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说在所持之咒,则且无论世界各国之音声歧异,即就本国论之,南方与北方亦大大差异。按咒本来是专注重音,音既不同,必有错误,如何能得效验。不知此事究竟如何。
答:持咒效力,乃三力所策发,一能持之心力,二所持之咒力,三本尊加持力。(持咒时如本尊亲临然)至于咒音愿以梵音为准,但未识梵文者,随所教授可也。(因密宗重师承,显宗可放此)
问:密宗持咒最重梵音,其故安在。
答:咒名罗尼,义云总持。欲令一切众生解悟,故用梵音。梵音者。此世界之原音也。犹我国之用国语,则能令十三省人多领解。
问:近年密教重与始唱持咒必经师授之说。然先年亦有持白衣准提大悲等咒者,既未经师授,又系不与梵音皆同之汉音,亦有灵应,其故何在。
答:是在诵者诚心所感。
(十)戒律
问:何为五戒。
答: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
问:何为八戒。
答:不杀,一也。不盗,二也。不淫,三也。不妄语,四也。不饮酒,五也。不著香华鬟不香涂身,六也。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七也。不坐高广大床,八也。此八戒不单持,须合一斋法,谓不非时食,故曰八关斋戒。
问:十重戒何如。
答:第一杀戒,第二盗戒,第三淫戒,第四妄语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说四众过戒,第七自赞毁他戒,第八悭惜加毁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谤三宝戒。
问:四十八轻戒何如。
答:第一不敬师友戒,第二饮酒戒,第三食肉戒,第四食五辛戒,乃至第四十八破法戒。名相甚繁,可检律藏。
问:何谓比丘。
答:具足佛戒,能怖魔众,清净活命者,谓之比丘。故有三义,一破恶,二破魔,三乞士。
问:何谓比丘尼。
答:谓比丘之女者,所受具戒,较比丘多一百条。
问:何谓学戒尼。
答:尼受具戒前,先应学戒二岁,故有此众。
问:何谓沙弥。
答:沙弥此云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初入佛法受出家十戒,方得称此。又译云劝策男。
问:何谓优婆塞。
答:在家信士能持五戒者,称此,义翻清净士。又云近事男。谓亲近承诸佛法也。
问:何谓优婆夷。
答:此云清净女及近事女,在家信女之称。
问:在家学佛未受五戒者,可否作蒙山施食。
答:未受三昧耶戒,不应施。
问:余未受五戒,而在莲社念佛会通俗讲演,身著俗衣,对众宣演,未知可有罪咎否。
答:以至诚心慈悲心如义宣说,并无罪咎。
问:在未皈依僧宝以前,对于居士五戒自受遵守,及制缦衣礼佛,有犯佛制及盗法之罪否。
答:佛戒自动遵守,固属至善。但制衣非经过受戒仪式不可。
问:在家居士著海青是否犯律。
答:海青非佛制衣,乃是唐代华服。与律无关,不应有犯。
问:在居士林见有某寺传戒通告不知彼要钱否。其中有七衣钵具,何解。
答:居士往受五戒,需时不多。住寺日少,费钱亦不多也。七衣,乃比丘之袈裟。钵,比丘食饭之碗。具,跪拜用以铺地之具。居士受戒,不需此也。
问:竹窗三笔谓居士不宜著三衣,其说然否。
答:三衣皆福田衣也。出家受具足戒名僧宝,可著。居士须受优婆塞戒,可著钵衣。(即无条相之缦衣)未受五戒之居士,缦衣尚不能著,况三衣乎。
问:北平女子佛学院院生皆不著海青,唯披搭衣。此例现今居士仿之如何。能普及否。
答:于理亦可仿行,然偏差事却失威仪。海青虽同唐代俗服,然搭衣却与彼相称。如著现代俗服,宜仿喇嘛搭衣,方相称耳。
问:北平女子佛学院院生俱无海青单披搭衣一则,愚闻居士皈依后方可著海青,如披搭衣须待受戒。未识此说确否。
答:既披搭衣,想必已受戒者。居士所说不差。
问:受五戒居士,性诚实,作佛事时,身披祖衣,设放瑜伽,违佛法否。有功德否。
答:祖衣是出家大僧的法服。僧非法师,且不可披。何况居士。放瑜伽施食,亦出家法师之事。居士地位,不宜作此项佛事。惟蒙山施食。(晚课中有)居士披礼忏衣(即缦衣,受五戒者可服。)行之可也。
问:优婆塞五戒,以不杀生为首,诚以冤相报,终无了期也。然有事时亲朋毕集,无事时妻弩自由,纵具慈悲之心,难免暴虐之行。奈何奈何。
