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印光大師作道場一晝夜,用爲紀念。
北平四衆于十一月十二日,由顯宗長老領導,在廣濟寺舉行紀念印光大師法會,參加數百人,收到當地各界挽聯叁十余件。
新加坡華僑領袖李俊承、蔣骥甫、莊笃明諸居士等,于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聯合該地佛教信徒,假龍山寺舉行追念大會,參加者叁百余人。上午十時鳴鍾開會,禮拜獻花念佛回向後,由李俊承居士主席致開會詞雲:
先師印老人,示現人世,化身八十高齡,特提淨土正宗,教人老實念佛,應世契機,與明末蓮池大師遙遙相接。其博通儒學後,乃一意歸佛,與蓮池同;提倡淨土,不務玄妙,與蓮池同;戒殺放生,仁及庶類,與蓮池同;缁素皈依,龍象接迹,遍海內外,與蓮池同;閉關韬晦,與世無爭,不立門戶,與蓮池同;著書滿家,《文鈔》《嘉言》,不胫而走,與蓮池同;享壽大年,安詳西歸,自知時至,端坐化去,囑咐分明,一心淨土,與蓮池同。世稱蓮池爲淨土宗第八祖,由明至今,叁百余年,衆無異議。以不慧觀之,雖尊先師印老人,直繼蓮池之後,上承祖位,又何間然!曆來學佛人應與俗態不同,昔者釋迦佛雙林入滅之時,遺囑信徒,不可舉哀,後學宜善體此意。故南華六祖大鑒大師,應世七十余年,化緣已畢,自知時至,召集門徒及善知識,先期來會,與之告別。諸善知識,一時情感沖動,聲色悲歎,獨神會大師默然無動,六祖對衆特嘉神會。今者不慧接靈岩寺住持妙真法師函,乃述印老人遺囑,有如六祖之教神會。我輩當體此意,以繼志述事爲大,提倡佛法,奉揚淨土,先師在常寂光中,亦當熙怡微笑。來會諸君,當不以我言爲無見也。
嗣由莊笃明居士報告大師遺囑,然後分贈相片存念,並由李俊承、蔣骥甫二居士設齋供衆。
旅菲中華佛教會同人等,聞印光大師遷化,熱烈開會紀念。菲律賓群島馬尼拉埠旅菲中華佛教會同人,大乘信願寺僧衆,暨大師皈依弟子之在海外者,及諸信仰大師男女同僑,遂訂叁十年元月十九日上午九時,在該埠那拉街一零七四號,大乘信願寺內,召開紀念大會。一時到者除該寺住持性願法師及諸長老外,有旅菲中華佛教會領袖吳江流、曾雲皎居士等,及各界人士,濟濟一堂。佛堂正中,安大師遺像,香華羅列,門首橫披素彩,書“紀念印光大師法會”,兩旁懸聯,文曰:“真是西方聖人化身,太息此地緣疏,未睹慈光先隱迹;允矣東土祖師垂範,所望後賢繼起,力修淨業紹宗風。”紀華胥居士司儀。首由蔡梅溪居士宣布開會意義;次由性願法師領衆唱贊,誦《阿彌陀經》,繞佛叁匝,分兩序站立,由吳江流居士代表大衆上香、獻供。次由葉青眼居士宣演大師一生弘揚淨土法門,廣度群倫,景行大德,以及化緣圓滿,示現各種瑞相。勸勉大衆,一依大師開示,努力修行淨業,自利利他,並對于大師手創之弘化社,及靈岩山道場兩事,須力隨海內大德極力擁護,以期圖報師恩。講畢,皈依弟子施性統等,主張從事登記皈依弟子姓名住址,用便策劃一是。延至十二時,始攝影散會。下午二時,繼續舉行念佛會。越日菲埠各報,登刊是日開會盛況,及大師略史。越數日,叁寶顔、朗萬倪地等處,皈依弟子,聞風興起,黃慧崇、薛彬良、黃佩芬等,函達佛教會,各寄香敬,托爲集彙靈岩山。菲島遠在南洋,去祖國二千余裏,居留是地者,有正擬修函請求皈依,或擬戰事稍平,回國赴蘇州瞻仰道貌,親聆教益。今聞一旦遷化,有懷莫遂,傷念曷已!可見大師一生專弘淨土,極爲逗機,慈悲感人,無遠不屆!
