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衆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爲說法,是則名爲下品菩薩。
若欲爲衆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爲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爲易化故。
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衆生。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複在家,不異出家。
善男子,菩薩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惡來加己,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
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爲衆生故,而亦學之。
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薩修集六波羅密,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
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爲欲利益諸衆生故。
善男子,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有七相。何等爲七?一者、自知罪過。二者、不說他過。叁者、樂瞻病人。四者、樂施貧人。五者、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時中常至心修六波羅蜜。
善男子,複有七相。何等爲七?一者、樂化怨仇。二者、化時不厭。叁者、要令成熟解脫。四者、盡己所知世語世事,以化衆生,心不貪著。五者、能忍一切惡事。六者、終不宣說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見破戒者,及弊惡人,心不嗔恚,常生憐愍。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知是七相,則能自利及利益他。
出家菩薩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薩有一弟子,所謂在家。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複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複教令信向叁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饑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谕教诏。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爲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品格)卑下(者)。教以如來經典。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事王者,指服務軍政兩界),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爲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爲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
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璎珞、服飾、嚴身之具。妻子複以十四事報之: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叁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爲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童使,軟言教诏。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叁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善男子,若歸佛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若歸法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典籍。若歸僧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邪衆。
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受過叁歸依的男子名優婆塞,女子名優婆夷),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應作如法販轉。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雲何當令是戒淨耶?佛言:善男子,有叁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叁者、解心。
複有叁法:一者、爲諸衆生受大苦惱。二者、次第受之。叁者、中間不息。雖受是苦,心終不悔。
複有叁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衆生遠離惡法。二者、知善方便,能教衆生令修善法。叁者、化衆生時,心無疲悔。
複有叁法:一者、自舍己事,先營他事。二者、營他事時,不擇時節。叁者、終不顧慮辛苦憂惱。
複有叁法:一者、心無妒嫉。二者、見他受樂,心生歡喜。叁者、善心相續,無間斷絕。
複有叁法:一者、見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報。叁者、于無量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無退轉想。
複有叁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諸過咎,猶故不舍一切作業。二者、見諸衆生無歸依者,爲作歸依。叁者、見惡衆生心生憐愍,不責其過。
複有叁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叁者、至心咨受善知識教。
第一布施度 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仇,悉生親想。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
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叁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複有叁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叁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複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叁者、施已求受者作。(爲利用他人,而行布施)四者、施已喜自贊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定)能(布)施。雖是貧窮,非(必)不能(布)施。何以故?天下之人誰有貧窮而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言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善男子,如人買杳,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閑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複如是。若多若少,若塵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是故我于契經中說:智者自觀余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複多耶?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于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雲何悭惜,不布施也。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末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假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複勝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爲(求)人天(福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雲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衆生聞法斷除嗔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衆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衆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衆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衆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衆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
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叁事:一者、于財貪愛。二者、咨承邪見。叁者、見受者過。
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叁寶否?若言能者,先授叁歸,後則施物。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複當轉教余有財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咒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爲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複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如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叁寶,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爲說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忏悔。病者聞已,或生嗔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舍棄。雖複贍養,慎無責恩。瘥已猶看,恐後勞複。若見平複,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爲殡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藥施人。若能如是贍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險處所須,若板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爲畜豎柱。擔負息處,爲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爲作橋墱。津濟渡頭,施橋船柋。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摧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華果樹。見怖畏者,辄爲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險處,辄前扶接令得過險。若見失土破亡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爲沐浴,施以床座。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爲之,若教人爲。…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