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 (佛化常识门)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 (佛化常识门)

  范古农居士主答

  一、法会之仪式

  二、病恙之疗养

  三、梦境之解释

  四、感应之认识

  五、俗务之指导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

  佛化常识门

  (一)法会之仪式

  问:兹读居士林出版朝暮课诵,排班东西对立,次转向上问讯,随复东西对立,三慢板,接鼓,向上礼佛三拜一问讯。两阵鼓毕,末后三鸣大磬,不知作何表示。或云此三大磬系和尚上殿拈香进殿一下,至薄团下一下,开具一下,果尔,则集众念佛居士拈香,不当三鸣大磬。

  答:居士拈香,不妨作随和尚后著想,因此上殿大礼,应具四众弟子。

  问:读黄智老解释三皈依云,和尚圣众这一句,实在并不在三皈依正文里头的,念三皈依的大众,只要念到一切无碍就完了,这一句是应该敲磬子的人唱的。照此说来,居士集众念佛唱这一句,似乎以维那自居,可以不必。

  答:敲磬子人即居殿上维那之职,应让他一人独唱,即在最后三拜前唱之。

  问:偶参加各种法会时,以彼等诵经咒极快,每有脱落文句之处,俗有错经如锉骨之说。窃意每有持诵四句偈者,功德尚殊胜,今此不过功效之不大而已。如上所说,谅非正言。

  答:此却不然,法会诵经本应全诵,不可以持诵四句偈为例。锉骨之说虽近俗俚,然错经似非所宜也。

  问:举行佛七,倘无相当比丘,可否由居士主七。主七之居士趺坐及经行时,应居何处。

  答:居士主七,可不须出家二众加入。

  问:弥陀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善导大师示念佛法门亦以专修为倡。是知佛七期内除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外,其他经咒当以不念为宜。近有举行佛七不废普通早晚课而念楞严、大悲等咒者,衡诸一心专修之旨,似有未合。且晚课既唱警众偈以作一日之结束,而课后复念佛大回向,更觉次序不妥。拙见如斯,未知然否。

  答:卓见甚是。

  问:佛七仪规,定起香诵弥陀经念佛。除弥陀圣诞打佛七外,他若释迦、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诸佛菩萨圣诞举行佛七时,为各符其本愿本事,则起香应分别持诵楞严咒、大悲咒、心经、圆通章、行愿品、地藏经等。然为逗末世众生根机,则无论何佛菩萨圣诞时打佛七,自以信愿持名生西,照佛七仪规所定而行为宜(祝愿应各别不同,如祝仪所定。)。盖信愿持名,释迦金口亲宣,观音、势至乃西方二圣,辅佐弥陀接引众生,文殊、普贤均发愿往生,地藏亦极赞叹,斯于诸佛菩萨之心愿正相符合也。又仪规中,佛前大回向,于举行释迦、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各佛菩萨佛七时可否通用,抑另用他种回向否,有谓平时举行佛七,只可持弥陀或观音二种圣号。然否。

  答:佛七本是修净业之专课。若移用称念其他佛菩萨名号,自应别作仪文。如纪念其他佛菩萨而起七,若仍依念诵弥陀,概作净业修持,亦无不可。惟至诞日另加上供一课。如观音诞日,则上观音供。其他例此。

  问:佛七每天大回向前,拟加入蒙山施食以资普利,不审有碍一心之旨否。

  答:既如前问,此可不必。

  问:佛七期内对众开示,似宜专说净土,而以厌苦欣乐为警策,

  若讲述一切不关净土之经论法门等事,是否有扰乱大众净念之嫌。

  答:自不宜讲述他经。

  问:主磬者未受五戒,有否罪过,绕念时手击引磬。应随搭衣之后或可导行。

  答:依法次第,自当以已受戒者主磬,若受戒众中未习威仪,亦不妨以未受者权代。绕念导行其事易办,不必权代,由搭衣者导行可也。

  问:佛七期内可否早赴暮归。

  答:佛七道场应分精进与随喜两众,要分界坐,或规定随喜两众,要分界坐,或规定随喜众每日只可参加一时,庶几道场清净,不妨碍精进者耳。又佛七期内精进众当完全无缺。再鄙意,最好佛七终后另外念佛一天,俾大众随喜。总之佛七乃克期取证用功办法,否则不过学学形式,非真佛七也。

  问:庆祝仪规悉遵世界佛教居士林刊本,惟所举香赞概是戒定真香。有人谓内有昔日耶输,似可庆祝本师,其余能通用否。

  答:香赞原是祝香,不妨通用。

  问:净土宗以西方三圣并举,而宏扬独重弥陀、观音,对于大势至仅附带随诵名号,少有举行佛七纪念。若谓此尊与娑婆无缘,则南通狼山且为其应化之所,缘亦重矣。何以宏扬有厚疏之分耶。

  答:狼山之大势至菩萨道场,闻得诸日本之感应。如果属实,当亦应设法纪念。问:佛学半月刊曾登载答某君问,谓已受戒之居士可以升座讲经云云,今之三时系念佛事,主者登座法,与讲经同例,非若瑜伽焰口之为登地菩萨利生之事,其理甚显,而或者谓受戒居士亦不当为,其说然否。

