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建设佛化家庭▪P16

  ..续本文上一页贩卖市易,教令依平(要公平交易)。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第二持戒度 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若受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惟,懈怠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愿,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多诸放逸,不生怜愍,是名污戒。若畏贫穷,若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容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第三忍辱度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难施能施,难作能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有智之人若通恶骂,当作是念:世间骂者有二种:一者实,一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若我嗔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嗔恚故,生三恶道。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

  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被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嗔。何以故?我若嗔者,或夺我命。若不如者,嗔亦不应报。何以故?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如其自报,人则嗤笑。我亦如是,若嗔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嗔。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萨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睹之无厌。

  智人见怨(者),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忿。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嗔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宁舍身命,终不毁戒。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他所不喜,不为说之。

  善男子,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第四精进度 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应消除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应制止之)。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精进有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为自法勤行精进。若能以事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第五禅定度 禅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种: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者从慧,是四缘故,得无量福,增一切善。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男子,若能观怨(者),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在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本一切安乐因缘。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法修行。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如是缘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第六般若度 善生言:世尊,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念,修于忍辱,怜愍众生,心多惭愧,远离嫉妒,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苦,不生悔恨,乐行惠施,能调众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罪,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憍慢,亲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上、长老有德,于身菩提,不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是名智慧。

  (3)大宝积经节录 曹魏天竺三宝康僧铠译

  尔时,郁伽长者与五百眷属出舍卫大城,诣只陀林。到已,顶礼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闻,愿垂听许。世尊告曰:恣汝所问。长者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护诸众生,安慰抚喻。我要当度于未度者,无安慰者,当安慰之。荷担一切,作大桥船。世尊,惟愿演说在家菩萨戒德行处。云何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如来所□随顺修行?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憍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众生。于诸欲乐,生无常想。观命如露,观于财物,如幻云想,增现善根。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修习善行。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长者,若在家菩萨以此受持五戒功德,回向菩提,善护五戒。又倍应离于两舌,若有诤颂,应当和合。离于恶言,出爱软语。先语问讯,不毁辱他,利益他语、法语、时语。不生贪痴,常修忍力。常应正见,不礼余天,令当供佛。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懒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

《建设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莲宗正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