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佛化家庭▪P21

  ..續本文上一頁先注意。

  (1)對于一般人

  問人姓氏說:“貴姓”或“尊姓”。自稱“敝姓”。

  問人名號說:“臺甫”。自稱“小名”或“草名”。

  問人的本鄉說:“貴處”或“貴縣”“貴省”。自稱“敝處”“敝縣”或“敝省”。

  問人的家說:“府上”或“貴府”。自稱“舍下”或“敝舍”。

  稱人的學校說:“貴校”。自稱“敝校”。

  稱人的商店說:“寶號”或“貴公司”。自稱“敝號”或“敝公司”。

  稱人的父親說:“令尊”。自稱“家父”或“家嚴”。

  稱人的母親說:“令堂”。自稱“家母”或“家慈”。

  稱人的妻說:“尊夫人”。自稱“內子”或“內人”。

  稱人的兒子說:“令郎”;女兒說:“令媛”。自稱“小兒”或“小女”。

  稱呼他人家族中的人,都可以加一個“令”字。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兄”,“令嫂”,“令姊”,“令侄”,“令侄女”等。

  自稱家中長輩的人加一“家”字。如“家祖父”,“家祖母”,“家兄”,“家姊”等。幼輩的人加一“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令侄女”等。要注意“令”“家”“舍”叁字不可用錯”。至于父母已逝世的,自稱“先父”或“先母”。

  問人年歲說:“貴庚”。自稱“虛度”。或不用虛度二字,迳稱多少歲。倘問老年人年紀,應說:“高壽”。男人對于女子不可輕易問她的年紀。

  (2)對于僧尼

  對出家僧尼不可問姓,因爲一切僧尼都是姓釋。這是根據佛說:“一切水入海,皆同堿味”的話,所以出家僧尼都是姓釋的。

  問僧尼的法名說:“請問上下”。

  在家的佛徒對于出家的僧尼,都要稱他們做“師傅”。能講經的稱他“法師”或“老法帥”。習禅的稱“禅師”或“老禅師”。至于“大師”二字,不可隨便稱呼,只有對于博通經律論叁藏而能廣行教化的,才可稱他爲“大師”。

  二、說話的禮貌

  四自侵經,佛說:“谛觀一切擾擾纭纭,但诤咽喉不急之事。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世間的一切糾紛都是從口而出。話說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話說得不好,就會無事生事,小事也成大事了。這關鍵就在“粗言”和“善語”上。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裏告訴我們,要“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啊!

  語言的運用是有藝術的,我們雖不必做演說家或外交家,然而一般的常識是應知道,應學習的。下面是我們應注意的幾點:

  (1)語言的常識

  和人說話應該先招呼他的名稱,然後發言。

  他人的話沒有說完,不可截斷他的話,自己搶著說。更不可沒有聽完,就加批評。

  請別人給你作事,要先說一個“請”字,如“請你開門”,“請轉交某人”,“請告訴我”,“請你代辦”以及“請問尊姓”,“請教臺甫”等類的話。

  別人爲你作事,或送甚麼東西給你,不論事的大小,或東西的多少,都應該說“謝謝”。

  問人而人不願回答的話,不可再問,免得使人爲難。

  不可輕易問人每月得多少薪金。

  說話是很不容易的,記得薛瑄居士說:“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我們說話能夠注意這四個條件,那末說話的禮貌,可算是中節的了。薛居士又說:“親戚故舊因言語而失歡者,多是顔色辭氣暴厲,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語雖切直,而能溫顔下氣,縱不見聽,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語無傷人處,而詞色俱厲,縱不見怒,亦須懷疑。故與人言語,尤當自警”。

  (2)說話的修養

  那末我們怎樣來改進我們說話的技巧呢?石天基居士所編的傳家寶一書裏的嘉言很可作我們的參考,他說: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

  “與人相爭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揚其陰事。此禍關殺身,非獨有傷厚道已也。”

  “一座之中有好彈射人者,切不可形之于口舌爭論;惟當端坐沈默以消之。此之謂不言之教。”

  “人能不笑人窮,不鄙人儉,便爲長者。要知世界每多缺陷,如貧賤、殘疾、聾瞽、癡呆之類,不可悉數。是皆前生惡業所致。若以尖利之言,縱口譏诮,不獨大傷我之長厚,且又是斂怨取禍之道。笑人者常不如人,焉知異日自己又不被人譏诮耶?

  “聽人說話,俱要包容。譬如人說一事,有朝代記錯的,有姓名不真的,有字認識訛舛的,有語句讀得顛倒改換的,有荒唐虛謬的,有鄙俗不堪入耳的;要知其人,或愚或拙,或無才學,所以如此。切不可將他壞處,隨口說出,代他改正。亦不可笑他鄙他。在我解說教他,雖是好意,但恐彼人羞愧沒趣,豈不反惹怨恨。前人有言,當面證人,惹恨最大,是與不是,隨他說罷。至于見人文字書畫,衣冠器物房屋,以及行正動靜,面目身體,有缺點處,俱要存心包容。積許多福,免許多禍,不可忽也。”

