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 (佛化常识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于梦寐之间亦然。友云勤于念佛,引起自身之魔。然否。

  答:厌眠之鬼,经云鸠槃荼,属于四天王之南方增长天王。患者当多念观音名号。此为自己业障所致,非关念佛也。

  问:夜梦非常奇怪,毫无次第,既非人之思想所能及,关与鬼神入梦之说,亦不相似。何故。

  答:梦是独头意识之现行,与醒时意识不同境界,其奇怪亦宜。然皆过去未来现在之心理片段交参,又何足怪。

  问:睡眠时无知觉,有同于死。(略)答:熟睡时毫无知觉者,因此时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俱伏而不现,非心死也。犹冬日地上无草,非草死也。但草根中萌芽未茁耳。草至春日而复萌,亦犹心至寤时而后觉。若至没后则心灵已迁,不复存在肉体,故永无知觉矣。此其区别也。

  问:持斋念佛三年,仍间有淫梦,且对方为背理不应入梦之人,其病根何在。

  答:病根在多淫欲,纵少身业,意业必多也。

  问:某于民国十三年秋日,静坐后,梦见前身是一比丘,法名舍守,又梦头放淡黄色光,高宽约二寸余。此种梦幻究属何因。

  答:苟非自己前生之影响,即善神化现之所警觉。是祥梦也。

  (四)感应之认识

  问:前人有诵经时得舍利者,亦有刻经时得舍利者。不知何故。

  答:经本诸佛法身舍,其所得者乃精诚之极,即所谓感应道交也。

  问:“舍利”译“灵骨”。究生人身何所,有无一定地位。肉身如不焚化,可否得知。吕元益刻龙舒净土文,木版刻出三颗舍利(载初机净业指南),何自而来。不明其义。乞示。

  答:舍利乃焚化后所得,在身安有一定地位,不可得知。佛菩萨舍利俱有灵异往来不可思议,大概是精神专一相互感应。刻板出舍利,其义如是。

  问:居士林有舍利室,其形式如何。

  答:舍利室者室内有舍利塔,塔内供佛舍利者也。室形四方,四壁装大玻璃,形像重重,能现一塔为多塔,不可思议。

  问:有谓舍利之大小颜色不一,乃随缘之深浅而定,非人人能见者,有是理乎。

  答:舍利本为极细之粒。居士林所供者是白色。至人各异见,亦或可能,本是灵骨,当然有灵异也。

  问:社友莲居士信佛甚虔,一晚在本社礼佛,甫进佛堂,忽见炉中香烟缭绕,绕近观之则香焰全无,仅余凉灰。敝友大疑,询之社中同志,有谓系自己心香者。未卜其中究竟如何。

  答:此系杜君意识中香尘影子现此幻像,谓之心香当无不可。

  问:去夏至寺念佛虔祷,愿一见亡妻,翌日早课下殿天尚未明,假寐床上,乃亡妻竟至予室中,面目衣服了了分明,岂佛有感欤。

  答:此乃一种念力所感,谓仗佛力亦可。

  问:某平生未扳依三宝,近年亦信佛。临命终时,助念人(因其哲嗣数人为三皈弟子为念佛助生净土)见有一人影远远入三圣接引像内。命终半点多钟,有一阵异香,引磬内发现音乐。二点后,额仍冒热气。以上诸端,是否生西瑞相。

  答:信佛即是皈依。助念时本人当亦念佛。念佛往生现瑞宜也。

  问:北平拈花寺首座和尚省元。前清廪生出家,夙修净业,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圆寂。坐化之室,异香数日不散。予于和尚圆寂之第四日入其室觇之,室中空无一物,进门果异香扑鼻,顾其香气与世间沉檀等诸香迥然不同,似乎一种香木之香,然毕竟不可言说,但亦无殊胜妙感。是予之障深罪重福缘浅薄,故不获殊胜妙感乎。

