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建设佛化家庭▪P13

  ..续本文上一页闭了。把唇齿刚刚拄著。舌抵上齶。呼吸从鼻孔微微出入,愈细微愈好。

  7、轻闭两眼,正身端坐。背不可靠壁。冬天静坐,两膝不可受寒。倘坐久微觉身体或有偏曲,应当随时矫正。

  8、静坐毕,想身中气从全身毛孔透出。然后微微摇动身体,次动肩胛和头颈,次徐徐舒放两手两足,手掌相合,搓热,掩在两眼上摩擦,然后开眼。次以手擦鼻,遍摩头部和腹背手足,然后起身。

  (2)静坐须知

  我们在家佛教徒日里事忙,就坐的时间,最好在晨昏的时候。

  早晨起来静坐,须把窗户推开,帐帏挂起。衣领的钮扣不要扣紧。坐毕,舒膝下床。

  临睡前静坐,解除鞋袜,解开领口的钮扣。坐毕,解除衣服,就寝。

  初学静坐,腿部容易酸痛麻木。能忍则忍,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可徐徐放走,用手摩擦。痛止以后,立即再就坐。这样的练习,可以由十廿分钟渐渐增至三十分钟,以至一二小时。到后来,心也定了,坐也稳了,就不觉得痛了。而且愈坐愈觉愉快。

  坐定后作何功夫,这要看各人所修的宗旨了。或持咒,或参禅,或作观,或念佛,都可以的。

  有一最妙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坐定后,当口内津液潮生的时候,缓缓地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然后徐徐地咽津液一次。这样的循环不断,不仅可强健身体,而且可消除业障。

  (3)礼佛的仪式

  礼佛是忏悔身业,增加福慧的殊胜方法。就其最小的一部份利益来说,也可以强壮衰颓的身体,确是卫生的妙法。在家学佛要典中,载有“佛教之体育卫生学”一篇,可供参阅。一般的拜佛仪式是这样的:

  肃立。合掌当胸。两足跟相离约二寸。两前足趾分开约八寸,成八字形。将顶礼时,右手先下,左手后下,腰干徐徐弯下。同时二腿屈下,二膝分开,靠在拜凳边。蹲下时,右手先著拜凳中央,次将左手放著拜凳上,较右手略前,再把右手向上移,和左手相齐。然后将二手翻转,手掌朝上。同时把头叩下碰在凳上,其地位是在两手中间。这叫做头面接足礼。

  顶礼毕,把两手翻转,同时抬头,起身。先把右手缩回,撑住在拜凳上,令身起立。同时把左手提起当胸,再把右手提起,合掌立正。

  三拜既毕,须一问讯。问讯时,合掌鞠躬,当腰弯下时,右手四指包于左手四指内。两大指相并。举起时拱手齐眉,再行放下。

  拜佛发愿。当头著拜凳的时候,应默念下面的发愿词:

  第一拜,默念:“愿一切众生,舍离外道邪见,归依佛教”。

  第二拜,默念:“以我愿力,使佛教普及全世界,永传无尽”。

  第三拜,默念:“赐我法喜充满,广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修养篇

  一、改革习气

  学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希望把它去掉,我们必须要有坚毅决绝的精神,坚持不变的决心。若是游延因循,优柔寡断,这习气便会时时刻刻引诱我们去做不好的事情。偶然的不顺从它的引诱,便会觉得十二分的不舒服,有说不出的遗憾感。在这理欲交攻的战场上,必须出奇制胜。否则我们就永不能得到真正自由快乐的享受。

  (1)两种攻心的战术

  当某种环境现前,引动某种习气的时候,被自己一发觉,必须立刻就改变环境,移动战线,这是除境的方法。还有一种战术,是除心的。这须要有相当修养的功夫。要时时省察,时时观照。对境偶然失照,便立刻出了乱子,我们的防地,便会被魔军攻入。我们也不要因一时失守而烦闷发愁,要知道,我们愈愁,魔军便愈深入。应战贵在知己知彼,我们只须扼守立足点,拿出照妖镜一照,那魔军就无影无踪的遁逃了。这照妖镜就是“觉察”两个字。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啊。

