者如何也。

  問:甯省寺廟破壞居多,居士民衆出資補修作念佛堂,住持無人,請居士暫住。居士夫婦住寺分居同居,何者相宜。

  答:應分居。因寺宇爲修梵行之地,暫管之人,宜身心清淨,免致汙僧伽藍之嫌。

  問:五九月十叁日,因祭祀關帝獻牲唱戲祈保平安。如何。

  答:關帝曾于智者大師處受五戒,不宜祭以血肉,應用蔬菜。余不妨。

  問:敝鄉常地有人毀廟宇壞神像,未知有果報否。其神豈無靈感乎。

  答:當有果報,但時緣未至而未遭,或事相不顯而不覺,遂若無靈感耳。

  問:直接毀拆佛寺者,要何時方能受遭果報,或應得如何報。

  答:應墮地獄。但何時受報要視有無福業維持而定遲速,速則現身即報耳。

  問:佛教對于鬼神認爲異端不可信的,然則上梅靈道研究會,是鬼神的作用還是佛的佛用。

  答:鬼神在佛教中認爲六凡衆生之一,佛教中認佛爲至聖,如認鬼神爲聖者,乃目爲異端耳。如其鬼神亦信佛者,則此鬼神亦爲佛教徒,非異端矣。靈道會是自己心力之作用,間有爲鬼神所利用。不可認爲佛力作用。

  問:學佛者可否行醫。有謂行醫難免錯誤,刀筆殺人。有謂拯民疾苦,功同良相。大約醫而良,則後說是也。醫而庸,則前說是也。然錯誤二字,則雖良者亦難雲無。然則行醫之于因果究如何。

  答:醫術救人,須自量力,苟能謹慎,容有錯誤,亦可原諒。至于因果乃定律性質,無可解免,不過有心造者亦有心得報,無心造者亦無心得報耳。

  問:庸醫殺人應坐何罪。

  答:庸醫殺人,屬于誤殺。雖無罪名,不免果報。誤殺人者,人亦誤殺之,因果必不爽也。但時間問題耳。

  問:余曾執行律師職務十年以上,民十六後服務軍政界,倏忽五載。近日家居擬重理舊業,辦案悉本天良,並須力戒虛妄。不知高明贊成否。

  答:律師本以法律保護民衆,亦處高尚導師之地位,世俗視爲貿易生涯誤矣。苟能一秉至公不枉不欺,正是菩薩度人方便,何不可之有。但不可事與願違耳。

  問:曾見海潮音某期內刊載太虛法師钜著,列有一表,認定國防軍警察律師等均爲有爲法中應有之組織,是娑婆世界徒憑無爲法本不足以維治安。老居士對于國家律師製度是否贊成,亦或抱有改善之見解否。

  答:律師如果辦得好,上以輔政治,下以導民俗,亦治平之基也。但新法律與舊道德似有沖突處,宜設法救濟,可建議立法機關耳。

  問:佛律既戒殺,若佛教徒爲法官軍官,依法殺人亦種惡因否。

  答:如果但像機器無容心者,自可免罪。然或事前計劃,事後徘徊,含嗔熾盛,慈愍毫無,欲不受報,恐無是理。

  問:軍人身口意皆伏殺機,交鋒之時,殺人盈野,何以佛弟子可以治軍當兵。

  答:軍在示威以服敵,不在好殺也。至不得已而戰,當以爲民除暴爲前提。故于雄武之中,不失慈悲之念,惟此爲佛弟子所可爲。若夫黩武窮兵,則非佛徒所宜爲矣。

  問:有友托問伊所營業務系包席館,有殺生之咎,不營又無生活之方,有何法兩全。又常遭遇逆境,請指示改良法。

  答:無兩全法。難免逆境,不如改業爲妙。如爲相應起見,提倡素菜館,如功德林蔬食處之類。

  問:一切衆生皆過去父母,固不宜殺且食,然人類中婚娶大事,尚敢爲乎。

  答:此佛製之以令人出家也。

  問:前問衆生皆父母婚娶尚敢爲乎,蒙示雲此佛製所以令人出家也。然不能出家而又不能不婚娶之在家兩衆,有法可以補救婚娶不亂倫乎。

  答:有欲爲亂倫之本,人道作嫁娶之禮,即所以節製其亂,毫無徹底辦法。維摩經雲,“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差堪法爾。

  問:經雲“生死根本淫欲第一。”邪淫爲非禮之行,固不論矣。伉俪間若盡絕之,世界不將無人類耶。

  答:六道衆生,天道優于人道。如果人盡斷淫,則人盡生天。擴充天道範圍,豈非善事。子何愛于多苦少樂之人類,而憂其絕滅耶。按世人每戀戀此百苦交煎之人道而不肯舍,即學佛人亦或不免,並佛典成住壞空之說而亦忘之,殊不可解也。

  問:凡有人在社會曆受煩惱激刺失望等,欲潛心剃度,又因上有慈親下有妻子,仰仗慰養,一時不克如願,應以何策應付之。

  答:語雲,隨緣了宿債。

  問:晚年及五旬,而現時心理頗以長壽爲慮,覺處世無味,頗以度日爲難。高明何以教我。

  答:作塵勞事,自然嫌日長。作佛法事,常苦來日短矣。然不管日長日短,但努力佛法前途,時至則即西歸耳。

  問:若因貧及失業等痛苦,可祈禳許願(許願爲放生施濟持戒)以求今世之福否。(信佛之人固不可求來世之福報然現世之痛苦不知能依仗佛力減輕或除掉否)

  答:應先行其願以俟福,不應空許其願以要求。來世福報非不可求,但不如出世之福大耳。

  問:營謀職位久久未遂,家居既困于食用,複爲婦孺哭擾,夜以繼日,難獲安時,未知是何業報以致于此,當作何忏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此乃求不得苦,系悭貪不施之報。當廣結善緣種福田以忏悔之。但系前業所招或非今業可挽,故須忍受如饴。婦孺亦須率令念佛行善,所謂安貧樂道,自然解除有日也。現在求業可以登報或托職業介紹所介紹,但須有一技之長而性行馴良者,必無失業之憂也。

  古農佛學答問卷七終

  

  

《古農佛學答問卷七 (佛化常識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南無阿彌陀佛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