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佛化家庭▪P13

  ..續本文上一頁閉了。把唇齒剛剛拄著。舌抵上齶。呼吸從鼻孔微微出入,愈細微愈好。

  7、輕閉兩眼,正身端坐。背不可靠壁。冬天靜坐,兩膝不可受寒。倘坐久微覺身體或有偏曲,應當隨時矯正。

  8、靜坐畢,想身中氣從全身毛孔透出。然後微微搖動身體,次動肩胛和頭頸,次徐徐舒放兩手兩足,手掌相合,搓熱,掩在兩眼上摩擦,然後開眼。次以手擦鼻,遍摩頭部和腹背手足,然後起身。

  (2)靜坐須知

  我們在家佛教徒日裏事忙,就坐的時間,最好在晨昏的時候。

  早晨起來靜坐,須把窗戶推開,帳帏挂起。衣領的鈕扣不要扣緊。坐畢,舒膝下床。

  臨睡前靜坐,解除鞋襪,解開領口的鈕扣。坐畢,解除衣服,就寢。

  初學靜坐,腿部容易酸痛麻木。能忍則忍,實在忍不住的時候,可徐徐放走,用手摩擦。痛止以後,立即再就坐。這樣的練習,可以由十廿分鍾漸漸增至叁十分鍾,以至一二小時。到後來,心也定了,坐也穩了,就不覺得痛了。而且愈坐愈覺愉快。

  坐定後作何功夫,這要看各人所修的宗旨了。或持咒,或參禅,或作觀,或念佛,都可以的。

  有一最妙的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坐定後,當口內津液潮生的時候,緩緩地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五句,然後徐徐地咽津液一次。這樣的循環不斷,不僅可強健身體,而且可消除業障。

  (3)禮佛的儀式

  禮佛是忏悔身業,增加福慧的殊勝方法。就其最小的一部份利益來說,也可以強壯衰頹的身體,確是衛生的妙法。在家學佛要典中,載有“佛教之體育衛生學”一篇,可供參閱。一般的拜佛儀式是這樣的:

  肅立。合掌當胸。兩足跟相離約二寸。兩前足趾分開約八寸,成八字形。將頂禮時,右手先下,左手後下,腰幹徐徐彎下。同時二腿屈下,二膝分開,靠在拜凳邊。蹲下時,右手先著拜凳中央,次將左手放著拜凳上,較右手略前,再把右手向上移,和左手相齊。然後將二手翻轉,手掌朝上。同時把頭叩下碰在凳上,其地位是在兩手中間。這叫做頭面接足禮。

  頂禮畢,把兩手翻轉,同時擡頭,起身。先把右手縮回,撐住在拜凳上,令身起立。同時把左手提起當胸,再把右手提起,合掌立正。

  叁拜既畢,須一問訊。問訊時,合掌鞠躬,當腰彎下時,右手四指包于左手四指內。兩大指相並。舉起時拱手齊眉,再行放下。

  拜佛發願。當頭著拜凳的時候,應默念下面的發願詞:

  第一拜,默念:“願一切衆生,舍離外道邪見,歸依佛教”。

  第二拜,默念:“以我願力,使佛教普及全世界,永傳無盡”。

  第叁拜,默念:“賜我法喜充滿,廣度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修養篇

  一、改革習氣

  學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習氣。我們的習氣,各有所偏。如貪色、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習氣。假如我們有一種不良的習氣,希望把它去掉,我們必須要有堅毅決絕的精神,堅持不變的決心。若是遊延因循,優柔寡斷,這習氣便會時時刻刻引誘我們去做不好的事情。偶然的不順從它的引誘,便會覺得十二分的不舒服,有說不出的遺憾感。在這理欲交攻的戰場上,必須出奇製勝。否則我們就永不能得到真正自由快樂的享受。

  (1)兩種攻心的戰術

  當某種環境現前,引動某種習氣的時候,被自己一發覺,必須立刻就改變環境,移動戰線,這是除境的方法。還有一種戰術,是除心的。這須要有相當修養的功夫。要時時省察,時時觀照。對境偶然失照,便立刻出了亂子,我們的防地,便會被魔軍攻入。我們也不要因一時失守而煩悶發愁,要知道,我們愈愁,魔軍便愈深入。應戰貴在知己知彼,我們只須扼守立足點,拿出照妖鏡一照,那魔軍就無影無蹤的遁逃了。這照妖鏡就是“覺察”兩個字。所謂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啊。

  不管除境或是除心的戰術,我們若是決心和它決戰,沒有不獲得勝利的。所怕的是被心肝(不是心肝,是惡習氣)引誘和驅使,而轉一念頭:“今天姑且做一次,以後不做就是了”。那末我們的戰術,就要失敗,我們的主人就要被魔軍俘虜去了。

