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佛化家庭▪P5

  ..續本文上一頁淡紅色。八九日就成爲黃白色的黏液。所以在惡露沒有完淨的時候,股際或臀下,宜夾消毒的布片,以便時時掉換。並宜時加洗滌,用溫開水或消毒藥液均可,每天一二次。

  分娩後産房宜安靜,不得雜談喧笑。凡可憂可悲的事,不可使産婦知道。嬰兒有疾病,或肢體畸形的,也要對她暫守秘密。最好有志趣相投的佛教同道,和她談談佛經裏的故事,使她歡慰而不至寂寞。江浙一帶風俗以爲産房是汙濁的,年老的人——尤其是念佛的人常常避著不敢進去和産婦談話,這是違背佛教的,這種習俗應該把它打破。

  産婦的食品在一個月內宜淡食。堿的食物能減少乳汁,看護産婦的人切須注意。

  産婦在四星期後可以入浴。六星期後可處理一般的家事。當産婦在靜臥期中,正好每日默念“阿彌陀佛”聖號。不要以爲惡露不淨,有罪過,不敢念。這種錯誤觀念,應該加以糾正。因爲佛經裏曾經說明:一個誠心念佛的人,處處都是她的道場。尤其在分娩的時候,必須要念佛菩薩聖號,使母子得到安全的保障。

  叁、怎樣育嬰

  嬰兒生後,約十二小時,可給以溫開水一二次(或輕瀉劑)。産後宜臥床哺乳,第一次當在産後二十四小時開始。哺乳時應將嬰兒喚醒,用中食二指捏住乳頭,免礙嬰兒的呼吸。

  (1)哺乳的時間與次數

  哺乳時間的長短,約十分至十五分鍾。並應有一定的時間。其標准如下:

  年齡 次數 上午時間 下午時間

  初生至四月 七 六、九、十二、 叁、六、九、十二、

  五月至十月 五 六、十、 二、六、十、

  十一月至十二月 四 六、十、 二、六

  小兒很容易養成習慣,哺乳的時間規定了以後,大抵非到了應哺乳的時候,不致啼哭。哺乳時間之外,倘使沒有特別事故而哭的,那一定是因有大小便,或是衣服皺疊刺激皮膚等所引起的。一般婦女多在小兒哭的時候,不問原由,就拿乳來哺。這習慣最是不良,應當絕對避免。遵照規定時間哺乳,等到習慣之後,由其經驗所得,就可推知嬰兒啼哭的原因。倘小兒哭時,怒時,就眠時,戲笑時,都給他乳吃。視哺乳爲慰樂的手段,這對于小兒的身體是很有害的。

  盛怒後,或性交後,不可立即哺乳。在盛怒的時候,或性交的時候,更應該絕對禁止哺乳。

  小孩斷乳,大抵以十八個月爲最適宜。

  嬰孩的襁褓,要在排尿排便後,每次取換。

  小孩啼哭時四肢的運動,很合衛生。所以不必把他擁抱懷中。除哺乳外,平時可使他安靜地睡在床上,但須把他的身體,常常左右轉換。

  初生兒不應該把他抱到外面去,因爲過早的外出,有礙發育,容易犯疾病。溫和的天氣,普通要經過兩星期以外,方可外出,如在冬季,那末要經過四星期。外出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也容易引起疾病。

  (2)小兒的睡眠

  小兒當有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的時問,大約如下:

  初生至二歲 十六時至十八時

  叁歲至四歲 十四時至十六時

  四歲至六歲 十二時至十五時

  六歲至九歲 十時至十叁時

  九歲至十二歲 八時至十時

  小兒多是患遺尿的,下午五時以後不可給他喝茶,或流汁的東西。臨睡時應叫他先小便,夜裏應該量時喚醒一二次,叫他小便,以免遺尿。也有因膀胱括約肌缺乏收束力而遺尿的,可教他當小便時,中途停止一二分鍾,再繼續解完。這樣經過數次之後,就可不再遺尿了。這是鍛煉括約肌的收束力很有效的辦法。

  (3)牙齒的衛生

  小兒多患蛀牙,這是食屑在齒縫間起化學作用,産生酸類,破壞齒質,于是腐蝕成洞。我們應在小兒叁四歲時,就教他刷牙漱口,養成清潔口腔的習慣。倘使看見齒面有黑色物,就要用牙刷刷去。

  乳齒二十枚是要脫換的,倘因乳齒被蛀而用強拔去,那末永久齒的地位就參差不齊了。小兒換齒時間約在六歲到十二歲。當牙齒要換的時候,起初搖搖欲落,吃食物不方便,這時須每日輕輕搖動,勿用重力。這樣經過幾天,便自然容易脫落了。倘用力強拔,小兒便要喊哭,怕人著手,第二次便不肯搖了。若是聽任它自落,遲遲不拔,也不妥善的,因爲日久新齒從牙龈裏生出來,便成重齒。那時即使看見新牙,急拔舊齒,可是已經參差不齊了。新齒初生的時候,不可吃硬的東西,和酸的東西。新齒生長得還沒有堅固,吃硬的怕齒碎,酸的怕沁入齒質傷牙根。就是糖也不宜多吃的。

