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P12

  ..續本文上一頁若說在所持之咒,則且無論世界各國之音聲歧異,即就本國論之,南方與北方亦大大差異。按咒本來是專注重音,音既不同,必有錯誤,如何能得效驗。不知此事究竟如何。

  答:持咒效力,乃叁力所策發,一能持之心力,二所持之咒力,叁本尊加持力。(持咒時如本尊親臨然)至于咒音願以梵音爲准,但未識梵文者,隨所教授可也。(因密宗重師承,顯宗可放此)

  問:密宗持咒最重梵音,其故安在。

  答:咒名羅尼,義雲總持。欲令一切衆生解悟,故用梵音。梵音者。此世界之原音也。猶我國之用國語,則能令十叁省人多領解。

  問:近年密教重與始唱持咒必經師授之說。然先年亦有持白衣准提大悲等咒者,既未經師授,又系不與梵音皆同之漢音,亦有靈應,其故何在。

  答:是在誦者誠心所感。

  (十)戒律

  問:何爲五戒。

  答: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迷醉之品。

  問:何爲八戒。

  答:不殺,一也。不盜,二也。不淫,叁也。不妄語,四也。不飲酒,五也。不著香華鬟不香塗身,六也。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七也。不坐高廣大床,八也。此八戒不單持,須合一齋法,謂不非時食,故曰八關齋戒。

  問:十重戒何如。

  答:第一殺戒,第二盜戒,第叁淫戒,第四妄語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說四衆過戒,第七自贊毀他戒,第八悭惜加毀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謗叁寶戒。

  問:四十八輕戒何如。

  答:第一不敬師友戒,第二飲酒戒,第叁食肉戒,第四食五辛戒,乃至第四十八破法戒。名相甚繁,可檢律藏。

  問:何謂比丘。

  答:具足佛戒,能怖魔衆,清淨活命者,謂之比丘。故有叁義,一破惡,二破魔,叁乞士。

  問:何謂比丘尼。

  答:謂比丘之女者,所受具戒,較比丘多一百條。

  問:何謂學戒尼。

  答:尼受具戒前,先應學戒二歲,故有此衆。

  問:何謂沙彌。

  答:沙彌此雲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群生也。初入佛法受出家十戒,方得稱此。又譯雲勸策男。