  不管除境或是除心的战术,我们若是决心和它决战,没有不获得胜利的。所怕的是被心肝(不是心肝,是恶习气)引诱和驱使,而转一念头:“今天姑且做一次,以后不做就是了”。那末我们的战术,就要失败,我们的主人就要被魔军俘虏去了。

  (2)誓愿力最胜

  俗语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姑且再做一次”这个念头,便是恶习气的根啊!所以我们要破除一种习气,便须抱定一种破斧沉舟的决心:“从今天起,立誓不再做”。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注一)说:“立决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坚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烦恼。三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盖(注二)。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罗密。如佛所赞,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立誓以后,倘使误犯,要向佛前真实忏悔。天亲菩萨说:“设误作者,恐怖忧悔”。这就是教我们要真实忏悔。但不可再而三、而四、而五,继续违犯。长此以往,道业便荒芜了。我们要记牢释迦世尊说的话:“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阿弥陀佛刹,快乐无极”。受持这则慈训去修养,便能日进佳境了。

  注一: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揭示学佛纲要,总摄诸经论。书仅二卷,最便读诵。男女学佛同志,倘能发心受持读诵这部论五百遍,或一百遍,对于修养上,可得很大的帮助。如古德说:“读书以防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力虽未足,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矣”。受持此论,宜采彭际清居士校正本。论后有彭居士跋语。

  注二:五盖能差覆真心,使人不生善法。1、贪欲盖,执著五欲。2、嗔恚盖,发生忿怒。3、睡眠盖,睡眠过度。4、掉悔盖,心情躁妄。5、疑法盖,犹豫无决断。

  二、善知识的嘉言

  我们要改革习气,非在平时随时随地注重修养不可。有许多人在无事的时候,自以为很有涵养功夫,对人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可是一旦事到临头,就一些也作不得主,还是“我行我素”,老毛病依然发作,这是修养不得力的缘故。

  (1)修养不是空谈

  修养是要在事情上去磨练,不是空谈就算了事。佛菩萨和善知识们的慈训是很多的。我们能够就自已所偏的习气,记住几则法语去对治,就能毕生受用不尽了。

  (2)嘉言的一斑

  下面所选录的嘉言,都是大善知识们修行的经验之谈。我们除把可以对治我们所偏的习气的法语,录下来作为座右铭之外,还应该把下面的全部选录时时翻阅,同时在言行上处处依照著做去。修改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曾说:“勉进以六度,修行致自然”。当起初修习六度善行的时候,总是勉强而行的,若是决心行去,到后来就会到自然的化境,成全完美的人格。

  施学慈居士说:“与其坐待时机,不若进而自造机会之得计。徒知恃人待时,不知勤勉自励,谓为自暴自弃,亦无不可。机会种因于平时,故机会之来,必非无缘无故也”。

  石天基居士说:“行事刻薄,说话尖利的人,不是短命,就是贫贱。何也?要知原来之福寿,都被其剥削尽了”。

  张志净居士说:“人若开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评人者,不惟无福,而且无寿”。

  沈小园居士说:“纸薄者易碎,刀薄者易屈,布簿者易破。薄者无福无寿之相也。处世乌可以薄道行之”。

  文节居士说:“人有抑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走进快乐之门”。

  新吾居士说:“见人之为善,我必爱之,我能为善,人岂有不爱我者乎?见人之为不善,我必恶之,我苟为不善,人岂有不恶我者乎?”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世间无一处无拂意事,无一日无拂意事,惟度量宽宏,有受用处。彼局量褊浅者,空自懊恨耳。”

  “我不能忍耐事,而令事如吾意,否则躁烦。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否则谴怒。如是,则终日无自在时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怒,我卒以捐,此谓至愚。”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

  洪应明居士说:“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愁钝铁顽金之销镕不易。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潢污渎之容纳不住。”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释恶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怕死。”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贫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花逞春光,一番风,一番雨,催居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内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我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一苦一乐相磨炼,炼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居逆境中,触处皆针砭药石,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刚糜骨而不知。”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

  “人之过误宜恕,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在人则不宜忍。”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善恶要包容得。”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

  “事稍拂违,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息。心若怠荒,便思胜过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王志修居士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吉人居士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

《建设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莲宗正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