  答:如此异香不散,已是往生净土之征。无甚胜妙,殆为日已久之故。

  问:持诵经咒,功德无量,又云若见网捕生类者,持诵七佛名号,或往生咒揭谛咒等,可使网捕者不获。但屡试不验,虽由诚意少惑业多所致,然则此项持诵功德目下不生效力已落空亡,而持诵功德生于何处。

  答:此种都要论感应,感而不应者,有障故也。鱼类业重,是彼有障,非汝无功也。又此功德虽不见应于此,终不空亡,仍可见应于彼,但我等自无道眼见不及耳。世间因果复杂,慎勿谓无功德也。

  问:求佛加护当用何法。

  答:勤修供养礼拜赞叹忏悔发愿等法,以及诵经持咒念佛等法,自然得佛常加护念。

  问:见问答章无净室念诵做回向,祗须闭目著想。仆亦蜗居不净素来闭目著想在极乐处如见弥陀,描摹心切,竟身入其中矣。此是魔否。

  答:此亦是一种感应非魔也。但当平易处之。经云,若作圣解,则受群邪。

  (五)俗务之指导

  问:或问何谓大雄宝殿及腊八粥之由来。乞代答。

  答:佛称大雄,出楞严经。经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又佛将成道,出雪山,浴于尼连禅河,受乳糜之供。今食腊八粥,即食乳糜之遗意,所以纪念成佛也。

  问:常人祀神祭祖辄用香烛饭菜等,饭菜系布施,而用香烛灯等有违佛制否。

  答:烛以明幽,香以达信,并可以资鬼神之身,故用之亦不违佛制。

  问:僧尼挂单朝山,如朝南海等地,是居士亦可挂单否。

  答:居士宜供养僧,没有吃十一方之理。故无此办法。

  问:建筑庙宇及居士林等,密教颇有种种仪式,但不知在显教方面亦有何种经典说其仪式者否。

  答:所云魏筑仪式,未知何指。是否为如破土落成等典礼。显教中此等仪式有否,须查律藏小乘经中之无常经,弘一法师曾书写流通,其序文有凡斩伐树木及建筑屋舍时,均须念诵此经之语,不但为送亡而已。按佛门礼制均载律藏,现在通行之清规作自禅门之百丈,已变通古制矣。未知今律门所行者如何也。

  问:宁省寺庙破坏居多,居士民众出资补修作念佛堂,住持无人,请居士暂住。居士夫妇住寺分居同居,何者相宜。

  答:应分居。因寺宇为修梵行之地,暂管之人,宜身心清净,免致污僧伽蓝之嫌。

  问:五九月十三日,因祭祀关帝献牲唱戏祈保平安。如何。

  答:关帝曾于智者大师处受五戒,不宜祭以血肉,应用蔬菜。余不妨。

  问:敝乡常地有人毁庙宇坏神像,未知有果报否。其神岂无灵感乎。

  答:当有果报,但时缘未至而未遭,或事相不显而不觉,遂若无灵感耳。

  问:直接毁拆佛寺者,要何时方能受遭果报,或应得如何报。

  答:应堕地狱。但何时受报要视有无福业维持而定迟速,速则现身即报耳。

  问:佛教对于鬼神认为异端不可信的,然则上梅灵道研究会,是鬼神的作用还是佛的佛用。

  答:鬼神在佛教中认为六凡众生之一,佛教中认佛为至圣,如认鬼神为圣者,乃目为异端耳。如其鬼神亦信佛者,则此鬼神亦为佛教徒,非异端矣。灵道会是自己心力之作用,间有为鬼神所利用。不可认为佛力作用。

  问:学佛者可否行医。有谓行医难免错误,刀笔杀人。有谓拯民疾苦,功同良相。大约医而良,则后说是也。医而庸,则前说是也。然错误二字,则虽良者亦难云无。然则行医之于因果究如何。

