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
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
善男子,菩萨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恶来加己,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
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萨修集六波罗密,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
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护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
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嗔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出家菩萨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萨有一弟子,所谓在家。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无求(品格)卑下(者)。教以如来经典。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事王者,指服务军政两界),常当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则名为不放逸法。在家菩萨若能教诲如是事者,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
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童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善男子,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受过三归依的男子名优婆塞,女子名优婆夷),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应作如法贩转。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
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
复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二者、知善方便,能教众生令修善法。三者、化众生时,心无疲悔。
复有三法:一者、自舍己事,先营他事。二者、营他事时,不择时节。三者、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复有三法:一者、心无妒嫉。二者、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者、善心相续,无间断绝。
复有三法:一者、见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报。三者、于无量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无退转想。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不责其过。
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咨受善知识教。
第一布施度 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仇,悉生亲想。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为利用他人,而行布施)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定)能(布)施。虽是贫穷,非(必)不能(布)施。何以故?天下之人谁有贫穷而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言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杳,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闲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尘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末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假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胜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求)人天(福报)。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嗔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
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咨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
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否?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后则施物。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如是食药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嗔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赡养,慎无责恩。瘥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能如是赡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担负息处,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墱。津济渡头,施桥船柋。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摧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华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沐浴,施以床座。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火,衣服温暖,若自为之,若教人为。…
《建设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