贊詞
一
圓瑛
法身無相,至道無名,清淨本然,不可思議。而我大師于無相現相,無名立名,提倡淨宗,引導後學,大作夢中佛事,臨終現瑞西歸,誠爲徹悟大師之後第一人也!收放自如,去來無礙,娑婆印壞,淨土文成。且道正恁麼時,如何與大師相見?忽然突出金剛眼,親見圓明妙法身!
二
興慈
大哉光公,乘願應化,儒學已明,即悟長夜。弱冠出塵,苦行遠駕,禅參諸方,淨土是藉。精嚴戒德,禀性孤高,普陀閱藏,智發洪濤。函問親炙,唯示念佛,情悲意切,口口利物。淨風浩蕩,慈德遍揚,《文鈔》傳世,蓮開無央。靈岩複振,淨業堂堂,化緣已畢,見無量光。悲落日之已去,此間暗夜實蒼惶!
叁
榮增堪布
衆生界苦,有情失依,願公回度,再醒群迷。
四
應慈
西方補處,東土導師,彌陀接引在當時,信願行弘施,六字堅持,花放滿蓮池。
五
常明
儒釋並闡,貫徹融通,法雨遍灑潤群蒙,導歸淨土中,德樹長榮,普天仰高風。
六
妙蓮
念佛法門,佛所自說,廬山遠公,善繼善述。近二百年,鮮有宏揚,圓頓大法,視爲平常。我公崛起,蓮風大振,海內景從,一時稱盛。公以儒生,奮志出家,吐棄韓歐,皈依釋迦。備考群宗,獨崇淨土,橫遍豎窮,十虛含吐。蚤歲修學,棲止紅螺,校理大藏,杖錫南來。韬光普陀,閱四十載,不知不愠,安心如海。名聞利養,視等空花,時至緣熟,光遍河沙。如日中天,無幽不燭,不談玄妙,惟務真實。息矯亂論,免遭支歧,叁根普被,利鈍鹹宜。世衰道微,詭奇是競,護持正法,欲以身殉。晚謝諸緣,掩關靈岩,不舍衆生,遍複一函。人倫綱要,極樂途程,家喻戶曉,實踐躬行。正續文鈔,度人寶筏,遵是而行,不受淪沒。儒佛兼宏,大中至正,下化群生,上齊諸聖。紅螺而後,稱第一人,踐履笃實,默契至真。繄維我公,乘願再來,悲智雙運,暢佛本懷。化緣既周,一期事訖,中夜涅槃,非滅示滅。大聲念佛,坐寶蓮華,彌陀接引,生如來家。失此良導,能無悲恸!欲報師恩,豈徒贊頌?謹遵遺教,集衆持名,資糧具足,決定往生。法門雖多,不敢涉獵,厭故喜新,後悔無及。不違師訓,即報師恩,伏願加被,啓發愚衷。老實念佛,便是豪雄,同生西方,七寶池中。
七
呂碧城
猗欤大師!降祥震旦,廣度群倫,期登彼岸。蓮風獨振,麗日中天,戒行精粹,道格高骞。針砭薄俗,曰誠與敬,萬善同歸,資糧相應。茲聞滅度,發予深慨,陳子郵函,殷重乞诔。一十七載,瀛海棲遑,平生問道,竟失羹牆。不慕其名,唯欽其德,久矣心儀,豈關耳食!當茲末法,奈耶廢弛,我寄微詞,誰谙密意?靈岩蒼蒼,石湖洋洋,必有健者,繼踵香光。
八
敬題印光大師海岸危坐遺像
張聖慧
明月半輪,青山一片,海岸危坐,面目全現。戒禀金剛,行同普賢,恒順衆生,七十余年。叁度禮敬,十載提攜,供奉遺容,痛徹心肺。若憑翰墨贊吾師,卻是大海投針線。噫!彌陀一聲淚如雨,渺渺西方十萬億。
九
王骧陸
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于庚辰冬,示寂于靈岩山,天下悼之,從此淨宗失所依估,末法衆生,何緣之悭也!師之密行,不可測。昔居普陀時,每夜自課,無日不有山鼠千數,疊伏窗外,靜聽佛號,課罷乃去。徐蔚如姊婿告我如是,則其密行德化可知矣。余苦不文,未能表揚萬一,當發願廣宏淨業,此文亦聊以塞痛爾。民國辛巳新春浙西王骧陸拜書。