  四、怎樣教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其重要性沒有什麼兩樣。它和學校教育是相輔而行的。一般人對于教育的認識,只以爲教育是學校裏的事,因此有許多父母,對于家庭教育便忽略過去了。有的父母因限于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而不知怎樣教育子女,竟憑情感而溺愛放縱。有的父母甚至在子女面前打牌,說謊,吵架。這種卑劣的舉動,直接養成子女貧婪,放蕩,狡猾,潑辣等惡習氣。

  (1)教育子女要先糾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開始學語的時候,就喜歡學大人的一舉一動。所以一個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勞,應先從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習慣,應先來檢點自己有沒有不當做的事。假使父母有吸煙賭博等嗜好,就須自己先來戒除;倘或父母間發生意見上的沖突,就須從情理上謀取和平解決,不應使子女發覺或看到他們正面的沖突。因爲子女對于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認爲是正確的,而在盡力模仿。若是一旦被子女窺破了弱點而失卻信仰以後,將來就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爲;而不屑被效法的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自身造成一種被信仰的力量。

  有一類的父母對于兒子格外順從,格外溺愛;對于女兒不免疏忽,不免輕視。這是違反佛教衆生平等的宗旨的,首楞嚴叁昧經,佛說:“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男女都是人類,都是自己的骨肉,有什麼輕重的分別呢?如果家庭間待子女不公平,非但有傷兄弟姊妹間的感情,而且也不是佛教徒所應做的。

  (2)不可溺愛或苛刻或放任

  很多做父母的對待子女,往往不是過分的溺愛,便是過分的嚴厲,苛刻申責,要不是,就取著放任的態度。這些都是錯誤的。

  過分溺愛的父母,對于子女的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要怎樣就答應怎樣,真是千依百順。于是便養成子女們一種自傲的習慣。以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大發脾氣。在家庭中有父母依從他,可是將來長大後,到社會上去,便沒有人來順從他的意志,于是就要和人發生爭吵,到處碰壁。這樣是從幼溺愛的害處。

  過分苛刻申責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味用嚴厲高壓的手段,不假顔色,鐵板面孔,使用命令式的口吻,給與牢獄式的生活。這種的教育法可使子女們心靈受著創痛。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樂趣和溫情,只覺得父母是可怕的。于是由畏懼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厭惡。日後子女成人就將視父母爲老厭物了。

  過分放任的父母,對于子女的一切,都不去指導和管理。一切都由子女自己去料理,或是囑咐仆人代管。要知道兒童若不加管理,將來就會放蕩不羁,無惡不作。子女幼時受不到良好的管教,將來如何能成爲忠實的佛教徒、健全的公民呢?雖有學校教育補助其不足,然而家庭間養成的不良習慣,沾染已深,也不容易教誨了。

  (3)教育子女母親的責任比父親更重大

  子女在家庭中和母親時刻在一處。比較和父親的關系來得密切;所以要培養一個佛化的、完美人格的兒童,必須由母親負擔大部份的責任。母親的一切舉動,應作爲子女的模範。要子女聽話,要子女摹仿,就非自己以身作則不可;否則嘴裏盡管這樣說,那樣說,自己卻不切實做去,這樣便失了做母親的威信。有的母親教孩子不要罵人,而自己常常不自覺地喊小孩作“小癟叁”“小拆老”“小豬猡”等等罵人的名詞。她們還以爲是親匿的表現呢。佛告訴我們要“言行相應”,不只是在社會上要這樣的去做,就是對待子女們也不可疏忽這一著。能說不能行的母親是將失卻子女們的信仰的。

  屍迦羅越經裏,我佛指示做父母對待子女的條件,有“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書疏。叁者、當教持經戒”。

  (4)當念令去惡就善

  去惡就善,就是要除去惡習,向善的一方面做去。教導孩子要隨時隨地注意他們的言行。有一類的父母和孩子遊戲的時候,不是父親教孩子打母親,罵母親;就是母親教孩子,打父親,罵父親。他們以自私的占有欲,用這種卑劣的方法來測驗孩子對于自己愛的程度。不知道這種打罵取樂的舉動是就惡去善,是錯誤到極點了。這種舉動映入小孩八識田中,而形成習慣,那就遺害不淺了。

  有很多小孩用發脾氣的方法,來達到他的欲望。當我們遇到這種小孩時,千萬不可因他發脾氣,而對他讓步,滿足他的要求;可是也不要對他生氣打他罵他。他愈發脾氣,我們愈要保持鎮靜,做出全不理睬的樣子,好教他明白發脾氣得不到甚麼好處。

  在別人面前,尤其是大庭廣衆之間,切勿責打小孩。否則,當小孩的自尊心受到損傷以後,便會不知羞恥,預備挨罵挨打而任意犯過錯的。有些兒童因受了罵,挨了打,由懼怕而嫉恨,而養成仇視父母的心理。

  在某一本傳記裏,那個著者記載他父親教育他的一段故事,很是幽默,很有深意,是很可以爲我們訓育小孩作楷模的。

  “還記得九歲時,有一次我自己積蓄的一小串錢,(那時所用銅錢有小孔,例以麻線貫串之)忽然不見。各處尋問,且向人吵鬧,終不可得。隔一天,父親于庭前桃樹枝上發見之,心知是我自己遺忘,並不責斥,也不喊我來看,他卻在紙條上寫了一段文字,大略說:

  “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挂于樹枝上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雲雲。”

  “寫後交與我看,他不作聲。我看了。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懷慚意。——即此事也見先父所給我教育之一斑”。

  各種輕便的事,應當教小孩去做。就是家庭裏有傭人的,…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宗正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