  問:何謂優婆塞。

  答:在家信士能持五戒者,稱此,義翻清淨士。又雲近事男。謂親近承諸佛法也。

  問:何謂優婆夷。

  答:此雲清淨女及近事女,在家信女之稱。

  問:在家學佛未受五戒者,可否作蒙山施食。

  答:未受叁昧耶戒,不應施。

  問:余未受五戒,而在蓮社念佛會通俗講演,身著俗衣,對衆宣演,未知可有罪咎否。

  答:以至誠心慈悲心如義宣說,並無罪咎。

  問:在未皈依僧寶以前,對于居士五戒自受遵守,及製缦衣禮佛,有犯佛製及盜法之罪否。

  答:佛戒自動遵守,固屬至善。但製衣非經過受戒儀式不可。

  問:在家居士著海青是否犯律。

  答:海青非佛製衣,乃是唐代華服。與律無關,不應有犯。

  問:在居士林見有某寺傳戒通告不知彼要錢否。其中有七衣缽具,何解。

  答:居士往受五戒,需時不多。住寺日少,費錢亦不多也。七衣,乃比丘之袈裟。缽,比丘食飯之碗。具,跪拜用以鋪地之具。居士受戒,不需此也。

  問:竹窗叁筆謂居士不宜著叁衣,其說然否。

  答:叁衣皆福田衣也。出家受具足戒名僧寶,可著。居士須受優婆塞戒,可著缽衣。(即無條相之缦衣)未受五戒之居士,缦衣尚不能著,況叁衣乎。

  問:北平女子佛學院院生皆不著海青,唯披搭衣。此例現今居士仿之如何。能普及否。

  答:于理亦可仿行,然偏差事卻失威儀。海青雖同唐代俗服,然搭衣卻與彼相稱。如著現代俗服,宜仿喇嘛搭衣,方相稱耳。

  問:北平女子佛學院院生俱無海青單披搭衣一則,愚聞居士皈依後方可著海青,如披搭衣須待受戒。未識此說確否。

  答:既披搭衣,想必已受戒者。居士所說不差。

  問:受五戒居士,性誠實,作佛事時,身披祖衣,設放瑜伽,違佛法否。有功德否。

  答:祖衣是出家大僧的法服。僧非法師,且不可披。何況居士。放瑜伽施食,亦出家法師之事。居士地位,不宜作此項佛事。惟蒙山施食。(晚課中有)居士披禮忏衣(即缦衣,受五戒者可服。)行之可也。

  問:優婆塞五戒,以不殺生爲首,誠以冤相報,終無了期也。然有事時親朋畢集,無事時妻弩自由,縱具慈悲之心,難免暴虐之行。奈何奈何。

  答:既受五戒人,自要隨處留心,即有宿習濃厚,到得當面關頭不能製伏者,仍須過後大生慚愧,痛革前非。

  問:受五戒者,服用皮革骨角絲綢,是否犯戒。食肉與服用皮革絲綢,厥罪應如何差別。若雲相等,何以法師可披綢衣。若謂披之與彼蠶類有緣,爲將來得度之因,謂爲長物之善根。然則法師當多食肉,使被食之衆生得解脫,何素食爲。請析之。

  答:五戒但戒殺生。不食肉,系大乘戒,長養慈心也。用皮革等,例同食肉。如從嚴格,亦當戒之。至長物善根之說,可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所謂如來密意之類也。西藏密宗不忌食肉,此皆出格作略,豈可以庸凡而冒爲之耶。

  問:佛經中五戒莫重于戒殺生,戒邪淫尚在其次,則何以萬惡淫爲首乎。

  答:五戒中戒殺至究竟,戒淫不過戒邪淫而已,故殺先而淫後。萬惡淫爲首者,乃世間維持風化之語,非佛書語也。

  問:居士求受五戒,正式婚姻亦要脫離夫婦間事實乎。

  答:五戒第叁但戒邪淫。正式夫婦,不在戒內。

  問:五戒唯斷邪淫,未嘗言禁婚嫁。未婚青年受優婆塞或優婆夷戒,俗師辄言不可複婚嫁。此言也,一則阻止佛化普及青年,二則與佛經無根據。高明對此如何。

  答:俗師之言不可從。未婚嫁受戒之青年,婚嫁之後可以專一相待,不致有離棄等變。正是佛法裨益家庭,豈但端正風化而已哉。

  問:經雲,日常持素念佛誦咒之人,常有吉神隨護。然在家居士雖守五戒,對于夫婦正淫之際,此吉神仍隨護而不之避乎。若避而去之,則此種行爲固非犯戒。若不避,豈不漬之乎。

  答:吉神亦是受五戒者。對于夫婦間事,神固不以爲惡也。何漬之有。然若不守時禁,或不依正道,則神亦疾視之矣。

  問:五戒可開否。開遮持犯之義如何。何謂犯而不犯。何謂央掘摩羅彌殺彌慈,和須密多淫而梵行,只陀之惟酒惟戒,末利之因妄成仁,文忠終身不醉,思遠醉勝醒人,以上其人事實如何。

  答:五戒之開遮持犯,有五戒相經箋要一書,可請閱之。至開遮持犯之義,開者行也。遮者止也,持爲守戒,犯爲違戒,義有四句,有以開爲持,有以遮爲持,有以開爲犯,有以遮爲犯。犯而不犯者,菩薩之權行,非常人所能學也。

