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佛化家庭
陳海量居士著
自序
至情篇
夫婦篇
育兒篇
理財篇
衣服篇
飲食篇
居住篇
衛生篇
修養篇
婚喪篇
交際篇
娛樂篇
自序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雛形,而社會乃是家庭的集合體。要使社會佛化,必須先從家庭佛化做起。人類整個的生活,不外乎精神的和物質的二方面。父母、夫妻、兄弟、姊妹間的感情,親戚朋友間的酬應,和休閑時間的娛樂,都是屬于精神的方面;而衣食住等則是屬于物質的方面。
我們假使能夠遵守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來感化家庭,那末家庭的精神生活,可以做到慈愛、忍耐、誠實;物質生活可以做到勤勞、節儉、知足。因爲佛教是從慈悲喜舍做出發點的。成佛乃是慈悲喜舍的行爲達到圓滿成功的頂點。
怎樣叫做慈悲喜舍呢?想給與他人以安樂叫做慈。拔除他人的痛苦叫做悲。慶悅他人離苦得樂叫做喜。犧牲自己的享受叫做舍。
我們能夠承受佛的慈悲喜舍的精神,爲家庭服務,爲社會服務,那就無往而不和善美滿的了。我們要爲社會服務,應先從家庭服務做起。對于自己家裏的人倘不能慈愛忍耐誠實,處理家事倘不能勤勞節儉知足,那末這個人在社會上做事,也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是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拏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的,因爲能超出世間利欲之外的人,才能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世界的事業。釋迦牟尼佛對于在家信徒的慈悲教誨,可說是無微不至的,試看他在每一部經典裏是怎樣的教誨我們罷:
無量壽經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愛敬,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相和,無相違戾”。
大涅槃經說:“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恒以善法,訓導妻子。叁者、愍念僮仆,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汝等若恒行此四法,視世爲人之所敬愛,將來所生常在善處”。
華嚴經說:“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自利利他,叫做菩提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佛的智慧,叫做薩婆若)。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以本大悲,處于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又說:“爲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戲笑談說,悉善其事”。
法句經說:“履仁行慈,博愛濟衆,福常隨身,臥安覺安”。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說:“佛言:若善女人,供養父母,奉事夫主,矚視兒息,亦名淨行。勿于小罪而生輕想,所應作者,次第作之,亦名淨行”。
優婆塞戒經說:“淨其房舍臥具”。又說:“願爲衆生,趨走給使”。
孛經說:“飲食取節便身”。又說:“治産宜慎”。
六度集經說:“婚姻之儀,始于擇行”。又說:“喪畢修行,馨薰十方”。
成具光明定意經說:“受身則有痛患,以智慧一一開了。觀其所起,察其所滅,視其所病,選以何藥。總其要,令身不毀戒,處衆愛之中,身在道品之藏,既自身行,又教他人”。又說:“掃地令清淨,衣服常清淨,身口意常清淨”。又說:“此中有孝誡,有謙誡,有忍誡,有禮節誡,有衆善法誡”。
佛經是最廣博的,以上所引我佛的話,這好比走到大海邊,嘗著它一滴的味罷了,然而所引的佛語,雖然只是法海的一滴,但是已把佛化家庭的生活大綱,揭示無遺了。好,我就根據佛語來列舉佛化家庭的大綱吧:
遵著『父子無相違戾”的宗旨,述至情篇。
遵著『隨順妻子”,“奉事夫主”的宗旨,述夫婦篇。
遵著『瞻視兒息”的宗旨,述育兒篇。
遵著『治産宜慎”的宗旨,述理財篇。
遵著『衣服常清淨”的宗旨,述衣服篇。
遵著『飲食取節便身”的宗旨,述飲食篇。
遵著『淨其房舍臥具”的宗旨,述居住篇。
遵著『視其所病,選以何藥”的宗旨,述衛生篇。
遵著『未曾暫舍菩提之心”的宗旨,述修養篇。
遵著『婚姻之儀”,“喪畢修行”的宗旨,述婚喪篇。
遵著『履仁行慈,博愛濟衆”的宗旨,述交際篇。
遵著『戲笑談說,悉善其事”的宗旨,述娛樂篇。
本書廣事參考,編述佛菩薩的慈訓,和古今缁素大德的嘉言,但我的學識淺陋,實不足以闡發佛化家庭的旨趣,和管理的方法,不過一片愚忱不能自已罷了。
本書謹呈獻于可敬愛的佛教徒之前,祝願佛教仗著佛化家庭的推動,普及世界,永傳無盡。
中華民國叁十六年九月四日陳海量