懿欤光公,一代之宗,終南拔地,屹屹雄峰。誕生聖者,靈秀所鍾,通儒通佛,其猶神龍。雲起自陝,法雨徂東,六十年間,震聩發蒙。傷此末世,冀挽頹風,躬行爲法,戒德是崇。時在滬上,共仰雲壇,爲請法益,幸得瞻韓。同舟赴甬,相敘爲歡,勖我精勤,啓我禅觀。始識苦心,非守一經,爲開方便,立此典型。一句彌陀,以作心銘,豈樂小法,而分渭泾。公之密行,非世所知,德化禽獸,靈異難思。誨人不倦,最惠之施,巍巍功德,不讓蓮池。嗚呼人天,失此福田!誰爲依怙,使我情牽。靈岩在望,崱屴之巅,慈雲常住,叁千大千。
挽聯
一
圓瑛
宏闡淨宗,惟師爲最;高登蓮品,與佛是親。
二
興慈率徒慧蓮、慧開、性如
悲心太切,專示淨宗,文字勸人遍世界;
念力深誠,果超穢土,蓮花托質證無生。
叁
慈舟
印證宏深,追慧遠大師,以叁無漏學示現娑婆,化機告終,又見非去雲去;
光明遍照,如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衆生未盡,還祝不來而來。
四
廣慧率徒法度、本幻
既複十方常住,又籌萬年道糧,功德著碧山,知承曼殊殷勤囑;
欲超叁界輪回,全仗一聲佛號,主張弘淨土,合是彌陀應化身。
五
霜亭
德望遠公同,何日東林重結社;
舊交前輩少,又聞西境賦歸元。
六
真達
公真乘願再來,數十年苦口婆心,代替世尊說法;
我實難堪後死,叁兩日微言妙谛,專爲末劫擔憂。
七
妙真
數萬言文鈔具在,我豈無心,警策作遺規,責任比靈岩山更重;
十四載盂缽相依,公垂另眼,琢磨期就範,慈恩與多寶塔同高。
八
德森
廿載依師,循循善誘如嚴父;
一朝棄我,的的安排見慈尊。
九
了然
攝受二十年,諄諄教誨,苦口婆心,痛往昔深恩未報;
恭承千萬語,念念不忘,銘胸刻骨,願從今盡力追隨。
十
圓植·圓華
大願宏深,八十年現身說法;
一函普遍,二千裏衣缽留香。
十一
妙蓮
接尼山鹫嶺之傳,得儒佛兩家正脈;
繼梵天紅螺而後,成淨宗一代祖師。
十二
映文
道業已歸遺範錄,典型留與後人看。
十叁
密元、密雨
無所謂禅宗,無所謂淨土,如公之言行,即佛即祖;
不論其佛教,不論其儒門,隨類而化度,非去非來。
十四
上海佛教同仁會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一切煩惱,悉能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十五
聶其傑
幸列門庭,總由佛力;追隨淨土,即報師恩。
十六
黃智海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上師猶自常慚愧;
四大皆空,五蘊非有,末世如何戀執迷。
十七
陶镛
先覺有情,憶法雨談天,一夕普陀人似舊;
…
《印光大師永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