  (2)誓願力最勝

  俗語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的“姑且再做一次”這個念頭,便是惡習氣的根啊!所以我們要破除一種習氣,便須抱定一種破斧沈舟的決心:“從今天起,立誓不再做”。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注一)說:“立決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製伏煩惱。叁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蓋(注二)。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密。如佛所贊,如來大智尊,顯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立誓以後,倘使誤犯,要向佛前真實忏悔。天親菩薩說:“設誤作者,恐怖憂悔”。這就是教我們要真實忏悔。但不可再而叁、而四、而五,繼續違犯。長此以往,道業便荒蕪了。我們要記牢釋迦世尊說的話:“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亦須臾之間。後生阿彌陀佛刹,快樂無極”。受持這則慈訓去修養,便能日進佳境了。

  注一: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揭示學佛綱要,總攝諸經論。書僅二卷,最便讀誦。男女學佛同志,倘能發心受持讀誦這部論五百遍,或一百遍,對于修養上,可得很大的幫助。如古德說:“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病雖未除,常使藥力勝,則病自衰;心力雖未足,常得書味深,則心自熟。久則衰者盡,而熟者化矣”。受持此論,宜采彭際清居士校正本。論後有彭居士跋語。

  注二:五蓋能差覆真心,使人不生善法。1、貪欲蓋,執著五欲。2、嗔恚蓋,發生忿怒。3、睡眠蓋,睡眠過度。4、掉悔蓋,心情躁妄。5、疑法蓋,猶豫無決斷。

  二、善知識的嘉言

  我們要改革習氣,非在平時隨時隨地注重修養不可。有許多人在無事的時候,自以爲很有涵養功夫,對人講起來也頭頭是道,可是一旦事到臨頭,就一些也作不得主,還是“我行我素”,老毛病依然發作,這是修養不得力的緣故。

  (1)修養不是空談

  修養是要在事情上去磨練,不是空談就算了事。佛菩薩和善知識們的慈訓是很多的。我們能夠就自已所偏的習氣,記住幾則法語去對治,就能畢生受用不盡了。

  (2)嘉言的一斑

  下面所選錄的嘉言,都是大善知識們修行的經驗之談。我們除把可以對治我們所偏的習氣的法語,錄下來作爲座右銘之外,還應該把下面的全部選錄時時翻閱,同時在言行上處處依照著做去。修改行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曾說:“勉進以六度,修行致自然”。當起初修習六度善行的時候,總是勉強而行的,若是決心行去,到後來就會到自然的化境,成全完美的人格。

  施學慈居士說:“與其坐待時機,不若進而自造機會之得計。徒知恃人待時,不知勤勉自勵,謂爲自暴自棄,亦無不可。機會種因于平時,故機會之來,必非無緣無故也”。

  石天基居士說:“行事刻薄,說話尖利的人,不是短命,就是貧賤。何也?要知原來之福壽,都被其剝削盡了”。

  張志淨居士說:“人若開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評人者,不惟無福,而且無壽”。

  沈小園居士說:“紙薄者易碎,刀薄者易屈,布簿者易破。薄者無福無壽之相也。處世烏可以薄道行之”。

  文節居士說:“人有抑郁,先用一忍字,後用一忘字,便走進快樂之門”。

  新吾居士說:“見人之爲善,我必愛之,我能爲善,人豈有不愛我者乎?見人之爲不善,我必惡之,我苟爲不善,人豈有不惡我者乎?”

  “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世間無一處無拂意事,無一日無拂意事,惟度量寬宏,有受用處。彼局量褊淺者,空自懊恨耳。”

  “我不能忍耐事,而令事如吾意,否則躁煩。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否則譴怒。如是,則終日無自在時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怒,我卒以捐,此謂至愚。”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

  洪應明居士說:“我果爲洪爐大冶,何愁鈍鐵頑金之銷镕不易。我果爲巨海長江,何患潢汙渎之容納不住。”

  “毀人者不美。而受人毀者,遭一番讪謗,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釋惡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橫逆,便長一番器宇,可以轉禍而爲福。”

  “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怕死。”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貧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

  “花逞春光,一番風,一番雨,催居塵土。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琅玕。”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內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業的砥石。”

  “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我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一苦一樂相磨煉,煉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居逆境中,觸處皆針砭藥石,砥節勵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剛糜骨而不知。”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叁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

  “人之過誤宜恕,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在人則不宜忍。”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些。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善惡要包容得。”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憚初難。”

  “事稍拂違,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息。心若怠荒,便思勝過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在世出世,□欲是苦,絕欲亦是苦,聽吾侪善自修持”。

  王志修居士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吉人居士說:“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宗正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