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
“品詣常看勝如我者,則愧恥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則怨尤自泯。”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
“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天下無不可做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嫖妓不但有損令譽,而且此輩不潔者,十人中必居其九。一染其毒,往往毀傷面目,或致喪生,可不慎哉”。
隴其居士說:“要知求人時,未必有濟;縱或勉強應承,究竟終不如願。當面背後,不知無數語言,氣色淡薄,情狀面相難當。何如有時常思此光景。且節儉莫待無時親遭此苦楚,自怨自艾也”。
翼修居士說:“用財貴明義理,加厚于根本,(如弘法、濟貧、培植福慧根本)。雖千金不爲妄費。浪用于無益,即一金已屬奢侈。是以豐儉貴適其宜也”。
寬行居士說:“儉之一字,其益有叁:安分于己,無求于人,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以弘佛法,以赒苦人,可以廣德。忍不足于目前,留有余于他日,可以福後。但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何以故?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要錢做什麼?子孫愚而多財,則增其過,要錢做什麼”?
湯斌居士說:“自己吝于改過,偏要議論人過。甚至數十年前偶誤,常記在心,以爲話柄。更有背後議人過失,當面反不肯盡言。此非獨朋友之過,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
修忏居士說:“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衆。休誇我能勝人,勝于我者甚多”。
馬鳴菩薩說:“雲何修行進門?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
叁、世尊的慈訓
世尊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教誨我們,怎樣的自利,怎樣的利他,千言萬語,真是無微不至的。所以修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無上的修養。我們佛教徒幸而有緣遇到了這最高無上的修養法門,應該發願振興佛教。各就其崗位,貢獻個人所有的智慧、體力和財力,向一個目標努力奮鬥。這目標就是推廣佛教。要推廣佛教,須先把自己的心身根據佛的訓言加以修養,免得以身謗法,報恩反成報怨。現在把佛經裏節錄出:一、法句經。二、優婆塞戒經。叁、大寶積經。四、戒度經。五、阿彌陀經。以供學佛的兄弟姊妹們的精進修養。
(1)法句經節錄 吳天竺沙門維只難等譯
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非務勿學,是務宜行。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僞無誠信,智者所屏棄。
稊裨害禾,多欲妨學。耘除衆惡,成收必多。
慮而後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察友在爲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惔,寤則常歡。
修戒布施,作福爲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衆。
已知自覺意,是爲佛弟子。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
見怒能忍,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害衆生。
履仁行慈,博愛濟衆。福常隨身,臥安覺安。
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惡言罵詈,憍陵懱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尊敬于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愠于怨者,未嘗無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以真爲僞,以僞爲真。是爲邪計,不得真利。
知真爲真,見僞知僞。是爲正計,必得真利。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佚爲穿。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佚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壤神去,寄住何貪。
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愚人施行,爲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意,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千千爲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爲戰中上。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曰損至終。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月千返祠,終身不辍。不如須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勝彼終身。雖終百歲,奉事火祠。(奉事神祠,不及一念造福于衆生)。
祭神以求福,從後望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若人生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
祯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世人無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爲惡。
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爲無福。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悟己可爲譬,勿殺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
不當粗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
出言以善,如叩衆磬。身無議論,度世則易。
枉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仇無赦。
身爲第一,常自勉學。利乃誨人,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爲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極欲,惡行日增。
惡行危身,愚以爲易。善最安身,愚以爲難。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相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敬樂聞法,當念佛教。
明人導世,度脫邪衆。世皆有死,叁界無安。
諸天受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
如有自歸,佛法聖衆。道德四谛,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從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衆苦。
自歸叁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衆聚和快,和則常安。
我生已安,不愠于怨。衆人有怨,我行無怨。
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诤自安。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
除身惡行,進修德行。常守慎言,以護嗔恚。
除口惡言,誦習法言。常守慎心,以護嗔恚。
除意惡行,思惟念道。節身慎言,守攝其心。
惡生于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
不誦爲言垢,不勤爲家垢。不嚴爲色垢,放逸爲事垢。
悭爲惠施垢,不善爲行垢。今世及後世,惡法爲常垢。
若信布施,欲揚名譽。貪人虛飾,非入淨定。
常敏好學,正心以行。擁懷寶慧,是謂爲道。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爲智。
雖素少聞,身依法行。守過不忘,可謂奉法。
所謂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虛飾,言行有違。謂能舍惡,根原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所謂沙門,非必除發,妄語貪取,有欲如凡。謂能正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爲沙門。
施勞于人,而欲望祐,殃咎歸身,自遘廣怨。
爲佛弟子,常悟自覺。晝夜念佛,惟法思衆。
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則是痛欲薄,節消而保壽。
人家有母樂,有父斯亦樂。世有沙門樂,天下有道樂。
嫉先創己,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
學當守口,寡言安徐。法義爲定,言必柔軟。
樂法欲法,思惟安法。愛敬佛教,求善師友。
非剃爲沙門,稱吉爲梵志。謂能舍衆惡,是則爲道人。
出惡爲梵志,入正爲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爲舍家。
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依淫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
是身爲死物,精神無形法。作令死複生,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從癡愛長久。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
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幸,亦不禱祠神,是爲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常先爲福德。郲身從真正,是爲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爲空之行,是爲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複。以時誦習經,是爲最吉祥。
(2)優婆塞戒經節錄 北涼叁藏法師昙無谶譯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叁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衆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複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叁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衆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贊叁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常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然菩提種子。
衆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惡念。
利衆生時,莫求恩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
善男子,菩薩具足叁事,則得名爲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叁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
複有叁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叁者、樂修慈心。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爲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