  答:讲经与说法不同,讲经是不作佛菩萨语口气,说法即作说者口气。三时系念作于中峰禅师,故亦宜出家人说也。

  (二)病恙之疗治

  问:身婴疾病之人,宜诵何种经典,是否须持斋念佛。

  答:疾病无力诵经,不如念佛,能持斋更善。如欲诵经,当以维摩诘经为宜。

  问:或人有冤业病,宜用何法代为忏悔可愈,及病之轻重有分别否。

  答:宜诵大悲咒或金刚经代为忏悔,并多念佛号回向净土。然病轻者易愈,病重者或多无效,以定业难逃也。

  问:民十五年倏生湿瘰(即疥疮),延至三年告痊,友人亦云是魔。是否。

  答:疾病恶报因,在杀生伤物,或系今生业,或系前生业,不可诿之于魔,宜放生持斋。

  问:闻静座可治病,究须几时方能生效。

  答:静坐治病,不如念佛一七乃至七七,定能生效。

  问:学人有湿困以致念佛时多疲倦昏沉,不知是何因缘,有何治法。

  答:此系四大失调所致。治法可于念佛时多行少坐。

  问:舍妹年十九,患邪病已深。鄙人除日诵大悲咒外,无他法使之速愈。但不知有何办法。敬求法施。

  答:诵大悲咒甚好。如求简,诵六字大明咒,唵om嘛ma呢ne叭bad弥me吽hon。再诵阿弥陀佛心咒,唵om阿a阿a弥me怛da缚wa吽hon。

  问:家伯母年老多病,烦燥痛苦,是否须家中念佛诵经斋戒放生,以斯消除宿业方可全愈耶。抑必须医药治疗耶。

  答:消除宿业为治“病之因”,医药治疗为治“病之缘”。若缘浅医药可废,若缘深亦需医药。

  问:有疾之人是否须供养称念药师如来诵读药师经,以祈消灾延寿乎。又此经有注释之本否。

  答:在三宝前作功德,均可消灾延寿。药师经有注释本,可查佛学书局目录。

  问:遇人有病以净水置观音像前,至诚为其念大悲咒廿一遍,复念观世音菩萨数百声,以此水给病者服,究竟有效否。

  答:极有效,念毕须作菩萨放光满此杯水,变成甘露,并令救国服时念观音名号。病人不能念,看护者代念之。

  问:人寿自有定数,寿尽自脱躯壳,何以必先病而后死。即功夫纯熟生西者,亦多先示疾。其故何哉。

  答:人之躯壳,四大所成。当其生也,揽四大以为体。及其死也,四大分离,感生痛苦,即现病相。亦自然之势也。然生西者,于四大分离之际,能为佛念所激汤,而解脱病相,所谓身无病苦者,往往而是。不为病困,自在解脱,惟念佛人能之。

  (三)梦境之解释

  问:伍廷芳先生谓做梦即是灵魂脱体之铁证。然仆尝留意梦境,觉而思之,往往无其地无其人无其事。乃知做梦确系神经作用,与日间游思乱想无异。惟日间神志稍清,回不如夜间恍惚无定耳。未识先生以为然否。

  答:念虑之心,佛谓意识。意识有三种状态,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同时缘色声香味触五尘境者,曰明了意识。缘病中错乱境者,曰乱位意识。缘影像境者,曰独头意识。此独头意识又分三类,曰定中独头意识,缘定中境。曰散位独头意识,缘受所引色。(过去五尘)曰梦中独头意识,缘梦中境。此皆不与眼耳等诸识俱起,故曰独头。按此则做梦正是独头意识作用。伍先生指为灵魂脱体,彼灵魂脱体之灵魂界说,不知与意识之界说等否。脱体之体,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不知亦兼五识而言欤。日间游思乱想,是散位独头意识作用,其缘境正与梦中类。足下谓确是神经作用,又不知神经之与意识何别。总之言灵魂言神经,乃旁皇于唯心唯物两边,不若言意识之为唯识了义也(唯识谓识有二种功能,一为能觉,二为所觉。盖于哲学家唯心唯物之上再寻一根源处)。至谓梦境无地无人无事,实不尽然。梦中之境,大约为日间所习者居多,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亦有所梦者为隔世事为未来事,见于记载者,不尽诬也。若夫日间所为之事,以缘境简单(但现前境),且习以为常,故若清爽而有序。返思梦境以独头意识所缘复杂(多过去境),且未习惯,故若恍惚无定耳。虽然,正在梦时,何尝以为恍惚无定。而若恍惚无定者,在醒时所觉则然。岂得据以论断哉。

  问:自发心学佛以来,每间旬余辄梦食荤酒一次,自悔破戒而醒,然后学自在杭县党部闻说某匪杀人状后每遇屠门见血肉模糊,作人畜同样想,回思前曾食此,不禁喉痒欲呕从无半点欲食之想,何以尚有此梦。又对于某妇(详见后学之学佛因缘中)当立愿学佛之初,曾先入静室而壁自讼,作“设彼复来媚诱,则当如何,又退堕否。”之自问,久之久之,思及“世事无常,转瞬又变,媚诱似前时,情变如今日,到这时恩爱又成空,惟余诸业在,于是觉悟大开,迳绝不复思,而每问旬余必梦见彼一次,梦中并不拒彼,欣然重圆。未知是何因缘,致有此幻恶之梦。

  答:杀淫两业一顺一逆,逆则易戒,顺则难除。然既皆立愿解脱,但取醒时不犯,睡梦中因惯习性使然,觉能生惭愧,久久自然消灭,幸勿退转也。又佛法中以废止晚膳为可减少淫欲之法。盍试之。

  问: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魔必有道。凡人睡中多魇,医家云病于肝。鄙意魇不离魔,仆前常患之,停止多年,近复如是。魇重者一卷大悲咒尚不能醒。仆初起念佛,仍干他事,近六七年来,专以念佛为主,行住坐卧口不离佛,以致…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 (佛化常识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无阿弥陀佛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