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佛化家庭▪P7

  ..續本文上一頁得不抛棄或修補改造時,便由節儉而變爲浪費了。

  (3)關于弘法的經費

  傳布佛教的經費是要慷慨獻捐的。不獨關系佛教的發展,而且也是爲自己培植福田。如本事經佛說:“應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雲何以不堅之財,貿易堅財?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法精勤勞役手足,竭力流汗,所獲珍財,應自供身,奉上父母,赈給妻子,朋友眷屬。勤修梵行,除去憍逸,棄諸邪道。歡喜恭敬,如應如時,持用布施,求無上安樂涅槃”。

  寶雨經,佛說:“觀見一切有情造極惡業,施財攝取,令彼遠離所作惡業,安置善處。複起思惟:佛說布施是菩薩。菩提由布施故,得斷叁種不善之法,所謂悭吝,嫉妒,惡思。是故我應學于如來,隨所有財,常行布施。雖複施與,不起慢心”。

  我們學佛的人,智慧和布施要並修的,缺一不可。分別業報略經載:“常樂修智慧而不行布施,所生常聰哲,貧窭無財産;唯樂行布施而不修智慧,所生得大財,愚闇無知見。施慧二俱修,所生具財智;二俱不修者,長夜處貧闇”。捐獻弘法費用,非但是應該做的,而且是樂得做的;因爲我們遲早總要“一旦長伸腳,頻呼不轉頭”。“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的啊。叁慧經載:“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衆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持取去。亦不得自食,適自疲極。人東走西走,求是作是,合聚財寶,勤苦不可言。己命盡,他人得其財,自反得重罪。受苦不可量”。佛教徒立身處世,是要學佛的,不要去學蜜蜂啊。

  弘法以購送佛學書籍爲最要最妙。有財力的要大量印送,倘沒有大力的,每年也要量力購買幾冊送人。學佛的方法中,六度是綱要。六度之中,布施度居最重要的第一位。布施有叁種,如解深密經,佛說:“叁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叁者無畏施”。購送佛書這件事,就具備叁種布施的功德。拿佛書送給別人,是法施;佛書是化了錢財購來的,是財施;他人閱後因此起信,改善行爲,使他在現世逢凶化吉,沒有怖畏,來世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墮入惡道的恐怖,這是無畏施,所以我們每年要在收入款項中,撥出一部份來,作爲弘法的費用。假使要想詳細知道贈送佛書的功德,請閱拙編在家學佛要典所載:“廣布佛書之十六法”,和“普勸印造經像文”。至于所送的書,恐人不看,難免糟跶,這一問題在拙述“知己知彼”中,曾經討論到,可請參閱。

  關于佛教團體的經費(尤其是出版佛教雜志書籍的),也要踴躍捐助,因爲這是弘法的機關。經費充足了,弘法事業就能推廣,否則就是有獻身弘布佛教的人才,也不能發展他的抱負的。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這是要希望我學佛的法兄弟,法姊妹們,大家共勉的。除了弘法費用以外,社會上各種的義捐,也應當視力之所及,捐助一些,因爲事關公衆的幸福啊!

  (4)要從事儲蓄

  佛說:“世事無常”。我們要記住人生也有不幸的時候,如丈夫失業閑居,妻子疾病纏綿。倘向他人借貸,在“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社會中,你的希望是常不容易達到實現的。所以收益有余款時,就應該從事儲蓄,以防備意外的支出。儲蓄不妨從小數積起。但儲蓄要擇穩妥的銀行或商號,既可生息,又無危險。如果貪一時的重利,借給不可靠的人,或是效法守財奴,把錢收藏在家裏,這種辦法是不妥的。在平靖的時候,儲蓄是極端需要的,不過倘若生逢亂世,物價時時飛漲,固定的利息收入,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弄得所存貶價,那是又當別論。在這種特殊情形之下,就應該把儲蓄的款項,善于運用了。