至情篇
一、親與子之間
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子是親與子,夫與婦。親與子的成因,是由于血統的結合。所以親與子之間,有一種自然的愛。這種愛在親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父母對待子女應該竭力愛護,並教養他們;子女對于父母應該敬重承順,並奉養他們。
幼兒是要靠父母撫養的,否則就難免保育失當,老年是要靠子女奉養的,否則就蕭條無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裏,規定親與子之間,有五個互相對待的條件。
子女敬養父母的五條:“一者、供養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
父母對待子女的五條:“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澈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可知釋尊教誨我們,是要父慈子孝的。
(1)爲什麼要孝
石天基居士說:“凡人在初生之時,一刻也離不得父母,半載周歲,認得人的面目,在父母懷中便喜,若別人抱去便啼;自叁四歲以至十四五歲,饑則向父母要食,寒則向父母要衣。這時人人皆知道親愛父母,及至娶了媳婦,添了房中許多恩愛,就與父母間隔一層了;及至生了兒子,又添了眼前許多恩愛,又與父母間隔一層了。若遇著賢孝的妻子,就是家門之幸。遇著不賢孝的妻子,這個在枕邊說公婆的是非,那個在膝前說爺娘的厚薄,叁言兩語,蓄積心頭,反覺得父母有許多不是。日深月久,妻子漸親,父母漸疏;妻子漸厚,父母漸薄。只知房中妻子是自己的,把兩個老人家丟在堂上,冷冷清清,全然不管。絕不思你當初十四五歲以前,何曾有妻?何曾有子?那時候懷抱你的是何人?衣食你的是何人?今人不孝順的事也甚多,且將眼前的,說幾件與你們聽:假如父母要你一件東西,值些甚麼?你就生一個吝惜心,不肯與他。要知你的身子也是父母生成的,何況身外之物呢?父母吩咐一件事,沒甚的難幹,你就生一個推托心,不肯從他。要知死亡尚且不避,何況是勞苦的事呢?又何況是容易做的事呢?父母說了你幾句,或罵了你幾聲,或打了你幾下,你就生起嗔恨心來,不肯服他,甚至反面相同,怒目相看。要知道你奉承勢利的人,無所不至,就是被別人罵,別人打,也甘心忍受的;只是遇到了自己的父母,便生嗔恨了。你何不將那奉承勢利人的念頭,來奉承父母,性氣自然平和了。況且父母因你做的事不好,才說你,罵你,打你,這都是教訓你學成好人。就是老人家做事顛倒,說話瑣碎,以非理相加著你,你還要歡喜承受,何況教訓得正當呢?又有一等人,背了父母只愛自己的妻子,丟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兒女,你何不將愛妻子的心腸,愛父母呢?疼兒女的意思,疼父母呢?古人雲: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則無有不孝。又有父母不和,爲子者偏執意見,不能調和感化者。又有父母有過,兒子當面斥非,背後議短者。此皆不孝也”。
順從父母固然是對的;然而我們不要忽略了佛所說的“父母正令,不敢違背”,和“不斷父母所爲正業”,這幾句話的反面意思。就是父母倘有不正當的言語和舉動,或是迷入外道邪見的,子女們不但不應該聽從,而且要婉轉地谏阻他們。但進谏時,要在沒有旁人的時候。做子女的倘只曉得順親于情,而不曉得順親于理,結果使父母陷于不義,造成罪惡,這就將成爲孝行的絕大缺點。
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順逆,總應該克製感情以悅親爲主。于“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這是孝父母應該有的態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兒女們更應當推父母的愛敬,而信仰佛教,這才是好兒女啊!
奉養父母,孝順父母就使到了極點,也只是我們應該這樣做的分內事,不可有一毫居功的念頭。古德說得好:“孝莫辭勞,轉眼便爲人父母;善休望善,同頭但看你兒孫”。這是最澈底的話。
古今來有很多頌揚親恩的詩歌,真是至情流露,真摯動人。現在選錄幾首在下面:
親恩歌 虞汝明
十月懷胎兒欲生,牙關緊閉眼睛昏。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叁朝才是人。
撒得渾身尿屎來,爺娘忙把破衣揩。略無半點憎嫌意,洗滌勤勞日幾回。
聽但嫡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只愁伸縮驚兒覺,自己何曾睡得成。
幸得兒生兩歲零,扶牆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挂肚牽腸不放心。
六七齡時要讀書,經營修脯費躊躇。現成茶飯朝朝奉,道是吾兒辛苦初。
孩提轉眼已成人,食愛肥甘衣愛新。但願吾兒知愛好,自身粗草也甘心。
如何容易得成人,費盡爺娘萬苦辛。娶婦入…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