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提綱和思考題之二
寬見師父授課
弟子※※整理(課堂筆記)
第二章 明成佛之所依
成佛所依人身寶
一切衆生皆悉具足如來藏,但只有人身才最利于修行。所謂“人身寶”是成佛的所依,是指具有暇、滿兩種條件和叁種信心的人身而言的。
一、八無暇
(一)地獄道的衆生。其經常都在極苦中,根本沒有機會去學佛。
(二)餓鬼道的衆生。其心時常在焦灼的狀態中,沒有機會去學佛。
(叁)畜生道的衆生。其非常愚鈍,所以也沒有機會學佛。
這叁趣衆生都沒有羞恥心,如果心識中沒有慚愧的本能(就不能分別善惡,所以是)不能夠修學佛法的。
(四)生長壽天者。其投生于色界之無想天中的天人(deva)。他們沒有意識,也沒有任何心識的活動,因此失去了修習佛法的能力。但這也可以指欲界天中的天人而言。因爲比之于人道,欲界天的壽命還是很長的。其實一切天人(deva)都可以說是無暇的,因爲他們貪耽于現世的欲樂,也就失去勤修善法的機會了。
(五)在人道中,但生于蠻族(的社會)中,就很難遇到善良的導師。
(六)生于邪見(的社會)中,就不能見到達成解脫及善趣之道。
(七)不遇佛陀降世,就無人解釋何者是應爲,何者是不應爲的道理。
(八)生而癡呆就不能分別善惡之法。
二、十圓滿
1、五種自圓滿:
(1)要具備或爲男相或爲女相具足這樣一個與大衆相同的人身。
(2)生在一個能夠依止善良(的佛法)導師之國土中。
(3)非生而癡呆暗啞者。
(4)于佛陀所宣說之一切善法之根本——戒律,具有信心。
(5)此生沒有五種重大的惡業(或五無間業)。
2、五種他圓滿:
(1)生于佛陀降世之時,
(2)(不僅佛陀降世),還要佛陀慈悲爲衆生宣說法要才行。
(3)(若佛法已滅也不能學佛,所以還要)正逢佛法住世之時,
(4)要依止那些住持佛法之人,
(5)要對其他衆生能夠産生慈悲之心。
叁、“人身寶”極爲難得和具有重大利益
既具足“有暇”又具足“圓滿”的人身才叫做“人身寶”。以盲龜鑽木孔比喻人身的難得。
暇滿的人身能往生善趣和達成解脫。人也有上中下叁種之不同。
下士人是指那些能夠不墮惡道獲人天身者。
中士人是指那些能夠自己解脫輪回,獲得寂滅之樂者。
上士人是指那些爲了衆生的義利而爭取佛果的人。
因爲暇滿的人身能夠成就各種善業,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圓滿佛法,所以遠勝天龍鬼神各類衆生。這樣希有之寶又極易壞滅,死亡之緣實在太多,所以應該把它當做是自己的奴仆,支使他去作各種善行。
但這又必需先具有信心才行,因爲如果沒有信心,善法是不會增長的。
四、叁種信心
1、深切的信心。
2、向往的信心。
3、清淨的信心。
4、叁種信心的標准:
(1)欲樂不能動。
(2)凶惡不能動。
(3)恐懼不能動。
(4)愚迷不能動。
能夠不爲這四種違緣而喪失信心的人才算是真信士和善法器,必能得到無量的利益,堪能發起最殊勝的大人之心。如果具有信心,諸佛薄伽梵就會來至其人之前爲說法要。具有如是條件的人,才是堪能修持無上菩提之法器。
思考題:
6、爲什麼說人生有若幹痛苦是非常有益的?
7、具備八無暇、十圓滿、叁種信心即是人身寶,我們如實地一一觀察自己,是否具足?缺少哪一樣?你今後要在哪一方面努力?(已具備莫丟失,未具備使具備)
8、思維“人身寶”的大利益,以及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難得易壞的人身?
9、把叁種信心自我對照一下,以確定自己將來的努力方向。
10、如何才是一個圓滿的人身寶——“成佛之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