  二、怎樣保存器具

  當購辦器具的時候,要選擇品質優良,構造堅固,式樣新穎的。倘貪圖一時的便宜,不顧物品的惡劣,那末,買來以後,脆弱不堪使用,于經濟上反受損失。“一分錢,一分貨”,小便宜是貪不得的。購得的器具,要加意保存。不獨惜福。而且可防錢財的浪費。關于器具的保存,應有相當的常識。

  (1)各類器具的保存

  竹器 精製的竹器,用花椒煎沸水泡洗,可永久不蛀;或把竹器浸入沸水中煮透,再用漂白紛調水,浸一二日,也不會蛀。

  木器 木器沒有漆的時候,先用綠礬水塗,然後加漆,就不會蛀了。木桶漏水,用水門汀或油灰嵌入;就能膠牢不漏。

  漆器被燙,現出白迹,用布蘸火酒或花露水,用力揩擦,白迹自去。

  木板上字迹,用手指沾食鹽少許擦字,便能消除。

  釘木器每苦木裂,若在釘上塗肥皂,可免裂。

  金器 金器用舊色淡,用線香熏,再用胭脂水洗,那麼赤色就會燦然了。

  銀器 銀器汙漬,用棉花蘸醋,或用宮粉擦,就可現白。銀器色暗,用桴炭和水洗刷,光白如新;或用牙粉擦後,清水洗,再用幹布揩,也能光彩煥發。

  銀箸觸毒發黑,用鹽擦,就可複原。

  銅器 銅器色暗,用布蘸擦銅油擦之,就能光亮;或用燒瓦片磨末,用布擦,功效和擦銅油一樣,或用桴炭磨水成漿,用板刪蘸刷,就可潔白光亮了。

  鐵器 刀、剪生鏽,浸入泔水缸,一二日後取出,鏽自會退去,或用米醋,浸叁日取出,不擦自去。

  鐵攔最易生鏽,防止的方法,用黑鉛粉和松節油塗上,那光澤就經久不變了。

  錫器 用粗糠或稻草灰擦洗,可去汙。

  磁器 用堿水洗磁器,可使它內外光滑。

  茶壺茶杯染有茶痕,用食鹽擦,痕即去。

  玻璃器 一切玻璃用具,新購來時不要立刻就用,應先用舊布把每一件分開包好,放入冷水鍋,水面要超過物件,再加一大把食鹽在水內,用文火煮。水沸後,再煮叁十分鍾,把火熄滅。等水完全冷了,再用布洗滌幹淨。這樣煮了以後,玻璃就不容易破碎了。