答:既受五戒人,自要随处留心,即有宿习浓厚,到得当面关头不能制伏者,仍须过后大生惭愧,痛革前非。
问:受五戒者,服用皮革骨角丝绸,是否犯戒。食肉与服用皮革丝绸,厥罪应如何差别。若云相等,何以法师可披绸衣。若谓披之与彼蚕类有缘,为将来得度之因,谓为长物之善根。然则法师当多食肉,使被食之众生得解脱,何素食为。请析之。
答:五戒但戒杀生。不食肉,系大乘戒,长养慈心也。用皮革等,例同食肉。如从严格,亦当戒之。至长物善根之说,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所谓如来密意之类也。西藏密宗不忌食肉,此皆出格作略,岂可以庸凡而冒为之耶。
问:佛经中五戒莫重于戒杀生,戒邪淫尚在其次,则何以万恶淫为首乎。
答:五戒中戒杀至究竟,戒淫不过戒邪淫而已,故杀先而淫后。万恶淫为首者,乃世间维持风化之语,非佛书语也。
问:居士求受五戒,正式婚姻亦要脱离夫妇间事实乎。
答:五戒第三但戒邪淫。正式夫妇,不在戒内。
问:五戒唯断邪淫,未尝言禁婚嫁。未婚青年受优婆塞或优婆夷戒,俗师辄言不可复婚嫁。此言也,一则阻止佛化普及青年,二则与佛经无根据。高明对此如何。
答:俗师之言不可从。未婚嫁受戒之青年,婚嫁之后可以专一相待,不致有离弃等变。正是佛法裨益家庭,岂但端正风化而已哉。
问:经云,日常持素念佛诵咒之人,常有吉神随护。然在家居士虽守五戒,对于夫妇正淫之际,此吉神仍随护而不之避乎。若避而去之,则此种行为固非犯戒。若不避,岂不渍之乎。
答:吉神亦是受五戒者。对于夫妇间事,神固不以为恶也。何渍之有。然若不守时禁,或不依正道,则神亦疾视之矣。
问:五戒可开否。开遮持犯之义如何。何谓犯而不犯。何谓央掘摩罗弥杀弥慈,和须密多淫而梵行,只陀之惟酒惟戒,末利之因妄成仁,文忠终身不醉,思远醉胜醒人,以上其人事实如何。
答:五戒之开遮持犯,有五戒相经笺要一书,可请阅之。至开遮持犯之义,开者行也。遮者止也,持为守戒,犯为违戒,义有四句,有以开为持,有以遮为持,有以开为犯,有以遮为犯。犯而不犯者,菩萨之权行,非常人所能学也。
问:酒为五戒之一,为乱性故。今吃不醉之甜酒糟,是否犯戒。
答:糟未成酒,且非饮品。既吃不醉,云何犯戒。但若代酒饮之,则成犯矣。
问:酒从糟出,糟虽未成酒终必成酒,学佛者似不宜吃。而尊答某君问吃甜酒糟为不犯戒,是权是实。
答:戒酒之意,愿为醉后破戒而设。如吃糟致醉,果亦当戒。但吃甜酒糟,则无醉事。故可不戒也。
问: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佛家则以燃戒为功德,祈示其理。堂上拟赴受戒,为子者可代燃否。
答:受戒非必燃香。惟受菩萨戒者,经有烧身烧臂烧指之文,因菩萨须有舍身救世之决心,故令受苦行以见志。燃香但其微苦者耳。受五戒者可不燃,愿燃者亦听之以表发菩萨心也。代燃殊可不必,以燃香并无若何痛苦也。不燃顶,可燃臂上。
问:居家受戒者,可否自行在佛堂发愿。抑或非得在高僧前举行不可。若无高僧,能否由贵刊介绍通信受戒。
答:戒称为受,必有所授。在佛前发愿自受,准诸菩萨戒经,虽可自受。不过须先殷劝礼忏,得见好相,方乃有效,亦属难事。至于僧前受者,但得此僧四重清净,(杀盗淫妄)即可为师。若通信受戒,恐非如法。复次,受戒重在能持,若果已能持,虽未作此形式功德,亦与曾受者等。若有作此形式之必要者,何妨效善财之行脚耶。
问:在家二众持戒,总不若出家二众之精严。虽时常生忏悔心,终不能谨遵佛制。有救济法否。
答:环境所牵,毫无办法。但尽在家修持之分,亦为佛所许可也。
问:闻受持八关斋戒,若在无僧之处,可自在佛前禀受。然否。其仪轨若何。
答:受八关斋法,金陵有刻本,曾见合订在大悲咒持诵简法内,请检阅之。
问:八关斋戒中,不坐高广大床。如何是高广大床。
答:即甚装璜宽大,能睡两人以上之眠床,或现今之沙发椅沙发榻其舒服者均是。
问:如系眠床,则受戒者不能睡眠乎。
答:非也。只要用一人独睡的小眠床可矣。, p>
问:坐高广大床,于修道有何障碍,于佛法有何违犯。
答:能增长放逸懈怠与淫欲也。违犯不贪欲不放逸减少睡眠。
问:八关斋戒内高广大床,与日常卧床,有何区别。除高广大床以外,可坐乎。想坐既不可,睡则当然不行,是否即一日夜不就寝乎。又不非时食,是否除午正食外,即一日一夜不再食乎。
