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應當使小孩共同服務。養成子女們勤勞的習慣是很重要的。關于穿衣,折衣,掃地拭灰塵,整理東西等工作,都可以叫他們學習。當他們的工作做得圓滿的時候,就要獎勵他們。小孩是好勝的居多,所以與其多責罰,不如多獎勵;但在獎勵的時候,應該利用機會,加以指導,加以勉勵。
我們要使小孩知道,無論對于什麼人,必須有禮貌。碰著親朋尊長要教他稱呼。接受人家的禮物或好意時應該道謝。客人來訪,要熱情地招待。這種種都應該隨時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長者、扶助弱小、愛惜貧苦人的觀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許多孩子的惡習氣是從小朋友方面傳習來的。我們應該爲他注重和選擇,應該使他和頑童疏遠隔離。
不良的習慣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的方法,使他們自知趨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從口入說起;小孩講話肆無忌憚的,便把禍從口出說起;小孩不知禮貌,便把舉動粗魯不爲人重視說起。諸如此類的糾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習性漸漸的就善了。
現在把去惡從善的要點概括如下:
1、不可說謊
2、不可罵人
3、不說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4、沒有得到人家的允許不拿人家的東西
5、不要在路上吃東西
6、做錯了事要承認要改去
7、別人說話的時候不隨便插嘴
8、吃東西要細嚼
9、要愛惜花草和動物
10、東西用過後要放在原來的地方
11、要信靠佛菩薩
12、要勸小朋友們信仰佛教
13、每天早晚要做佛教簡易早晚功課
14、做事要有始有終
(5)當教計書疏
計是計算——算學。書是讀書和寫字。疏是刻畫——美術。當子女放學歸家,或假日在家的時候,應該在規定時間內,督促他們溫課習字及勞作等作業。如有疑問或錯誤的地方,應該詳細的爲他們解釋或改正,使他們徹底明了。
算學是論關于數與量的科學。教小孩學算學,要順序漸進,使他們多做練習題,而練習題要切合實用,引起他們的興趣。當他們遇到難題而不能解決的時候,盡可能的還是讓他們自己去解答,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倘若還是解答不出,這時可叫他們暫時把問題放在一邊,休息一下,或者到外面去散步一次。最有效的辦法,是叫他們閉目靜坐專心念佛,把神經松弛,心身放寬,在靜定之中有時很自然的會把難題悟解出來,因爲定能發慧啊!
早晨讀書最易記憶,尤其是做過佛教簡易功課以後,頭腦清醒容易了解書中的意義。這時就要督促他讀書。遍數越多讀越好,要到滾熟背誦爲度。讀白話語,讀的語調就得像講話一樣,只要邊讀邊聽,聽去清楚明白,自然能領會書中的大意和內容了。讀文言文,句調要有輕重疾徐的音節,不可像說話一樣,這在于多多讀誦。多讀了,自然聲調悅耳,而文句的意義也能明了了。這就是所謂“熟能生巧”啊。
每課書必須要使小孩背熟;否則一時硬記,日子一久,便忘記了。長篇的書,可以先分段背熟,然後把全文讀幾遍,再統篇的背出。遇到過長的段落,可以由自己的意思再分幾小段,因爲分段的字句少,容易熟記。但最要緊的,還是在于集中注意力。假使在讀書或閱書的時候,沒有其他的雜念,能深深地把書中所寫的事實,攝收到意識之中,恍如身入其境的去想像。這樣讀法,印象就特別深刻,進步也就很快了。
教子女臨字,一點一劃不可造次。先教他影格習字,等到寫熟後,再教他臨寫。寫字的姿勢也很要緊,應該要身直頭正。
做父母的要絕對禁止兒童看神怪武俠及其他無益的小說,使他們保持純潔的思想。最好在閑暇時用講故事做遊戲的方式,使子女明了些佛教的道理,和衛生上、社會上、自然上淺近的常識。
我們不可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在學校教師的身上。因爲學生人數衆多,教師是不能對每一個兒童個別的照顧得到的。教師除在課文上加以教導之外,還須辦理校務,批改課卷,以及處置兒童們的糾紛。他們有這種種繁重的工作,是再沒有精力能在課外爲一個一個的兒童作精密的訓導了。所以做父母的,從子女出生後,就要負起教養兼施的職責,爲他們奠定良好品性和習慣的基礎,然後和學校的教育才能相輔相承啊。
“疏”是美術。兒童有愛美、審美的本能。例如拿紅花或紅紙放在幼孩的面前,孩子即刻感覺喜悅了;又如兒童喜閱彩色的圖畫。這都是愛美的表現。審美的訓練,可以增加人生的樂趣。所以,家庭間的布置要美術化,一切陳設和裝飾,應該整齊、清潔、美觀而不要奢華。屋外如有隙地,應該種一些花木,增加環境的美好。家庭的陳設和掃拭,也應隨時激勵兒童去做。但不可出以命令式,而須用激勵的方法。實施美育,可以養成兒童高尚的思想和行爲。
(6)當教持經戒
