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佛化家庭▪P22

  ..續本文上一頁

  招待來賓:1、要和藹。使來賓起歡樂的、和親近的感覺。2、要尊敬。每個人的心理都喜歡他人稱贊自己,歡迎他人對自己有尊敬的態度。所以招待客人,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3、要真心實意。心是無形的,但可以由人的面貌表現出來。對人態度的真實和虛僞,這是很容易被對方所窺察出來的。待人真誠能使人衷心感激,願意和我們親近。倘若我們虛僞地待人,這就要使人不相信我們,那就得不到真實的友情了。我們以虛僞對待別人,別人也用虛僞來報答我們,那末我們前途的危險,也就可想而知了。4、謹慎。在談話當中,不可隨便亂說,或是任意批評他人的短處。往往你是無心的說,一傳出去,很容易因此得罪人,有傷親友間的感情。倘他人來告訴你,某人怎樣的待他不好,某人怎樣的惡劣,你須先對他表示同情,然後勸他對某人要原諒。切不可隨聲附和,批評某人的不好。

  來訪的客人倘是陌生的,從未見過面的,彼此應該交換名片。並應該記載他的住址。

  和客人談話應須投其所好。和他接談,不可只顧自己所喜好的話。

  在同一時間,有很多客人來訪,談話和應付切不可偏于一兩個有財勢的人,使人有趨炎附勢的譏诮。平等是佛徒的本色,所以我們招待客人應該面面顧到,不使客人中有感到太冷淡的。雖然不能和每個人長談,但總當對每個人周旋幾句,以免他人感覺不快。

  來賓中如有彼此不相識的,應當給他們介紹姓名,並略述他們的職業。

  對許多客人聚談的時候,不可對一人耳語,使其他的人感到不快。

  四、良莠的鑒別

  送客出門,對他點頭示別的時候,不可眼看他處。

  要測度對方是怎樣的人格,須看他平時的行動。如舉止是輕浮的,還是穩重的,言語是誇大的,還是謙和的。在平時觀察人有時或許不十分准確。識別人要在緩急的時候,利害的關頭。佛說:“緩急別友,戰鬥見勇”。佛又指示四種因緣,可以測知對方的良莠。叁慧經說:“欲得人相,有四因緣:一者與共居。二者共居當久。叁者共語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1)怎樣分別善惡

  佛在屍迦羅越經裏,對分別人的善惡,诏示我們很詳細。佛說:

  “善知識有四輩:一者、見人貧窮悴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诤計校。叁者、日往消息之(探報人事的順逆吉凶叫做消息)。四者、坐起常相念。”

  “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爲知識。二者、于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叁者、有急時于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

  “善知識複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谏止之。叁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佛道,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複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情使之,不肯行。叁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2)這是惡友

  善生經載:“佛告善生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爲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叁者、敬順。四者、惡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雲何爲四?一者、先與後奪(如用餌釣魚)。二者、與少望多(給你微少物品,希望得大利益)。叁者、畏故強親。四者、爲利故親。是爲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親複有四事。雲何爲四?一者、善惡斯順。二者、有難舍離。叁者、外有善來,密遮止之。四者、見有危事,便排擠之。是爲美言親四事。”

  “敬順親複有四事。雲何爲四?一者、先诳(如以前騙過你,加以種種巧言解釋,想再來欺騙你)。二者、後诳(對于未來的事,說得如何美妙,使你上當)。叁者、現诳(如見說不見,不見說見等類的話)。四者、見有小過,便加杖之(你有小錯誤,便乘機害你)。是爲敬順親四事。”

  “惡友親複有四事。雲何爲四?一者、飲酒時爲友。二者、博戲時爲友。叁者、淫佚時爲友。四者、歌舞時爲友。是爲惡友親四事。”

  (3)這是良友

  “佛告善生,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叁者、利人。四者、同事。是爲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爲人救護,當親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見人爲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叁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

  “複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叁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製。”

  “利人有四,雲何爲四?一者、護彼不令放逸(勸阻他不可犯不良的嗜好)。二者、護彼放逸失財(這人已經犯了惡嗜好,勸他戒絕)。叁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他做錯事,不當看別人的面前說出,免損他的名譽,等到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才糾正他)。”

  “同事有四,雲何爲四?一者、爲彼不惜身命。二者、爲彼不惜財寶。叁者、爲彼濟其恐怖。四者、爲彼屏相教誡”。

  (4)四種朋友

  佛在孛經裏批評四種朋友說:“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

  “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秤友也。”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