  問:酒爲五戒之一,爲亂性故。今吃不醉之甜酒糟,是否犯戒。

  答:糟未成酒,且非飲品。既吃不醉,雲何犯戒。但若代酒飲之,則成犯矣。

  問:酒從糟出,糟雖未成酒終必成酒,學佛者似不宜吃。而尊答某君問吃甜酒糟爲不犯戒,是權是實。

  答:戒酒之意,願爲醉後破戒而設。如吃糟致醉,果亦當戒。但吃甜酒糟,則無醉事。故可不戒也。

  問:儒家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佛家則以燃戒爲功德,祈示其理。堂上擬赴受戒,爲子者可代燃否。

  答:受戒非必燃香。惟受菩薩戒者,經有燒身燒臂燒指之文,因菩薩須有舍身救世之決心,故令受苦行以見志。燃香但其微苦者耳。受五戒者可不燃,願燃者亦聽之以表發菩薩心也。代燃殊可不必,以燃香並無若何痛苦也。不燃頂,可燃臂上。

  問:居家受戒者,可否自行在佛堂發願。抑或非得在高僧前舉行不可。若無高僧,能否由貴刊介紹通信受戒。

  答:戒稱爲受,必有所授。在佛前發願自受,准諸菩薩戒經,雖可自受。不過須先殷勸禮忏,得見好相,方乃有效,亦屬難事。至于僧前受者,但得此僧四重清淨,(殺盜淫妄)即可爲師。若通信受戒,恐非如法。複次,受戒重在能持,若果已能持,雖未作此形式功德,亦與曾受者等。若有作此形式之必要者,何妨效善財之行腳耶。

  問:在家二衆持戒,總不若出家二衆之精嚴。雖時常生忏悔心,終不能謹遵佛製。有救濟法否。

  答:環境所牽,毫無辦法。但盡在家修持之分,亦爲佛所許可也。

  問:聞受持八關齋戒,若在無僧之處,可自在佛前禀受。然否。其儀軌若何。

  答:受八關齋法,金陵有刻本,曾見合訂在大悲咒持誦簡法內,請檢閱之。

  問:八關齋戒中,不坐高廣大床。如何是高廣大床。

  答:即甚裝璜寬大,能睡兩人以上之眠床,或現今之沙發椅沙發榻其舒服者均是。

  問:如系眠床,則受戒者不能睡眠乎。

  答:非也。只要用一人獨睡的小眠床可矣。

  問:坐高廣大床,于修道有何障礙,于佛法有何違犯。

  答:能增長放逸懈怠與淫欲也。違犯不貪欲不放逸減少睡眠。

  問:八關齋戒內高廣大床,與日常臥床,有何區別。除高廣大床以外,可坐乎。想坐既不可,睡則當然不行,是否即一日夜不就寢乎。又不非時食,是否除午正食外,即一日一夜不再食乎。

  答:高廣大床,即世俗之床。不高廣者,即世俗之鋪,此臥床也。如論坐床,即今之凳椅,普通凳椅即非高廣,如此戒者,非取不就寢,乃防放肆寢也。不非時食,系過午不食,至明日天明方可食也。

  問:尊答中有謂[菩薩戒盡未來際乃至成佛中間不斷受持,非如余戒之但一生受持也,人受幽冥戒,即依梵網戒本之十重戒,令盡未來際受持之耳,其意令其仗此持戒功德,即生天上人間,不墮叁途苦趣也,]一段見佛學半月刊六十一期。然設有人焉受持菩薩戒,或幽冥戒,若非專志淨土,乃轉生天上或人間,就生人道言,呱呱墮地,成年以前,未必仍舊持戒如故,則不免有犯科作奸諸情事,依不斷受持義,應認犯戒。若自重受戒時起算,則非不斷受持。然則應從何解。

  答:菩薩戒爲諸佛之性戒。所謂若受諸佛戒,即入諸佛位。故極鄭重工業。如其故犯,須忏悔至見好相,即爲得戒,不須重受,故有不斷之義。況受時須如是發願乎。若幽冥戒爲亡人說法,無盡形壽之義,故但取諸佛性戒耳。