子女有相當識字能力後,可以教他讀佛經。這是做父母的最大責任。第一步,先把佛教簡易早晚功課教他讀背,再把經中格言選出教他。有的人以爲佛經文義深奧,成人尚不易懂,何況小孩呢?不知佛經雖然深奧的居多,可是有一部份是很淺顯的。做父母的盡可把經中格言隨意的編集起來,教授子女。如法句經,孛經,百喻經,八大人覺經,善生經,和玉耶女經等,就有很多的格言,可作兒童德育的教材;還有許多偈,也是很便于兒童誦習的。雖然兒童教育要注重興趣,格言一類的文字,難免枯燥無味;然而做父母的倘能把佛教的格言,演成一種簡單的寓言來解釋,使小孩對于它發生興趣,那末、自然能把這節佛語,深深地種入兒童的八識田中了。
人類不可無宗教信仰,而各種宗教中,當推佛教爲最博大,最高尚,最美滿。所以我們不獨自己要信仰佛教,更須教導子女共同信仰。信仰的觀念,植基于兒童的時代,爲最適宜,最穩固。
所謂經戒,是指佛經的戒律,就是佛經中教人戒絕的事。教誨兒童不得這犯戒律,使他“童而習之”,那末終身就獲益非淺了。所以信仰佛教,確爲造就高尚人格的要件。
我們要時常對兒童講佛教故事,和佛菩薩救苦救難感應的事實,使兒童的智識增廣,知道佛恩的偉大,世間上有種種不可思議的事迹;使他的見聞不至局限在範圍狹小的物質文明之中。
這種佛教故事、和善惡感應的事實的演講,是佛化兒童訓練法中,最有感動力,最易實行,和最適宜于家庭采用的。因爲男女老幼沒有不喜聽故事的,當兒童在聽故事的時候,喜怒哀樂的情感常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遷,好善恨惡的觀念,也每每順著故事而生起。在聽了故事之後,故事中的情景和人物,常會留存在腦海裏,時日久了,兒童既受故事的薰陶,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會不期然而然的和佛化兒童的准繩相符合了。
要獲得演講故事的技巧,我們須多看故事書籍。如百喻經,就是一種最佳的故事書。演講時,說話要淺明有趣,不妨隨時複述已經說過的要點,以求容易明了。口音、面容、手勢的應用,可以輔助顯示故事的情節和演述者個人的感觸的,都應當適宜的施用。此外應當隨時發問,考察兒童是否在注意傾聽,是否發生興趣,是否有所感觸。父母要佛化子女,于故事要特別注意,這是訓練佛化兒童最妥善的方法。
理財篇
一、怎樣開源節流
善生經裏,佛說:“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勿怠。叁、當先儲積”。這是世尊告訴我們要節儉,要勤勞,要儲蓄,也就是理財的綱要。理財的道理,不出開源和節流。怎樣開源呢?佛曾經告訴過我們:“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業”。又佛在雜阿含經裏說:“何等爲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王事指服務軍政兩界);或以書疏算畫。于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我們在社會中生活,必須具備一項技藝,才可以自立,才可以生存。若是學會了一項技藝,而不肯“精勤修行”,只圖偷懶樂閑的,那麼事業也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佛再勉勵我們說道:“苦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的啊!
般泥洹經佛說:“智者居家恭儉節用”。我們要依據佛的指示,于學習一技一藝以開源之外,還要能節流。不當用的錢,不應該用。屍迦羅越經佛說:“有六事,錢財日耗:一者、喜飲酒。二者、喜博掩。叁者、喜早臥晚起。四者、喜請客,亦欲令人請之。五者、喜與惡知識相隨。六者、憍慢輕人”。能夠不違犯這六條,就得到節流的要訣了。
(1)收付要逐日記賬
家庭收付款項要逐日記賬。分日記賬和總清賬兩冊。每天要 款項記入日記賬,每周再從日記賬分類登入總清賬。每月結算一次,年終總結一次。
總清賬的分類如下:
收入方面
1、薪水或傭金
2、不動産利益
3、企業利益
4、特種收益
支付方面
1、飲食項 如柴、米、油、鹽、菜蔬等。
2、衣服項 如衣料、縫工等。
3、教育項 如學費、書本、文具等。
4、弘法項 如購送佛書和捐助佛教團體經費,社會各種公益義捐等。
5、應酬項 如慶吊宴會等。
6、特用項 如婚喪以及屋宇修理,器具購置等。
7、雜用項 凡以上六項所不納的,歸入本項。
8、儲蓄項 如投資借貸和存入銀行商號等。
(2)消費要合理
家庭裏的消費要求其合理,應該在購置用品方面加以注意;因爲浪費柴米是顯而易見的,只有購買用品卻大有研究的價值。同是購買一件物品,在某甲手裏是合理的消費,在某乙手裏也許會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沒有購買之前,應該考慮到是不是真實需要,家裏的舊貨是不是可以改造替用,是不是被經濟力所許可。當購買的時候,應當品評貨色的優劣,估計貨價的貴賤,時節的關系。貨色的優劣,和貨價的貴賤,有聯帶的關系。若是真正好的貨色,能夠經久合用的,就是價值貴一些,和假的或劣質的,不能經久合用的,廉價貨色比較起來,還是前者適合經濟的原則。因爲廉價買進的物品,在當時看來固然便宜,可是一旦不合用,或不多時就損壞,而不…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