  花缸花瓶冬天防凍:用食鹽投入,就不會凍裂,而且花也比較耐久。

  拭玻璃窗,把火油一滴注上,取舊布揩拭,宿垢積汙就能頃刻除去。

  燈罩用食鹽擦,光亮而耐久。

  燈罩極易爆碎,假使把碎罩烘熱。用生大蒜頭擦碎處,然後持合烘幹,就牢固異常。但須忌潮濕。

  (2)雜物的保存

  雜物 肥皂用後,挂在通風地方,可經久耐用。

  燃燭,用食鹽放在燭心四周,可免燭油下淋,且光明倍增。

  洋傘經雨後,必須撐開陰幹;但在不及撐幹的時候,應把傘倒置于地,切不可把柄向上,恐水聚在傘頂,使鐵骨易鏽,布也因濕而易碎。

  去燈帶灰,用剪剪去馬口燈上的灰,頗不易平,每使火焰偏吐;可把燈帶旋低,用粗紙揩齊,必較平正。

  除新油漆氣味,用綠豆煮汁洗抹,可除氣味。

  驅撲燈蟲,用蔥一支作圈式,圍在燈泡上,蟲即遠揚。

  鍾放在鋪薄樓板的案上,鍾內的擺,必易受震蕩,以致速度不准,機件易壞;不如放在樓下,無地板處較妥善。

  漿糊最易黴臭,若加石炭酸水(西藥房購)少許,就能經久不壞。

  草席洗抹後,切忌曝在日中;否則很易稀松。

  冬日磨墨和些酒在裏面就不凍了。

  炭要用時,先放在鹽水,或冷水中一浸,燃燒時約可省一倍。

  書籍卷封郵寄,收到後,必卷曲不能伸,可一手執書脊,把書在飯鍋,或水鍋上熏,一面灑開書頁,使每頁透入濕氣。然後壓書在二平面物之間,即可恢複平正原狀。郵寄書有繩捆的印痕,可把半幹半濕的布,蓋在書上,然後用重物上壓,過了一夜就平直了。

  衣服篇

  一、衣服之目的與材料

  人體所著的衣服,爲調節體溫的工具;又能防護身體,免受損傷,是衛生所必需的。衣服對于人生的條件,是保衛體溫,要適合身體,切于實用。不是爭奇鬥豔,講究華麗作爲奢侈品的。但是衣服必須整潔。衣服整潔能夠使人敬重。所以佛嘗勉勵我們,衣服要整理得清潔。

  (1)衣料的種類

  衣服材料種類很多,因它的質地不同,可分爲棉毛絲麻四種。

  1、棉織品 棉織品用棉實的纖維織成,質粗通風,多含空氣,能保體溫;又易吸收濕氣,而徐徐加以蒸發。製襯衣最適當,且價很廉,能屢經洗滌,不易損壞,于經濟上也很相宜;但質地粗糙,沒有光澤。可做常服。

  2、毛織品 毛織品如呢絨等,是羊毛所織成的,種類很多。衛生上的價值,等于棉織品。它的品質柔軟和暖,適宜于製老人小兒衣服。織孔中容有多量空量,所以能保溫。

  3、絲織品 絲織品是蠶絲所織成的,保溫力很弱;而且沒有吸收蒸發的作用,又不耐洗,但是質軟而輕,且較毛織品不易受塵埃。有一種叫人造絲的,是用木材纖維製成的。價值較蠶絲爲廉。而且輕軟細滑和蠶絲沒有差異。

  4、麻織品 麻織品是麻皮的纖維所織成,雖沒有保溫的效能,然而能夠吸收水分,很快的就蒸發了,所以可製夏令的衣服。

  (2)纖維的鑒別

  衣服的原料大多數是纖維織造的。這纖維不外乎植物質和動物質二種,植物質的,如棉和麻;動物質的,如毛和絲。棉的纖維成扁平形,有撚成的螺旋痕迹。麻的纖維處處有節,節處生有細毛,如竹狀。毛的纖維表面上有一層表皮細胞,像細絲網一般。絲的纖維是平行的,較毛爲細。若要檢查衣料的原質,可以用顯微鏡鑒定纖維的狀況;或則用火燃燒。燃燒後發出爪甲臭味的,便是動物質;發出熏木臭味的,便是植物質。

  二、怎樣保存衣服

  我們佛教徒要注重惜福,要儉于享受,換句話說就是能甘淡泊。甘淡泊就能夠擔當事業,不怕受苦了。弘一大師說:“惜食惜衣,非爲惜財緣惜福”。我們對于衣食能夠不浪費,就是惜福。

  (1)惜衣得衣穿

  述者幼小的時候,家母常常教訓我,說道:“惜衣得衣穿,惜人得人敬”。這兩句話,言簡意深,也可說是修己待人的准繩。惜衣必須注意使用和保存。收藏的時候,要整齊褶疊。要取出疊在下面的衣服,應先把上面的衣服移去,然後取出。倘把在下的衣服急速抽出,就要使內部紊亂,使其他的衣服發生皺紋了。衣服穿著後,必附有少許濕氣和塵埃,須加洗滌,而且要善于收藏。

  (2)處置衣服的常識

  茲述處置衣服的常識如下:

  洗衣服上墨漬,用飯粒搓洗,再用清水洗,…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宗正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