  問:戒律共分幾種,有何分別,僧人頂上所灼香疤多寡,有無一定,統祈詳示。居士受菩薩戒,亡人受幽冥戒,是何詳情。並請示知。

  答:戒律在家人受,有五戒八戒菩薩戒叁種。出家人受,有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叁種。若出家女衆尚有式叉摩那六戒,其二百五十戒亦增多一百條,爲叁百五十戒,則有四種矣。僧人頂上香疤,是燒身之一種苦行,梵網菩薩戒中有此規定,非一切受戒都要燒香疤也。多寡本可隨自發心,而無一定。菩薩戒本有善生經梵網經及持地經叁種,依據何本受者 ,即照何種條文守持。惟在家者,改淫戒爲邪淫戒耳。其余亦有適用不適用者,亦不難辨別也。又菩薩戒應盡未來際乃至成佛中間不斷受持,非如余戒之但一生受持也。人受幽冥戒,即依梵網戒本之十重戒,令盡未來際受持之耳。其意令其仗此受戒功德即生天上人間,不墮叁途苦趣也。

  問:叁昧耶戒何義。

  答:叁昧耶梵語,有誓願警覺除障垢等義。密宗所受之戒,名叁昧耶戒。

  問:學佛之道,曰戒定慧。非持戒嚴淨,不能由定入慧。所謂戒,是否必出家受持比丘比丘尼戒。若在家受持五戒菩薩戒,亦可由定入慧,得證果否。

  答:比丘比丘尼戒,利于出世。菩薩戒,利于入世。出世之後,再行入世,方可爲芬陀華。況出世修定易,入世修慧易,先定後慧亦須先出世而後入世。釋迦佛祖,亦則出家而後示成佛道。可知在家菩薩戒,未有證果分也。

  問:佛視衆生平等,則男女理無軒轾。然比丘尼對比丘,何以有八敬法。(節錄中本起經姨母求度)

  答:業障比較,女重于男。受持八敬,遠離亵慢,令成法器也。

  問:翻譯名義卷叁中之式叉摩那學法女,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雲小年曾嫁,能持六法,二年練身,可知有胎無胎。盜人四錢,斷畜生命。此義雲何解。

  答:女衆受比丘尼戒前,應先修學戒法,持六種戒,一以觇其能持具足戒否,二以俟有孕者産後方受具足也。盜人四錢者,此言盜戒毀犯成軌之範圍,以盜人四錢以上爲犯,若不至四錢,則不爲犯也。斷畜生命者,此言殺戒毀犯成就之範圍,言斷命,則成犯也。

  問:比丘尼受大戒後,令作叁時系念佛事,有謂不合法者。是佛法本來平等,今男女修作歧視,究竟何故。

  答:比丘尼已受大戒,可作法師系念佛事,非不應作。

  問:僧赴五觀堂食時觀法第叁節雲,防心離過貪等爲宗一句,不解何義。

  答:應離之過尚多,而以貪嗔癡慢等爲最,故爲宗也。

  問:具戒比丘,佛製叁衣。其一五衣,梵名安陀會,此譯往來雜作。其二七衣,梵名郁多羅僧,此譯清淨入衆。其叁九衣,梵名僧伽黎,此譯究屬何等事相。又披服僧伽黎,宜于何時何地,及比丘中之何等地位屬此製服。佛製衣定壞色,何以講經法師,多披紅色衣。

  答:五衣如俗短衣,七衣如俗常禮服,九衣如俗大禮服。僧伽黎此譯入王宮聚落之衣,猶俗朝服。然今比丘說法作住持者服之。紅色衣類,是俗所供養。自製服者,宜遵律藏。

  問:比丘閑常服著之圓領大袖長短衣,梵方既無,此方究應以何命名。

  答:比丘常服,都系唐代俗服。今僧家通名海青大挂等,于製無妨,不必改名。

  問:戒德僧徇俗情披祖衣向人家宗親前拈香回向,違佛法否。

  答:回向時必先誦經咒佛號拈香合掌致敬,尚屬可行。惟當前並無佛像卻有人家祖先像位,故不宜禮拜。

  古家佛學答問卷叁終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