  答:医术救人,须自量力,苟能谨慎,容有错误,亦可原谅。至于因果乃定律性质,无可解免,不过有心造者亦有心得报,无心造者亦无心得报耳。

  问:庸医杀人应坐何罪。

  答:庸医杀人,属于误杀。虽无罪名,不免果报。误杀人者,人亦误杀之,因果必不爽也。但时间问题耳。

  问:余曾执行律师职务十年以上,民十六后服务军政界,倏忽五载。近日家居拟重理旧业,办案悉本天良,并须力戒虚妄。不知高明赞成否。

  答:律师本以法律保护民众,亦处高尚导师之地位,世俗视为贸易生涯误矣。苟能一秉至公不枉不欺,正是菩萨度人方便,何不可之有。但不可事与愿违耳。

  问:曾见海潮音某期内刊载太虚法师钜著,列有一表,认定国防军警察律师等均为有为法中应有之组织,是娑婆世界徒凭无为法本不足以维治安。老居士对于国家律师制度是否赞成,亦或抱有改善之见解否。

  答:律师如果办得好,上以辅政治,下以导民俗,亦治平之基也。但新法律与旧道德似有冲突处,宜设法救济,可建议立法机关耳。

  问:佛律既戒杀,若佛教徒为法官军官,依法杀人亦种恶因否。

  答:如果但像机器无容心者,自可免罪。然或事前计划,事后徘徊,含嗔炽盛,慈愍毫无,欲不受报,恐无是理。

  问:军人身口意皆伏杀机,交锋之时,杀人盈野,何以佛弟子可以治军当兵。

  答:军在示威以服敌,不在好杀也。至不得已而战,当以为民除暴为前提。故于雄武之中,不失慈悲之念,惟此为佛弟子所可为。若夫黩武穷兵,则非佛徒所宜为矣。

  问:有友托问伊所营业务系包席馆,有杀生之咎,不营又无生活之方,有何法两全。又常遭遇逆境,请指示改良法。

  答:无两全法。难免逆境,不如改业为妙。如为相应起见,提倡素菜馆,如功德林蔬食处之类。

  问: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固不宜杀且食,然人类中婚娶大事,尚敢为乎。

  答:此佛制之以令人出家也。

  问:前问众生皆父母婚娶尚敢为乎,蒙示云此佛制所以令人出家也。然不能出家而又不能不婚娶之在家两众,有法可以补救婚娶不乱伦乎。

  答:有欲为乱伦之本,人道作嫁娶之礼,即所以节制其乱,毫无彻底办法。维摩经云,“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差堪法尔。

  问:经云“生死根本淫欲第一。”邪淫为非礼之行,固不论矣。伉俪间若尽绝之,世界不将无人类耶。

  答:六道众生,天道优于人道。如果人尽断淫,则人尽生天。扩充天道范围,岂非善事。子何爱于多苦少乐之人类,而忧其绝灭耶。按世人每恋恋此百苦交煎之人道而不肯舍,即学佛人亦或不免,并佛典成住坏空之说而亦忘之,殊不可解也。

  问:凡有人在社会历受烦恼激刺失望等,欲潜心剃度,又因上有慈亲下有妻子,仰仗慰养,一时不克如愿,应以何策应付之。

  答:语云,随缘了宿债。

  问:晚年及五旬,而现时心理颇以长寿为虑,觉处世无味,颇以度日为难。高明何以教我。

  答:作尘劳事,自然嫌日长。作佛法事,常苦来日短矣。然不管日长日短,但努力佛法前途,时至则即西归耳。

  问:若因贫及失业等痛苦,可祈禳许愿(许愿为放生施济持戒)以求今世之福否。(信佛之人固不可求来世之福报然现世之痛苦不知能依仗佛力减轻或除掉否)

  答:应先行其愿以俟福,不应空许其愿以要求。来世福报非不可求,但不如出世之福大耳。

  问:营谋职位久久未遂,家居既困于食用,复为妇孺哭扰,夜以继日,难获安时,未知是何业报以致于此,当作何忏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此乃求不得苦,系悭贪不施之报。当广结善缘种福田以忏悔之。但系前业所招或非今业可挽,故须忍受如饴。妇孺亦须率令念佛行善,所谓安贫乐道,自然解除有日也。现在求业可以登报或托职业介绍所介绍,但须有一技之长而性行驯良者,必无失业之忧也。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终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 (佛化常识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南无阿弥陀佛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