  “何謂如地?百谷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我們對待人,愛憎的心不可太顯然。要渾厚涵蓄些。須知人們的品性行爲,萬有不齊,雖有所短,但是也各有其所長。和人們交際,倘只看見他的短處,那末一天也不可和他同處了。倘念他的長處,盡地球上的人,都是可親可愛的。然而“四怨如親”的朋友,對待他總要特別謹慎些,以免後患。

  五、怎樣對待人

  人生不能離群獨存,像魯賓遜在孤島上所過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個人所能忍受的。我們既然得和群衆共處,那末,應該把怎樣對待人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人是有情感的動物,而情感是相對的,是交感回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我們拿誠懇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誠懇來酬答我們的,倘使我們用詐術待人,人們也會拿詐術來對待我們的。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慢他人就是慢自己。就使是地位微賤的人,我們也應該以誠敬的態度待他,不可對他慢忽。

  人與人的關系應該是互相輔助,互相敬愛,而不應該互相利用的。互相輔助敬愛,相處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關系終盡以後,就不能繼續相處了。總之,待人接物,應該根據佛的“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1)以誠待人

  叁慧經佛說:“有地則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寶女所問經載:“佛告寶女,菩薩有叁法,常懷至誠。何謂爲叁?(一)未曾欺佛。(二)不自欺身。(叁)亦不欺诳一切衆生”。所以印光大師教人最注重誠敬。這實在是學佛做人的要道啊!

  (2)人各有所長

  佛在孛經裏說:“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又如說:“駝負百鈞,蟻負一粒,各盡其力耳,象飲數石,鼷飲一勺,各盡其量耳。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盡所長而已”。我們碰著對方有一件使我們不如意的事情,應該自己反問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個人都滿意”?如果只是一味看見別人的不是,那末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仆、雞犬,無一而非可憎。到處只覺得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裏、針刺上,精神必將大受痛苦的了。所以我們要記住出曜經裏佛說的:“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的四句話。

  (3)從自己做起

  家庭中的口舌,都從多講多話中來的。無論訓子女,教小輩,以及勖勉家人,與其唠唠叨叨,惹人生氣,不如做一個榜樣給人看。“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認爲當做的事,從自家做起。不當做的事,從自家戒起。如出曜經裏佛說:“當自克修,隨其教訓。己不被訓,焉能訓彼”。

  (4)對待親友

  怎樣的對待親屬朋友呢?屍迦羅越經裏佛說:“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作罪惡,私往于屏處,谏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趨救護之。叁者、有私語,不得爲他人說。四者、當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

  (5)對待仆人

  世尊並指示我們怎樣的待仆人:“一者、當以時飯食與衣被。二者、病瘐當爲呼醫治之。叁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五者、分付之物當使平等”。關于仆人事主,佛也曾說明:“一者、當早起,勿令主人呼。二者、所當作,自用心爲之。叁者、當愛惜主人物,不得捐棄乞丐人”。並說:“當稱譽主人善,不得說其惡”。

  仆役有錯誤過失,不妨善意勸告矯正,不可盛氣淩人。對仆役應該體恤,不可刻薄。否則,日久生怨,暗中被他作弄起來,就得受無形的損失。所以用人要用到能驅使那個人的心,才說得上能“用人”。

  如果用人不能用他的心,那末他隨時可以倒戈,可以反臉。仆人的管理方法,若是慰勉激勵多于斥責譏罵,他們自然甘心服務了。

  (6)送禮要替對方著想

  送禮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講經濟,要替對方設想,使他可得實用。同時還要顧到自己的力量。能夠這樣去做,可說是“能善行禮節”了。

  (7)是我錯

  倘遇發生人事爭執的時候,只要自己回心轉意,肯認錯,對方決沒有不諒解、不言歸于好的。能夠這樣做,彼此就相安無事了。天下決沒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夠誠心罷了。

  我們處世倘能抱定“是我錯”的宗旨去應付人,時時觀照自己的錯處,同時也就沒有去找他人的缺點或殘疾當作笑話,或作談話的資料的余暇了。指責他人的缺點或殘疾,是刻薄的行爲,是犯了十惡業中惡口兼绮語的罪過的。

  (8)處世的嘉言

  怎樣對待人,真是一言難盡的,現在引用大德們的嘉言來做個結束。

  王自強居士說:“家庭中許多煩惱,許多閑氣…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宗正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