答:高广大床,即世俗之床。不高广者,即世俗之铺,此卧床也。如论坐床,即今之凳椅,普通凳椅即非高广,如此戒者,非取不就寝,乃防放肆寝也。不非时食,系过午不食,至明日天明方可食也。
问:尊答中有谓[菩萨戒尽未来际乃至成佛中间不断受持,非如余戒之但一生受持也,人受幽冥戒,即依梵网戒本之十重戒,令尽未来际受持之耳,其意令其仗此持戒功德,即生天上人间,不堕三途苦趣也,]一段见佛学半月刊六十一期。然设有人焉受持菩萨戒,或幽冥戒,若非专志净土,乃转生天上或人间,就生人道言,呱呱堕地,成年以前,未必仍旧持戒如故,则不免有犯科作奸诸情事,依不断受持义,应认犯戒。若自重受戒时起算,则非不断受持。然则应从何解。
答:菩萨戒为诸佛之性戒。所谓若受诸佛戒,即入诸佛位。故极郑重工业。如其故犯,须忏悔至见好相,即为得戒,不须重受,故有不断之义。况受时须如是发愿乎。若幽冥戒为亡人说法,无尽形寿之义,故但取诸佛性戒耳。
问:戒律共分几种,有何分别,僧人顶上所灼香疤多寡,有无一定,统祈详示。居士受菩萨戒,亡人受幽冥戒,是何详情。并请示知。
答:戒律在家人受,有五戒八戒菩萨戒三种。出家人受,有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三种。若出家女众尚有式叉摩那六戒,其二百五十戒亦增多一百条,为三百五十戒,则有四种矣。僧人顶上香疤,是烧身之一种苦行,梵网菩萨戒中有此规定,非一切受戒都要烧香疤也。多寡本可随自发心,而无一定。菩萨戒本有善生经梵网经及持地经三种,依据何本受者 ,即照何种条文守持。惟在家者,改淫戒为邪淫戒耳。其余亦有适用不适用者,亦不难辨别也。又菩萨戒应尽未来际乃至成佛中间不断受持,非如余戒之但一生受持也。人受幽冥戒,即依梵网戒本之十重戒,令尽未来际受持之耳。其意令其仗此受戒功德即生天上人间,不堕三途苦趣也。
问:三昧耶戒何义。
答:三昧耶梵语,有誓愿警觉除障垢等义。密宗所受之戒,名三昧耶戒。
问:学佛之道,曰戒定慧。非持戒严净,不能由定入慧。所谓戒,是否必出家受持比丘比丘尼戒。若在家受持五戒菩萨戒,亦可由定入慧,得证果否。
答:比丘比丘尼戒,利于出世。菩萨戒,利于入世。出世之后,再行入世,方可为芬陀华。况出世修定易,入世修慧易,先定后慧亦须先出世而后入世。释迦佛祖,亦则出家而后示成佛道。可知在家菩萨戒,未有证果分也。
问:佛视众生平等,则男女理无轩轾。然比丘尼对比丘,何以有八敬法。(节录中本起经姨母求度)
答:业障比较,女重于男。受持八敬,远离亵慢,令成法器也。
问:翻译名义卷三中之式叉摩那学法女,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能持六法,二年练身,可知有胎无胎。盗人四钱,断畜生命。此义云何解。
答:女众受比丘尼戒前,应先修学戒法,持六种戒,一以觇其能持具足戒否,二以俟有孕者产后方受具足也。盗人四钱者,此言盗戒毁犯成轨之范围,以盗人四钱以上为犯,若不至四钱,则不为犯也。断畜生命者,此言杀戒毁犯成就之范围,言断命,则成犯也。
问:比丘尼受大戒后,令作三时系念佛事,有谓不合法者。是佛法本来平等,今男女修作歧视,究竟何故。
答:比丘尼已受大戒,可作法师系念佛事,非不应作。
问:僧赴五观堂食时观法第三节云,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一句,不解何义。
答:应离之过尚多,而以贪嗔痴慢等为最,故为宗也。
问:具戒比丘,佛制三衣。其一五衣,梵名安陀会,此译往来杂作。其二七衣,梵名郁多罗僧,此译清净入众。其三九衣,梵名僧伽黎,此译究属何等事相。又披服僧伽黎,宜于何时何地,及比丘中之何等地位属此制服。佛制衣定坏色,何以讲经法师,多披红色衣。
答:五衣如俗短衣,七衣如俗常礼服,九衣如俗大礼服。僧伽黎此译入王宫聚落之衣,犹俗朝服。然今比丘说法作住持者服之。红色衣类,是俗所供养。自制服者,宜遵律藏。
问:比丘闲常服著之圆领大袖长短衣,梵方既无,此方究应以何命名。
答:比丘常服,都系唐代俗服。今僧家通名海青大挂等,于制无妨,不必改名。
问:戒德僧徇俗情披祖衣向人家宗亲前拈香回向,违佛法否。
答:回向时必先诵经咒佛号拈香合掌致敬,尚属可行。惟当前并无佛像却有人家祖先像位,故不宜礼拜。
古家佛学答问卷三终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