  “以言勸人說人,要先顧自己行止何如。果能自立于正,然後舉以示人,彼人未有不服從者。倘以己所不能者,以之說人,不但人不服從,且將得謗矣。譬如戒人賭博、以及教子孫不可賭博,乃極正之事也;倘若自己好賭不止,惟以空言勸戒他人,彼必曰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乃將何辭以應之。凡事皆然,不獨賭博一事。華嚴經說:“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此之謂也。”

  “責我以過,皆當虛心體察;不必論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每有高人,過舉不自覺,而尋常人皆知其非者。詩文亦然,讀者未必皆當;若指我失,即淺學者之所論,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人以詩文質我,批駁過直,往往致嫌。若一概從谀,又非古道。嘉者極力贊揚,謬者指其疵病,瑕瑜不掩,常寓鼓舞之意。至誠待人,必不我怨。嘉者逢人稱說,謬者絕口勿言,其人聞之,必自感奮。”

  “他人共語,不可竊聽。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讓我長短,聞之未免動意;且令其人慚愧無地自容也。”

  “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此中有許多意味,又有許多受用。”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應,應直告。切勿含糊,致誤其事。”

  “與人言,須要和氣從容。如氣忿則不平,色厲則取怨。”

  “對富人訴貧,起彼借貸之疑;對勢家誇富,動彼貪得之謀。”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不說人非,厚道也。不辨己非,高見也。”

  “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便是大功德。”

  “說親友過失,不如述前人嘉言懿行。既可示人以模範,且可以免我之口過。”

  “凡說話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雖能得十分,止當謙應五分。到後行出多來,彼人自加敬悅。切莫預先滿口允諾。倘若行不踐言,非獨自己慚愧。且又贻笑招怨。”

  “當面件人,惹禍招尤,莫過于此。即不可爲之事,亦當婉辭。”

  “以言譏人,取禍之大端。以度容人,集福之要術。”

  “面谀之辭,知之者未必感情。背後之議,銜之者每至刻骨。”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實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厚道,雖閑談酒谑。慎勿出言。”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吾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遲則冰消霧釋,過而不留。不得遂輕嗤罵,亦不必逢人愬說。恐怒過意回,無顔再對。又恐他友聞之,各自寒心耳。”

  “我有冤苦事,他人問及,始陳顛末。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聽者雖貌爲咨嗟,其實未嘗入耳。言之何益”。

  佛說須摩提經裏有四條關于說話方面的訓詞:“何等爲四?一者、不傳惡說,鬥亂彼此。二者、導愚癡者,使入佛道。叁者、若有毀敗正法,護使不絕。四者、勸勉諸人,教使求佛,令堅不動。是爲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不爲他人所別離(別離,指爲人所舍別離棄)佛于是說偈言:不傳說,鬥彼此。導愚冥,護正法。勸進人,使求佛。終無能,別離者”。

  叁、慶吊與約會

  佛說:“凡有憂喜,與人共之”。這是說,關于他人有憂喜的事,一概要表示同情。對憂愁的人,自己勿作歡樂的表情;對有喜慶的人,自己勿作憂愁的表情。不是這樣的對待人家,別人或以爲你是幸災樂禍的呢。

  (1)憂喜與人同情

  當我們去慶賀親友的婚姻、壽誕、生子一類的喜慶事情,或是偶然遇著這類的客座筵席,須要代爲欣喜歡樂。即使自己懷著憂愁的事,也不可愁眉蹙額。而且說話之間要加以注意。有關于死喪災病等等的事情不可隨便談論。恐別人誤會,以爲你在妒忌不樂呢。倘親友家有疾病、官訟、火盜、死喪諸事,前往慰問,須要代爲憂慮悲歎。應以因果業報的道理,開示他們。自己不可有歡喜欣笑的態度,免得引起他人的惡感。這種對人的舉動,都是屬于菩薩行四攝法之中的“愛語攝”。所以關于慶吊的事,我們要記住佛所說的:“樂人之樂,憂人之憂”這八個字。

  (2)訪問須知

  和人約會,一定要准時前往,最好寫一紙條預置案上,某日某時須訪問某人,以防臨時遺忘。

  去訪問親友要顧著對方時間的便利:1、不可太早太晚。早則他人尚未起床,遲則耽誤他人寢息。2、不可久坐。除特別事故外,以不過叁十分鍾爲宜,以免耽誤他人的事。倘有時談話須延長,必須先問對方現在是不是有事要辦理。在主人的方面,倘有事要辦的,當用誠懇的態度直告來賓,請他下次再談。

  叩人家的門或電鈴,不可聲音太大太急。使屋內的人聽了驚恐不安。

  人家的門倘虛掩著,不可迳自貿然的推進去。應站在門口喊主人的姓名,並輕叩他的門。待主人來開,才進入室內。這樣是防室內若有秘密的事,使人有所掩避。

  倘下雨的時候到他人家裏去,雨傘不可帶進室內,應該放在室外,以免地上淋濕。並要除去鞋底的泥濘,以免汙了人家的客室。

  他人案上的信劄、文件、日記、賬簿等不可隨手翻閱。這是不合理的舉動。

  在他人家中不可隨處吐痰。吐痰必須入盂。

  (3)怎樣招待賓…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宗正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